中国高校非洲文学发展状况·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非洲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魏丽明[1]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亚非语言文学学科非洲语言文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开展,直接影响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的布局和发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系于2009年成立并启动了非洲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在亚非语言文学学科东方文学方向下招收第一届非洲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迄今为止,亚非系非洲语言文学方向毕业的硕士和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共有20人次。2017年春季,亚非系第一届(2012届)非洲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程莹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并取得博士学位,正式入职亚非系。

亚非系非洲语言文学学科目前还处于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2009年以来,在学校学院和各界领导的支持下,亚非系坚持聘请海外教授和国内外非洲本土语言教师参与亚非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聘请海外讲席教授为亚非系非洲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开设相关课程,海外讲席教授开设的相关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国际的学术视野,使亚非系非洲语言文学方向在建设伊始就与国际学术界接轨。

2009年以来,亚非系协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中心先后开设斯瓦希里语、豪萨语、阿姆哈拉语、伊博语、约鲁巴语等非洲本土语言课程。

2010年以来,亚非系聘请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拜尔顿·杰伊夫(Biodun Jeyifo)教授和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前戏剧系主任费米·奥索菲桑(Femi Osofisan)教授任亚非系海外讲习教授,为非洲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开设与非洲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如非洲戏剧与表演、索因卡研究专题研究、西非戏剧专题、非洲小说专题、尼日利亚电影专题等。

2012年10月31日,在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的支持下,应亚非系邀请,非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日利亚著名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文学批评家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教授到访北京大学并做了题为“全球化逆流中的非洲”(Africa in Globalism's Cross-currents)的精彩演讲。演讲之后,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的学生演出了由费米·奥索菲桑教授指导、约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教授导演的索因卡的戏剧作品《狮子和宝石》。这是索因卡的戏剧第一次搬上中国舞台。该剧以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乡村为背景,通过乡村美女希迪的婚嫁风波展现了进步与传统之间的对抗。索因卡所属的约鲁巴族的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化入侵的时代背景在剧中都得到体现。

2014年春季学期,亚非系与非洲研究中心联合开设“非洲文化专题”课程,课程由亚非系系主任、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魏丽明老师主持,李安山、潘华琼、查道炯、耿引曾、刘海方、伊美娜(突尼斯)、泰大树、孙晓萌、费米·奥索菲桑(尼日利亚)、蒋晖、林丰民、程莹等老师分别就自己的专长举办课程讲座。

2014~2015年,亚非系聘请尼日利亚奥巴费米·亚沃洛沃(Obafemi Awolowo)大学英语系主任驰马·安雅迪科(Chima Anyadike)副教授开设非洲小说专题研究、非洲英语文学专题研究、非洲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非洲文学与哲学专题研究、阿契贝专题研究等课程。

为和国内外学界建立联系,2014年5月2~4日,中国首届“非洲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Afric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Teaching and Research)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他希望北京大学举办的这次会议有助于中非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的还有尼日利亚驻华大使欧纳迪皮(Sola Onadipe)先生的特派代表,全国人大办公厅外事局原副局长、国内非洲斯瓦希里语文学知名翻译家蔡临祥先生,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兼非通用语专业分指委主任委员刘曙雄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穆宏燕研究员。各位嘉宾分别就中国开展非洲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性、学理性和必要性发表了精彩的观点。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树森教授主持,国外学者分别来自英国、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刚果(金)、加纳等国;国内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福建华侨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德州学院、惠州师范学院、南海出版公司等相关高校和出版研究机构。与会者近百人,提交了近60篇论文。本次会议上国内外相关学者欢聚一堂,充分研讨,交流了相关高校非洲语言文学教学研究的情况,深入探讨了非洲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学者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了联系,为进一步开展合作创造了平台。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国内外非洲语言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视野,分享了高校非洲语言文学教学科研的经验,达成了培养非洲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的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必将引起国内外学界对中国非洲文学学科建设的关注,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学科学界对中国非洲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视。

2017年起,亚非系程莹博士开设“非洲文化与社会”(本科生全校公选课)、“非洲文学与文化:前沿问题探究”(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非洲语言文学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研究生更加全面的研究视野,鼓励学生在熟悉非洲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对某一前沿问题的研究兴趣,为下一阶段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十年来,亚非系培养的非洲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已在国内主流学术刊物及媒体上发表论文、读书笔记以及报道数篇。亚非系有志于非洲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师生特意把近年阅读非洲文学的习作汇编成《“仪式之舞”——从索因卡到奥索菲桑》《“仪式之舞”——从阿契贝到富加德》,以表达对非洲文学的特别敬意。这些资料集收录了亚非系师生研读非洲文学尤其是非洲戏剧文学的论文和非洲经典作品的译作。亚非系非洲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得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章文晋奖学金及汪勤梅奖学金在内的多个奖学金。

2018年,亚非语言文学学科非洲文学与文化方向开始正式招生,招生对象为主修斯瓦希里语、豪萨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中文等专业,具有第三世界文化与社会关怀,尤其是对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文化、文学与社会具有研究兴趣的本科生。非洲文学与文化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撒哈拉以南地区非洲文化、非洲文学、非洲影视与表演艺术、比较文学、民间文学、非洲历史与社会等的教学、研究、出版编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各种对非相关工作的文化交流人才。

亚非系非洲文学与文化方向硕士培养计划

学制:3年

具体培养方案:

第一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开设非洲文化、东方文学、比较文学、文化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兴趣,选修一门非洲本土语言课程。

第二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到国际前沿的非洲研究中心接受6~12个月的联合培养,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伯明翰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南非金山大学、罗德斯大学、香港大学等。联合培养期间,应在外方导师指导下,搜集学术论文材料,并为继续出国深造与相应导师和院系建立联系。

第三年,重点落实学位论文的写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论文题目参与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等地参与1~3个月的非洲田野实践项目,积累一定的非洲实践经验,参与学术会议等。继续深造的学生,完成国外博士学位的申请工作。


[1]魏丽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