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交汪村卷:党建引领下的苗村脱贫之路
- 廖永松
- 1176字
- 2025-04-07 18:32:32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从土改、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这一时期对农村的调查研究乏善可陈。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之风兴起,之后40年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书籍汗牛充栋。一些知识分子,抱着家国情怀,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视角调查农村、关注农业、关心农民,如林毅夫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1994)、徐勇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997)、于建嵘的《岳村政治》(2001)、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2003)、秦晖和金雁的《田园诗与狂想曲》(2010)、张和清的《国家、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2010)、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2011)、张英洪的《农民权利论》(2013)等。以中央一号文件为表征的“三农”政策,保障了农村的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的奋斗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作为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专门机构,自然不能置身事外。根据需要,我们选择了中国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交汪村为调研点,正巧也是中组部党建扶贫的联系点。项目组通过与台江县主管部门、镇村干部开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10月的近一年时间里,我曾5次去台江县、方召镇和交汪村,三次入宿农户家里。记得2016年12月与曾俊霞博士第一次入驻交汪村时,天寒地冻,虽是满天星斗,但无情的寒冷让我们四天时间只完成了10户农户和村级问卷调查。后来又两次驻村入户,才略知村里习俗。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村里的扶贫工作发生了诸多变化,我们目睹了党建引领扶贫对村级治理的影响,也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有了切身体会,知道了“啃硬骨头”是什么滋味。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是开展农村调研的典范,他在革命时期开展的系列农村调研,是我们工作的指路明灯。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至今振聋发聩,常读常新。在有名的《寻乌调查》中,毛主席写道,“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绝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调研报告以识村情为起点,按“禾头根下毛钱花”的贫困窘境、精准扶贫“啃骨头”的政策措施、告别贫困“迎小康”已现曙光三章组织内容,记录了党建引领下交汪村贫困治理的一个片段。对于雷公山深处苗寨的扶贫工作来说,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苗寨脱贫的过程,也是其文化变迁和治理结构变化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苗族独特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在我看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还远没有结束,进城就业仍然是村民摆脱贫困的根本,特别是要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只有培育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的新型农民,苗寨脱贫才能具有稳定性和长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