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参与的代际差异:70后、80后、90后群体的比较
- 赵联飞
- 1509字
- 2025-04-07 16:07:35
第一章 互联网和网络参与
第一节 全球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发展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正在日益被互联网渗透。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著作《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指出,“技术、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场景”(卡斯特,2003:中文版序)。
互联网的发展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R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支持的用于军事目的的计算机实验网络 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用来支持DARPA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通信,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ARPA开发出了目前互联网的一个基础性通信协议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ARPAnet和MILnet两部分,后者并入1982年建立的国防数据网。
1979年,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以及许多其他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召开会议,计划建立一个连接各学校计算机系的网络;1986年,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信协议,在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此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到1990年,ARPAnet的作用基本上被NSFnet所取代。
人们现在广泛使用的互联网还跟另一项技术密切相关。1989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1])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这个协议就是后来被广泛使用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1991年,万维网协议正式发布。到1994年,根据在NSFnet上传输的包和字节数所占的百分数,WWW超过Telnet成为Internet上第二种最受欢迎的服务。[2]
尽管ARPAnet在1990年就被NSFnet取代,但随后几年,接入互联网的机构仍然以政府和非商业机构为主。1994年开始,NSFnet开始放弃对私有企业的限制,并资助了4个互联网交换节点的创建,分别位于加利福尼亚、纽约、芝加哥和华盛顿。到1995年,NSFnet恢复成为学术网络,美国大部分的主干网业务由互联网络服务提供商办理,这形成了目前我们所熟悉的互联网的雏形。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入互联网后,网络的商业价值快速凸显,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互联网进入了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互联网用户数量以指数形式快速增长,同时,互联网鸿沟[3]开始出现。
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促进了互联网发展的又一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以模拟信号为基础的第一代通信技术出现,该技术仅支持模拟语音通话,且不能漫游。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该技术存在各国标准不一,且数据传输速度较慢的情况。2008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这标志着第三代移动技术(3G)成熟,3G技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由此,移动上网的流行开始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手机便于携带,而且用手机上网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使用电脑上网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限制,这使得上网人数急剧增加,使用移动宽带上网成为人们的首选。
图1-1显示了2010~2017年全球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情况。其中,纵轴代表每百个居民中采用某类信息接入方式的数量。从图1-1中可以看出,全球范围来看,活跃的移动宽带用户(也就是移动上网用户)在2007年左右开始超过固定宽带用户,并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在此后越来越大。[4]

图1-1 全球ICT发展情况(2001~2017年)
说明:每100个居民的拥有量是估计值,超过100表明有人拥有多个。
资料来源:ITU World Telecommunication/ICT Indicators Database。
而根据世界互联网(Internet World Stats)统计,截至2018年6月,全球互联网使用人数超过40亿人,平均渗透率达到了55.1%。其中,渗透率最高的地区为北美,其比例为95.0%;其次为欧洲,其比例为85.2%;渗透率最低的为非洲,其比例为36.1%(见表1-1)。
表1-1 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

表1-1 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