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大仓村卷:凝心聚力决胜脱贫攻坚战
- 王昌海 刘德钦
- 5字
- 2025-04-07 18:36:22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历了救济扶贫阶段(1949~1977年)、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和脱贫致富阶段(2001年至今)中的“2001~2010年扶贫阶段”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特别是1986年扶贫攻坚以来,经过30多年艰苦努力,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扶贫开发工作不仅大规模、大幅度、高速度地改善了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而且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中共十八大召开时的2012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2%,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人减少到9899万人,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6亿人,在全世界的减贫事业中贡献了超过70%的力量。
尽管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截至2012年底,我国仍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相当于同期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11.2%,分布在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区和其他地区。同时随着减贫、治贫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局部集中、总体分散的新特征,并逐步呈现“老、妇、少、残、边、穷”的贫困分布格局。时任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刘永富接受中经在线访谈时说:“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分关注扶贫攻坚问题。十八大结束后不久,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前往“环京津贫困带”上的河北省阜平县考察贫困问题,提出“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精准扶贫理论的萌芽。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考察时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论。2014年初,中央制定了精准扶贫战略,《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奠定了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地位。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在会上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三位一体”和落实领导责任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的召开,标志着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通知》强调:要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要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百万公里农村公路扶贫等工程;要有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确保搬迁户就业有渠道、收入有提高;要做好贫困地区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解决好贫困家庭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要加大财政、投资、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推动脱贫奔小康的合力。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要进一步创新和落实精准扶贫。自此,精准扶贫理论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体系,一场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战役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精准扶贫提出的四年时间内,《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中国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锐减到2016年底的4335万人,共减贫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贫1391万人;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占比由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1]如此庞大的减贫人口是党和政府领导能力和脱贫攻坚决心的集中体现。消除贫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实践,已经形成了现代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国扶贫治理体系不断创新完善,贫困治理能力逐步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和以“绣花”功夫抓扶贫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但是,当前我国仍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其中云南省是我国当前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贫困人口总数高居全国第二位,贫困县数量居全国首位。同时,当前云南省农村脱贫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依然庞大,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共有农村贫困人口471万,集中分布在88个贫困县、4277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12.71%。二是云南省的深度贫困问题依旧突出,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历史遗留问题,全省尚有60多万贫困人口基本丧失生存条件。三是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比较严重,云南省共有三个集中连片困难区,这三个片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84.7%。四是边境民族贫困问题十分突出,云南省的边境问题和民族问题比较敏感,而边境民族贫困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当前云南省边境民族贫困人口达到112万,另外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直过区”,据不完全统计,该片区尚有贫困人口138万。五是当前云南省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
二 研究意义
面对如此庞大、贫困程度不同的贫困人口,以及云南省特殊的贫困现状,国家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如何制定下一步精准扶贫政策;如何推进精准帮扶以实现精准脱贫;如何巩固脱贫效果,避免再次返贫;如何进行扶贫绩效评价?在当前已脱贫人口中,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有没有得到真实的改善,改善程度如何,脱贫户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观满意度如何?这些都是学术界亟须研究、厘清的课题。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重大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工作的能力,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情调研工作的意见》规定,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以下简称“扶贫百村调研”)特大项目。项目对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00个贫困村开展国情调研,包括一定比例的2010年以来已经脱贫的村庄。主要调研的内容包括村庄基本状况、贫困村状况及其演变、贫困的成因、减贫历程和成效、脱贫和发展思路、建议等,以及结合村庄特点的专题性研究。
从国家层面来看,开展“扶贫百村调研”特大项目是为了及时了解和展示当前处于脱贫攻坚最前沿的贫困村的贫困状况、脱贫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真实全面地掌握我国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贫困信息及处境,并从村庄脱贫实践中总结当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经验与教训,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精准扶贫事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政策借鉴,为实现到2020年我国全面消除贫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力量。从省级层面看,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传统文化、历史遗留问题及思想观念的差异明显,各地区贫困人口在分布、结构、程度及致贫原因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具体治贫施策过程中各省份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实施的治贫脱贫政策、帮扶措施和扶贫效果也不趋统一。本次“扶贫百村调研”将贫困村调查覆盖全国,针对不同省份、不同片区遴选被调研贫困村;不同省份由不同专业调研组负责,全面调查该地区贫困的基本状况、贫困省份状况及其演变、贫困的成因、减贫历程和成效,并提出脱贫和发展思路、建议等。从这些调研结果中认清各省份贫困及扶贫现状,为下一步实施更加精准的扶贫政策、更加精准的帮扶措施、更加精准的脱贫规划做准备,真正使各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在2020年实现稳步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同时,本次调研将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学术科研优势,通过对各省份针对本地区特点所实施的具体帮扶措施、治贫方法进行总结概括,整理出具有可复制性的治贫经验和帮扶模式,以文字的形式整理成报告,并逐渐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