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抵达舒县

见卢植成功抵挡,但刘和攻势不减,又连续发起数次猛烈的进攻。

他仿佛天生具备一种敏锐直觉,总能迅速发现对手防守的破绽。

几番攻势下来,渐渐的卢植开始左支右绌,

他虽然经验丰富,但奈何对方气力天赋异禀。

然而,多年的战场历练让他咬牙坚持,更何况面对的是自己的徒弟,

怎能轻易言败?

终于,“砰”的一声,卢植手中的木刀在第九次交锋中断裂。

他望着手中的断刀,不禁愣住。

战斗结束,刘和连忙行礼道:“得罪了,老师!”

卢植微微一笑,赞许道:“不错,小小年纪能有这等武艺,实属难得。我观你的枪法已经颇有章法,可是先前得过名师指点。”

面对卢植的提问,刘和坦然回答:“正是,几年前在幽州时候,曾偶然碰见过童师,经由父亲同意,便在其门下学习了几年枪法。”

卢植闻言便问道:“你可是师承童渊?”

得到刘和肯定的回答,卢植不由得目光更加深邃。

他自然知晓童渊的大名,这位在北方边境声名显赫的枪法大师,甚至被誉为“枪神”。

片刻后,卢植面带微笑,将断刀放在一旁,宣布道:

“好了,第二堂课就到这里。你的武艺我很满意,既然师承童渊,切不可荒废。战场上凶险万分,若是能有些武艺傍身方能安全些。”

刘和恭敬地回答:“是,老师。”

得到老师的肯定,他难掩兴奋之情。

卢植看着面前这个时而沉稳、时而孩子气的少年,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校考结束后,卢植领着刘和在一旁坐下,

缓缓开口讲述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为师也是年岁渐长些才开始随马师研习经学,年幼时家乡时局动荡,鲜卑胡人频繁南侵,那个时候乡里人大多热衷习武,倘若无些许武艺防身,真不知未来会如何……”

刘和聚精会神地听着,心中满是感慨。

他曾在阅读过史书上读过关于卢植的记载,

知道他性格刚直,兵法出众,尤其难忘曹操对他的赞誉——“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

因此,当得知能拜卢植为师时,他满心激动与敬重。

而今,卢植如同亲人般与他分享往昔,让他得以了解许多史书未载的细节,特别是那些心路历程,让他倍感奇妙。

仿佛古今对话,书中的人物鲜活起来,让他更加贴近这个时代。

卢植忽然话锋一转,问道:“为师不喜杀戮,这些年却做了许多无奈之举。其实,为师更愿读书治经,期盼天下早日太平,好与伯喈共修典籍。子和,你更偏爱经学还是兵书?”

刘和正沉浸在卢植的故事中,没想到会被突然提问,

略一思索后答道:“老师,我两者皆要。”

卢植闻言,露出疑惑之色。

刘和迎着老师的目光,继续道:“若天下太平,我自当读书修史,以儒家经典治民济世;若时局动荡,我愿为大汉前驱,杀敌保国。因此,无论是经书还是兵法,我都愿意学习,也都喜欢。”

卢植听后,微微一愣,随即大笑起来:“你这臭小子,可真是够贪心的。要知道书海无边,单是经书就足够你一生研读,你还想兼修兵法,就不怕精力分散,一无所成?”

刘和坚定地回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虽不敢自诩无私,但身为汉室宗亲,更想为百姓做点事。白日时间不够,我便挑灯夜读,勤奋努力,终会有所成就。”

卢植听后,笑意更浓。

他深知刘和志向远大,却没想到他如此好学。

尤其是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他深感欣慰。

他捻着胡须,默念了一遍这句话,点头赞道:“有如此向学之心,甚好。既然你有此理想,为师日后定当倾囊相授,但能学到多少,就看你自己了。”

刘和恭敬地一拜:“多谢老师!”

接下来的两天,卢植为刘和精心规划了一套详尽的学习方案。

鉴于刘和师承童渊,卢植在计划中特别为他预留了武艺修炼的时间,其余则主要集中在兵法和经书的学习上。

刘和年纪尚轻,除了学习也别无他事,因此卢植将他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经过两日的适应,刘和逐渐习惯了卢植的行事风格。

他其实颇为喜欢卢植这样的师长,

异常严厉严厉,言语不多但行动力强,尤其对于认可的学生,卢植总是全力以赴,倾囊相授。

时光匆匆,转眼已是第三天清晨。

庐江那边的叛乱局势愈发紧急,已不容再拖延。

于是,卢植安排老管家先行携带行囊前往幽州,而自己则率领几位护卫与刘和一同南下。

行人快马加鞭,历经多次长途跋涉,最终抵达庐江郡治所舒县。

此处或有疑问:为何治所不是后世的皖县?

这需要从庐江郡治所的变迁说起。

据《后汉书·郡国三》记载:“庐江郡,文帝分淮南置......舒有桐乡”。

此处“舒“即指舒县,也就是当时的郡治所在。

东汉时期庐江郡治始终设于舒县,这一格局持续近两百年,直至汉末风云突变。

约公元190年后,因中原战乱频仍,加之孙策、周瑜势力攻占江淮地区,郡治被迫南迁至皖县。

这座江北重镇遂成为江东集团的重要据点,著名的“二乔”便是皖县人,这段历史在《三国志》中亦有印证。

庐江郡的军政中枢此刻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权力真空。

月前,前任太守误判叛军乃乌合之众,亲率三千郡兵前往清剿,岂料叛军早有埋伏,太守竟在混战中被流矢贯喉而亡。

噩耗传回,太守府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尤其是那些出身地方豪强的官吏最先显出原形。

这些平日里倚仗家族势力,作威作福的属官们,在太平日子里,借催收税赋之名,对百姓巧取豪夺,仗着太守府的庇护,在市井间横行霸道。

然而,面对真正持刀带枪的叛军,他们却吓得魂飞魄散,再也不敢有丝毫嚣张之气。

因此不少官吏便连夜弃印离府,躲进自家坚固的坞堡内。

所以当卢植持圣旨前来平叛时,面对的已是一座显得有些空旷的官署,自然通行无阻地接管了庐江郡的军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