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结构设计
一 本书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本书主要从魏晋儒家教化角度,分几个专题进行相关考察,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涉及其他学科和研究方法。
其一,本书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研究古代史特别是儒教教化问题,需要从科学的哲学史观角度进行思考。马克思主义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魏晋时期,“孝子的行为能够感动天地”的观念非常流行,甚至出现改变时令节气的超自然现象,从唯物主义的科学观角度观察,便可发现,所谓超自然现象,背后其实往往存在不为人知的自然规律,如果能够客观地科学地研究这些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就可以彻底廓清孝子的行为能够感动天地改变时令节气的内在原因,甚至可以揭示古代社会宣传孝子得到上天护佑的政治目的。
其二,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方法,讲究客观地把现存史料和地下考古发掘相结合。原本纸质文献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有很多记载存在传抄错误问题,甚至有些史籍已经散佚,如果仅依赖历史传承文献,难免出现主观性和不科学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获得迅猛发展,地下考古材料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魏晋儒家教化研究资料。比如1931年在洛阳东郊12公里处的偃师市大郊村北部出土了一块“辟雍碑”,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十月立过此碑,所以这里很可能就是西晋太学遗址。[87]由此可见历史材料和地下考古发掘材料相结合,对魏晋儒家教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其三,历史学研究还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魏晋儒家教化研究亦然。比如《晋书》卷十九《礼志上》记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六月庚子,初礼五岳四渎,咸秩群祀,瘗沈珪璧。”[88]那么“玉珪”和“玉璧”具有怎样的外部特征?它们在古代祭祀礼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当代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魏晋教化研究的深入。再如《晋书》卷八十八《孝友·盛彦传》记载:“盛彦……母既疾久,至于婢使数见捶挞。婢忿恨,伺彦暂行,取蛴螬灸饴之。母食以为美,然疑是异物,密藏以示彦。彦见之,抱母恸哭,绝而复苏。母目豁然即开,从此遂愈。”[89]其中的“蛴螬灸”究竟为何物,必须从医学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还原当时发生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考察盛彦的孝子行为。仅凭历史文献显然难以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有助于从更加客观的理性的角度廓清历史原貌。这也是近现代史学界越来越重视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原因。
其四,研究魏晋儒家教化问题,有时需要与其他历史时段的教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有的史料涉及先秦乃至秦汉的古典文献,如果仅从魏晋这一个历史时段思考,就很难看到历史发展的整个脉络和客观规律,以及每个朝代的特点,因此通过对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揭示魏晋儒家教化的特点。
二 本书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方面。由于秦汉史乃至隋唐史的儒家教化研究成果已经相继问世,而以“魏晋儒家教化研究”为主题的相关论著笔者还未见到,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这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魏晋时期玄学、佛学非常盛行,但儒家思想在治国理念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不可否认,儒家教化承载的历史问题非常多,虽说魏晋统治仅有200余年时间,但是在战乱与和平之际,儒家教化依然受到很大影响,而且每个皇帝对教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并不相同。比如颁布孝行诏令时,在战争时期与和平年代就有很大差别。各种礼仪制度、儒家教育方针、地方人才选拔等,都与其他历史朝代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研究魏晋儒家教化问题,绝不仅仅是对几个专题进行历史流变的直观梳理,更是要注重挖掘传世文献的内在含义并进行深度剖析,这样才既可以复原历史,又能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特别是魏晋时期,战乱与和平交替出现,推动了儒家教化的发展演变,也促使儒家教化呈现与特定历史时期相符合的时代特征。尽管魏晋儒家教化只能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一个侧面,但至少在统治阶级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我们能够通过它看到那个时代独有的教化理念。所以历史不仅仅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有值得借鉴之处。
三 本书结构
“儒家教化”的概念含义广泛,涵盖许多内容。本书在结构上遵循“儒家教化”自上而下推行的内在逻辑关系:诏令体现统治者对儒家教化的重视,孝行揭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标准,祭礼和丧礼是儒家教化礼仪化、制度化的重要方面,学校教育是儒家教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儒家教化庶民化的实践主渠道。
本书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正文主要分为六个专题,它们之间绝非孤立的,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共同成为魏晋儒家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这个领域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第一章是“诏令与教化”。在曹魏政权统治时期,都颁布了哪些涉及儒家教化的诏令?晋武帝建立新政权以后,国家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司马炎又是怎样面对儒家教化问题的?地方政府既是中央的下级单位,又是经常与庶民发生联系的基层组织,那么魏晋时期的儒家教化在地方上又体现出怎样的思想特点?巡行与考课是稳定皇权统治的政治手段、强化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管理方法,统治者通过巡行可以发现地方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考课能够核查地方官吏的工作情况,有助于中央诏令与地方管理融为一体,而地方和谐安宁是中央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是“孝行与教化”。史书记载曹操共颁布过三次求贤令,甚至对于不仁不义不孝者,他也会高薪聘请甚至给予显赫地位。但是中国古代社会极为排斥不孝之徒,那么曹操在孝行与政治方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人才标准?他是如何思考儒家孝德问题的?其后在曹氏与司马氏争夺权力期间,曹芳、曹髦和曹奂皆因不孝罪名遭到残酷镇压,曹芳被废黜,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那么这期间孝行与政治又有怎样的关联性?两晋时期孝行与政治的关系有哪些新的变化,特别是《孝经》担当了怎样的社会教化作用?魏晋时期依然采用“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它是对“孝德”与“廉洁”之士的政治褒奖,也是地方乡里宣传儒家教化发挥的政治作用。那么举孝廉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庶民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在魏晋时期还流传孝子的行为能够感动天地,甚至认为可以改变时令节气。那么如何理解孝子感动天地的行为?这对魏晋儒家教化又有怎样的政治作用?
第三章是“祭礼与教化”。东汉末年经学派系林立,著名大儒郑玄与王肃围绕祭天问题产生了很大分歧。由于曹魏政权采用郑玄的祭天思想,王肃通过先否定郑玄的祭天理念,再否定曹魏政权的合法性的方式,达到魏晋政治禅让的最终目的。那么郑玄与王肃的经学思想,究竟对魏晋的祭天礼制教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宗庙是崇拜祖先和祭祀祖先的宗教场所,也是与祖先交流并获得精神护佑的重要平台。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公以后开始建立魏宗庙,然而在“礼”和“孝”以及“公”和“私”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魏明帝即位以后也非常重视宗庙,但是他提前给自己加谥号的做法,为何遭到后代史学家的批判?两晋政权建立以后,宗庙礼制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魏晋时期极为重视自然界的神灵,特别是崇拜五岳四渎,那么这个时期拥有怎样的思想特点?其后随着东晋南迁,礼制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第四章是“丧礼与教化”。曹操在弥留之际提出过“葬毕除服”等丧礼遗令。笔者认为,虽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崇尚节俭不仅有助于战争取胜,对于推动庶民阶层的丧葬从简教化也有正面引导意义,但曹操可能不是仅从节俭角度思考丧葬礼仪,还应该有其他原因促使这份遗令产生,甚至对曹魏诸帝也应该有重要影响。两晋时期实行“三年之丧”。司马氏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丧礼?这对当时的教化又有怎样的影响?关于丧葬礼制,有人主张遵循曹魏的“葬毕除服”,有人倡导“三年之丧”,但是在这些政论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公”和“私”与“礼”和“孝”等的伦理价值观问题。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严惩不孝者或不孝行为,史书记载一些大臣遭到过清议处罚。这对净化官员队伍和维护儒家思想的法统地位以及安抚社会教化庶民具有怎样的政治寓意?
第五章是“学校教育与教化”。魏文帝曹丕建国以后,首先注重恢复学校设施和儒家教育思想,“经世济民”成为培养治国人才的重要标准,这既是开始关注儒家教育,也是重视儒家教化对上层统治阶级以及庶民阶层的指导意义。魏文帝以后的几位帝王也非常重视儒家教育,那么这个时期的教育方式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司马炎建立西晋政权以后,尽管魏晋时期玄学以及佛教日益获得很多阶层的重视,但以儒家经学为价值标准和统治思想的治国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动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两晋时期的儒家教育与教化,拥有怎样的时代特点?特别是东晋政权南迁以后,在北方先后激励了前赵、后赵、前秦、前燕、后燕等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又是怎样看待汉文化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如何宣传本朝的政治教化思想的?
第六章是“家庭教育与教化”。家庭是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子女最早的教育多来自父母、受到父母的熏陶。那么魏晋时期的家庭教化拥有怎样的特点呢?比如父母对于子女的教化是家庭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子女在没有成年以前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进入社会以后还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父母的影响。夫妻关系以及兄弟关系也是魏晋时期需要关注的社会教化问题。夫妻是家庭构成的前提条件,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在很多史籍中都有兄弟如手足的比喻方式,这说明魏晋社会非常重视兄弟关系。如果从儒家教化角度看待上述问题,会发现怎样的文化特点?
虽然上述六个专题看似相对独立,但是它们都属于魏晋时期的儒家教化的重要内容,对当时的人文社会及人们的精神层面产生过重要影响。尽管魏晋时期社会相对比较动荡,但庶民阶层的儒家教化乃至私学都有很大发展,孝行和礼仪作为伦理价值标准始终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甚至历史各阶段。毫无疑问,魏晋时期的儒家教化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获得经验认识,还能够为当下社会重要的伦理价值观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