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学的网络时代

1969年,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在美国诞生,以分布式的结构将一个个计算机终端连接起来,使任意点之间可以互相传播信息而不必经过特定的中心,但一直到1983年这个网络都只是美国军方及研究机构的内部连接,并未成为公共传播媒介。互联网最初作为阿帕网的民用分支出现,但正是从这个拆分开始,互联网这一网络的代表逐渐开始作为传播媒介发挥作用,从此开启了网络的传播媒介时代。就我国而言,这个时代的开启应该始于我国向国际互联网的接入(1994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4年,我国的互联网传播主要以网站、论坛的形式为受众所运用。网站上,一系列与传统文学风格迥异的网络文学作品相继出现,文学爱好者在各大文学论坛评论区里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一时期的互联网传播被后来的互联网研究者称为Web1.0时代,其连接的典型模式是以门户网站为平台通过搜索将人与相应内容连接起来。2004年被称为微博元年,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应用的迅速兴起,我国互联网传播的主流模式变成人与人、信息与信息的同步传播,信息传播与社会交往呈现出同构和彼此交织的状态,这种传播模式的变迁使文学的评论、传播渠道和模式再次发生了变化,网络文学随着网络在人们信息获取渠道中重要地位的凸显和商业资本的推动而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是为网络传播的Web2.0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连接终端从原来基本依赖于个人电脑转而向手机扩展,作为移动终端的手机的功能逐步升级使个体接入网络的方式更加生活化、场景化、个性化,而阅读也更加碎片化、浅表化。文学的传播、批评平台再次扩展,并使文学接受与评论更加个性化、私人化,读者群体出现低龄化趋势。目前全国网民中通过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的人数已大幅度超过电脑上网人数,手机网民在网民总体规模中占有绝对优势,互联网连接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始终处于高速的发展进化中,网络时代自身的发展演变远未完成,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方向已初见端倪,并开始对文学的传播和批评产生影响。之前互联网的连接要素和连接模式无论如何变化升级,都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各种传播设备都是被动的工具,而将来的媒介智能化发展则要赋予终端与人互动的能力,使媒介本身作为工具协助人类认知世界的效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进而大幅度提升人类的认知水平。当然,这又将引起人类感知尺度、社会结构、文化逻辑的新的变革,因为未来网络连接的模式将扩展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跨物种连接。对文学而言,这些设备的不断智能化和广泛接入网络将导致人类感官的进一步延伸与外化,同时也意味着人的感觉、情绪等内在生理反馈将被外化和量化。网络技术发展到这一阶段,使网络不再仅仅是文学传播、文学批评展开的媒介和平台,也不只是像人一样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机器人,而有可能因为掌握了大量的人类相关数据,进而帮助人类认识原来无法洞悉的文学与人心之奥秘,这也正是麦克卢汉所说的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发展都是人类认知手段的发展,必将带来认识的创新。那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文学的创作、传播、批评也将进入更加多维、多向、全息的运作范式中,文学批评的认知手段、批评方法以及理论、观念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在上文中,我们依据网络传播的主流构成要素和接入方式的变化对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做了梳理,不断促使网络技术发生变化的是网络传播中不同要素的形态、方式、性能等的变化,网络传播的连接范围、连接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但始终不变的是“连接”这一本质,连接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复杂、灵活,但无论是Web1.0时代的搜索模式,还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与人的互联,分布式“连接”这一网络传播的内在逻辑始终没有改变。这种逻辑因传播活动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组织、运作而对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时代界定性。

一 网络——节点和连接组成的去中心、开放式结构

广义的网络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本文中的网络特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它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7]”。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中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网络种类,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产生影响的主要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互联网的基础结构很简单:节点以及将节点联结起来的连线。遍布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就是网络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节点,而将任意两台电脑联结起来的光纤或无线信号就是连线。无数台电脑通过无数有线或无线的连线连接到一起就构成了互联网的基本结构。不同内容经由连线在介入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彼此传递,就形成了网络传播,连接世界各地的银行、股票交易所等金融节点的连线织造了全球金融网络;连接政治议题、权力机构以及相关节点的连线构建了虚拟空间的政治网络;连接资讯提供商、文学站点、视听平台等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生产与接受节点的数字连线,营造出虚拟的网络文学空间。根据前文所述的网络基本结构,网络中的节点随机连入网络,尽管现实中每个节点所代表的具体的电脑及使用电脑的人都是不同的,但是在网络中作为节点都是平等且无差别的。同时,整个网络不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结构建造出来的,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实际的联结行为生成的,并且这种生成因为联结的无限性而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网络的这种结构形成了网络的无中心性和敞开性特征。

网络的去中心、敞开式结构同构到包括网络批评在内的网络活动之中。正是网络的敞开性结构,使所有个体都具有了作为节点构入网络的可能,每个通过网络结构参与文学活动的个体对应的都是一个网络节点。作为平等的网络节点,每一位参与网络文学活动的主体都以虚拟身份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及话语自由,因为网络中没有自上而下的等级划分以及相应的体制规则,网络本身的结构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传统文学体系的主体关系和权力分配,建构了网络文学场域的新的主体间位置及话语权力。

二 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传播范式的变迁:点对点、细分、共场

网络传播具有“网络媒体利用的全时性、媒体空间的海量性、信息文本的非线性、信息组织的层次性以及媒体使用的个性化等特点”[8]。网络传播的全时性是指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无时无刻不处于可用的状态,而没有了纸质媒介的出版周期、电子媒介的播出时段之限制;对传播的信息可以永久保存,而不像广播电视那样转瞬即逝;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接受者——网友,可以根据个体需求自由选择时间来接收信息并且基于网络的全时性存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再次寻找到所需信息,对信息进行重复使用。网络传播的这种特性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地理的限制,极大地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时空穿破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网友不仅可以因为同样点击了一部网络小说或者进入同一个评论区参与评论而产生联结,而且由于网络的全时性,原来因为各自时间差异不能同时参与讨论的网友即使没有实时在线也可以通过留言、阅读、回帖、弹幕等方式使个人观点始终保持网络虚拟空间的在场。网络的全时性特征不仅给文学主体的接受和评论带来了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大大提高了网络文学空间的容量,而且创造了突破现实在线限制的言说的在场性。

网络传播的海量性奠基于网络存储能力的海量性,网络存储能力的扩容使传播的大门得以向更多信息敞开,使以往不被允许进入传播过程的信息得以涌入,这一方面造就了网络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息的过载,使筛选与索引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网络传播文本的非线性主要包括内容的跨文本表现形态和文本的超链接结构,网络传播基于数字技术,而数字符码能以比特为单位传播,能够转换成文字、图画、声音、图像多种形式。为了提高传播的形象性,不同的文本表现形式常常被综合运用到一起而使信息内容以跨文本形态呈现。网络的海量信息为网络大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如网络中大量的不同类型、风格的网络小说,其文本丰富程度超过文学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从而为作为文学接受者的网友提供了更多的文学选择。文本资源的丰富以及读者选择的自由渐渐使文学的创作—传播—阅读过程转向接受导向,文本的创作者为了使自己创作的文本能够在大量的文学信息中脱颖而出被网友看到,潜意识里会将引起读者注意力作为创作的效果期待,在创作题材、情节设计、语言风格等文本要素中将读者的接受热点作为重要考量。就批评而言,受众导向从理论、模式、话语到价值尺度成为批评的重要立场与视角。同时,在海量文本与接受个体有限阅读之间的矛盾也使批评的提升与引导功能成为重要需求,批评亟须就文本海量的网络文学空间进行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

网络是一个非单向、非闭合的多维结构,其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向的连线而与其他节点产生联系,这使文本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走向,从而构成了文本的超链接性。内容的跨文本形态及超链接结构一方面使阅读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延展性,另一方面使纸质媒介所塑造的阅读专注遭到破坏。稳定的线性阅读变为发散的跳跃性阅读。当然,也正是网络的非单向、非闭合促成了今天网络文学的活跃与繁荣,无限接入与交互使个体的表达、分享、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网络的点对点双向传播模式使文学的发布、接受行为都更加自由、便捷,使相同的创作风格与阅读期待更容易实现对接,文学的创作、传播和阅读也更加分众化、多元化、个性化。同时,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接受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表达与反馈都更加迅捷、活跃,批评对创作的介入更为深入和直接。

不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并非像很多技术乐观者期望的那样以完全平等的传播状态存在于网络传播系统之中,网络传播的多元与互动性确实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垄断,但并不等于网络传播中就没有了层级和秩序,而是随着技术的变革正在构建一种新的逻辑和秩序。事实上,网络中的信息不是平铺的,而是有层级的传播。另外,由于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传播秩序更加复杂,信息出现的时机、被评论与转发的多少,以及关注者的身份地位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和走向。同时这种传播的多维多层次也更容易导致以讹传讹,增加信息变形和失实的可能性。网络传播的这种类人际传播模式一方面将信息传播的权力赋予广大民众,从而使公共空间的信息与交流更活跃,另一方面使旧有的规则与界限被打破,导致信息与信息传播行为更容易陷入混乱。当下网络文学批评的众声喧哗状态以及众多网络文学事件中的言语冲突、语言暴力都是当下网络传播非有序性的体现。网络批评的个性化、多元化表达一方面为批评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一方面也造成了话语与行为的失范、失序,同时网络传播过程的复杂非线性又使传统的意见引导方式的作用十分有限,无论是网络整体还是文学批评场域都亟待探索能够适应网络非线性、非层级传播模式的新的、有效的对话秩序及引导方法。这是一个漫长的构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