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榆芳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儒家教化研究》即将出版,邀我写个序言,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我欣然允诺。

榆芳博士是我2011年招收的魏晋南北朝史在职博士研究生,她当时担任河南农业大学本科生辅导员,后来调到农大党委组织部工作,平日里工作繁忙,又有烦琐的家庭事务,但是她对博士课程的学习十分认真,治学态度端正,很早就提交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她一边勤奋工作,一边刻苦学习,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于2017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儒家教化研究》的写作,经过专家评审和论文答辩,获得大家的好评,并获得了郑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魏晋儒家教化研究》,就是在榆芳博士的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榆芳博士的这部书主要有以下一些特色。

第一,选题新颖。魏晋时期玄学、佛教盛行,但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的价值观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以往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与民族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对儒家教化涉及较少,还属于薄弱环节。因此,魏晋时期儒家教化的地位如何,其功能与作用、形式与方法有什么变化等,确实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榆芳选择魏晋时期儒家教化作为研究课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第二,结构设计合理。“儒家教化”的概念含义广泛,涵盖了许多内容。本书在结构安排上遵循“儒家教化”自上而下的内在逻辑关系:皇帝诏令体现统治者对儒家教化的重视,标榜孝道揭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准则,祭礼与丧礼是儒家教化礼仪化、制度化的重要方面,学校教育是儒家教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儒家教化庶民化的实践主渠道。上述内容既有侧重点和各自内涵,又逻辑分明,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魏晋儒家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一种严谨的逻辑关系,为论文主题的深入展开和层层推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

第三,问题意识突出。问题意识是史学研究者必须具备,也是最重要的学术品质之一,是否具备问题意识,不仅与研究者本人的知识储备与学术积淀密切相关,而且也影响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者善于提出问题,然后对提出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再围绕自己的观点来列举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考证、分析与论证。例如,在“绪论”第一节“问题所在”这一部分,作者明确指出,魏晋时期“与儒家教化相关联的学术问题非常多”,并且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从“比如皇帝颁布的教化诏令都涉及哪些内容?它们对于历史发展究竟产生过怎样的影响?”,一直到“魏晋时期非常重视教育,实际上教育与教化相辅相成,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起到改良社会教化庶民的作用。那么魏晋时期的教育与教化之间拥有怎样的时代特点呢?”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互相关联,正是作者在以下各章试图回答并加以解决的。此外,在各章的“序言”部分,作者也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对提出的问题一一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在“小结”部分进行理论归纳与概括,努力从深层次探讨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作者采用的这种研究理路和研究方法,既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也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第四,注重学术创新。魏晋统治者推行儒家教化的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涉及多个领域。作者选取皇帝诏令中体现出来的儒家教化、祭礼中的儒家教化、丧礼中的儒家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儒家教化等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魏晋时期的儒家教化做了全面系统的深入考察,是对以往研究的重要推进。此外,作者关于魏晋时期祭天礼制与儒家教化关系的论述,以及对自然神崇拜与社会教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教育与教化问题的探讨,也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的出版,是对榆芳博士以往研究的一个总结,也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榆芳博士以此书的付梓为起点,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险,继续努力,精益求精,多出成果,在史学研究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张旭华

2018年9月27日于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