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型资源城市产业转型发展
- 文琦
- 2586字
- 2025-04-08 18:21:16
1.3 研究区概况
榆林市是集生态脆弱、经济贫困、能源富集为一体的耦合区域,其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生态稳定以及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等诸多问题。榆林市作为我国的一个独特区域,具有明显的地带过渡性:在地貌上,属于风沙地貌向黄土地貌过渡的区域,以风沙地貌为主;在气候类型上,是半干旱气候向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区;地带性植被呈现荒漠、荒漠性草原向森林草原过渡的特征;在经济活动上,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与工矿业过渡的区域。正是多种过渡特性的叠加,决定了该区域农村发展的特殊性,也使该区域成为历来农业与农村研究的焦点区域。21世纪以来,有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主产区(王云才、郭焕成,2001;佘之祥,2001)和生态脆弱区(徐勇等,2002;马彦琳,2000)等典型地区。刘彦随和冯德显(2001)通过研究陕西绥德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认为贫困地区发展主要受生态脆弱、环境闭塞、产业低级、经济基础差以及人口数量多且素质低下等因素的制约。乔家君和杨家伟(2013)通过对河南省16个村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劳动力结构、规模、文化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等。1985年,神府煤田开采以来,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局部地区农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1998年,陕北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发展进入由缓慢推进到飞跃发展的转折期。2004年,国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一次为榆林市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陕北地区能源开发拉动了靖边等县快速步入西部“百强县”行列,然而,由于农民从中获益甚少,出现了“百强县”依然带着“贫困帽”的“富区不富民”现象。研究榆林市农村发展有助于揭示当地经济发展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分析能源开发的经济贡献,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生态环境的响应程度,及其相互作用机理,为该地区缩小贫富差距,确定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提供决策参考。
1.3.1 地理位置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部,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5′,与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四省(自治区)接壤。全市东西长385千米,南北宽263千米,土地面积43578平方千米,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21.17%。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560~1907米,地貌以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为主,气候属于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市域内管辖2区1市9县、156个乡镇、16个街道办事处、2974个行政村。依据区位,可以分为北六县(区)和南六县(区)(见图1-1)。其中,府谷县、神木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和定边县为北六县(区),佳县、米脂县、子洲县、绥德县、吴堡县和清涧县为南六县(区)。2015年底,全市总人口达340.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06万人,占55.0%;乡村人口153.05万人,占45.0%。

图1-1 榆林市行政区划
1.3.2 自然资源概况
榆林市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是中国能源矿产富集地之一,被形象地称为“中国的科威特”。在诸多矿产资源中,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为代表的能源矿产资源最为丰富,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2%、43.4%、99.9%和100%。煤炭已探明储量1460亿吨,约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5;是侏罗纪煤田和石炭一二叠纪煤田,且主要分布在北六县(区);单层厚度在12.5~15.47米;煤种类繁多,以长烟煤、不粘煤、弱粘煤及稀缺的焦煤、肥气煤为主。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气田储量丰度0.66亿米3/千米,是目前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储区的中心位于靖边县和横山区。石油已探明储量3.6亿吨,油源储区主要集中在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区、子洲县。岩盐已探明储量8857亿吨,主要分布在榆阳、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吴堡六个区县。此外,湖盐、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储量也较为丰富。
1.3.3 社会经济概况
1.综合经济状况
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318.39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67.6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86.0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64.63亿元,增长11.8%。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5.1%、62.8%和32.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97811元,约合15033美元。推进传统能化产业清洁化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41.2%。开展矿业权清理整顿,筹建煤炭转化引导基金。延长靖边一期项目填平补齐工程、神华煤炭综合利用一阶段工程、陕西精益化工5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等一批深度转化项目开工建设,佳县天瑞多晶硅、绥德臻梦镁合金、神木泓海荣通制药等一批调结构项目建成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煤基高纯碳研究中心挂牌,粉煤热解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406.6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2.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稍有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2.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17年榆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92.21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种植业产值为161.54亿元,增长6.9%;畜牧业产值为105.11亿元,增长1.1%;林业产值为12.08亿元,增长17.4%;渔业产值为2.10亿元,增长1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11.39亿元,增长9.4%。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8.81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总产量为165.89万吨,增长3.6%(增产5.81万吨)。其中,夏粮产量为5.09万吨,增长4.7%;秋粮产量为160.80万吨,增长3.6%。蔬菜产量为93.12万吨,比上年增长6.6%。山地苹果、大漠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榆林优质农产品标识正式启用,粮食总产量达到165.89万吨,创历史新高。
工业经济发展有所上升。2017年全市80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23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重工业总产值为4123.53亿元,增长27.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7.4%;轻工业总产值为111.11亿元,增长20.4%,占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6.5%。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能源工业产值为3349.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7%,非能源工业产值为885.24亿元,增长17.2%,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分别为79.1%、20.9%。能源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产值2059.30亿元,比上年增长38.0%;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完成产值451.73亿元,增长15.1%;石油加工炼焦业完成产值504.41亿元,增长37.5%;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完成产值333.96亿元,增长7.2%。非能源工业中: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完成产值442.65亿元,增长19.3%;有色金属冶炼业完成产值140.73亿元,增长13.7%。
服务业加速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8%,增速为全省第一。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商品种类繁多,服务业种类不断增多,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新兴服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