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曙光初现 暗流任涌

林羽自出使归来后,京城看似恢复了几分平静,实则暗潮涌动更甚往昔。朝堂之上,虽因林羽先前的据理力争以及成功出使的威望,大臣们对新政的推行不再公然抵触,但私底下的龃龉从未停歇。

那些守旧大臣们并未真心折服,只是暂时隐忍。他们暗中串联,频繁在府邸密会,妄图寻找新政的漏洞,伺机动摇林羽的根基,重掌朝堂话语权。一日,几位心腹大臣齐聚太师府,厅内气氛凝重压抑。

“哼,那林羽不过是凭借几分巧言令色,哄得皇上晕头转向,这新政乱了祖宗章法,断不能长久。”太师捋着胡须,眼中满是阴鸷。

“大人所言极是,如今朝堂之上,他一呼百应,我们须得想个法子。听闻他在推行新式学堂时,耗费诸多钱财,民间已有微词,不如就此入手。”一位侍郎附和道。

众人商议良久,定下阴谋,准备在朝堂之上发难,让林羽陷入舆论困境。

与此同时,林羽也深知危机四伏。他一边忙于整顿军队,筹备粮草,为即将到来的对匈决战做最后准备;一边密切关注朝堂动向,加强对新政实施的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地有声。

清晨,阳光洒落校场,士兵们精神抖擞,喊杀声震得飞鸟惊起。林羽亲自下场,与士兵们一同操练,手中长枪如龙,引得阵阵喝彩。他深知,一支精锐之师是大汉复兴的根基,唯有士兵们勇猛无畏,才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保家卫国。

“将士们!匈奴犯我边疆,残害百姓,如今我们厉兵秣马,就是要让他们血债血偿!大家可有信心?”林羽振臂高呼。

“有!杀匈奴,保大汉!”士兵们齐声响应,声浪滚滚,直冲云霄。

操练结束后,林羽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工坊。为提升兵器质量,他引入新的锻造技术,招募能工巧匠,日夜赶制精良武器。工坊内炉火熊熊,锤声叮当,一把把锋利的长刀、坚韧的铠甲逐渐成型。林羽拿起一把新铸长刀,轻轻一挥,寒光闪烁,利刃破风之声令人胆寒。

“此刀甚好,务必加快进度,确保前线将士人手一把。兵器乃战士第二生命,切不可马虎。”林羽向工匠们叮嘱道。

在民生方面,新政的成效也开始逐渐显现。田间地头,农户们使用着新式农具,耕牛奋力前行,土地被翻得松软肥沃,新播下的种子已破土发芽,嫩绿的麦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一片生机勃勃之景。得益于灌溉水车的广泛应用,水源得到有效利用,即便遇到些许旱情,庄稼也能茁壮成长。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百姓们穿梭其中,选购着心仪之物。各地商旅往来频繁,经济繁荣,税收稳步增长,为战争与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然而,正当林羽为这些成果欣慰时,朝堂风云突变。早朝之上,御史大夫出列,神色冷峻:“陛下,臣听闻林大人推行的新式学堂,靡费公帑无数,所教之学又皆是些旁门左道,于国无益,于民无用,致使诸多学子荒废正道,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恳请陛下明察,暂停学堂事宜,以正学风。”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议论纷纷。林羽心中一凛,知道守旧派开始发难了,但他神色镇定,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御史大夫所言,实乃偏见。新式学堂设立以来,虽耗费些许钱粮,但培养的人才已初显成效。如今各地工坊的新技术,多是学堂里的学子学以致用研发而出。再者,数学、物理等学科,能助我朝改良天文历法、兴修水利、制造器械,益处数不胜数。至于学风,新式学堂依旧尊崇礼教,以品德培养为基,何来荒废正道之说?”

皇帝刘煜微微皱眉,目光在大臣们脸上扫过:“林爱卿所言有理,可御史大夫所奏,亦不可忽视。朕命你二人共同彻查此事,务必给朕一个详实的答复。”

林羽领命,心中明白这是一场硬仗。他即刻召集学堂的先生与学子代表,收集教学成果、学子成就等资料,准备与御史大夫当面对质。而御史大夫那边,也在紧锣密鼓地搜罗所谓“罪证”,妄图一举扳倒林羽。

数日后,双方在朝堂之上展开激烈辩论。御史大夫列举了一些学堂开销账目,指责资金使用不明,又拿出几份学子的“离经叛道”文章,大肆渲染。林羽不慌不忙,一一反驳。他拿出详细的账目明细,解释每一笔开支的用途,皆与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相关;对于学子文章,他则剖析其中创新思维,阐述对国家发展的潜在助力。

“诸位大人,请看这份水利工程图,乃是学堂里几位年轻学子依据所学物理知识绘制,若依此图施工,可灌溉万亩良田,解百姓旱涝之苦。这难道不是新式学堂的功劳?”林羽将图纸展开,朝堂上众人传阅,不少人面露惊讶之色。

一番唇枪舌剑下来,局势逐渐明朗。大臣们心中对新式学堂有了新的认识,皇帝刘煜也频频点头,认可了林羽的说法。御史大夫见势不妙,灰溜溜地退回班列,这场风波暂时平息。

但林羽未及松一口气,边疆急报又至:匈奴听闻大汉与鲜卑结盟,恼羞成怒,竟集结大军,欲提前发动总攻,前线告急!林羽立刻进宫,与刘煜商讨应对之策。

“陛下,匈奴此举意在打乱我军部署,如今我军虽筹备未竟,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臣建议即刻增派援军,命前线将领主动出击,挫其锐气;同时催促鲜卑按照盟约出兵,两面夹击,令匈奴首尾难顾。”林羽目光坚定,语速急促。

刘煜来回踱步,权衡利弊后道:“就依爱卿所言。此次出征,关乎大汉生死存亡,爱卿可愿领军挂帅?”

林羽跪地领命:“臣愿往!为大汉社稷,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出征前夕,林羽回到家中。妻儿早已等候,眼中满是担忧与不舍。林羽轻抚妻儿脸颊,柔声道:“吾为国事奔波,家中全靠你们操持。待我击退匈奴,必回来看望。”

妻子含泪点头:“你只管放心去,家中一切安好。只是那朝堂奸佞、战场凶险,你千万要保重自己。”

林羽心中一暖,又叮嘱几句,便转身毅然离去。校场上,大军集结完毕,军旗猎猎,士气高昂。林羽跨上战马,手持长枪,回望京城,心中暗许宏愿:定要保大汉安宁,不负苍生期许!而后,他一扬马鞭,大军如滚滚洪流,向着边疆奔涌而去。

大军行至半路,夜幕降临,扎营休息。林羽在营帐内研究地图,思索作战方略,突然,帐外一阵骚乱。卫兵来报:“将军,抓到一名形迹可疑之人,在营地周边窥探,似有不轨企图。”

林羽心头一动,快步走出营帐。只见一名黑衣人被五花大绑押来,林羽定睛一看,正是那多次出现的神秘黑影!此刻,他眼中怒火燃烧:“你究竟是何人?为何三番五次窥探于我?若不从实招来,休怪我军法无情!”

黑衣人冷笑一声:“林羽,你推行新政,触犯了多少人的利益,你可知道?你以为你能拯救这大汉,实则是在自掘坟墓!今日落在你手,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林羽眉头紧皱,意识到背后阴谋远非想象中简单。他深知,若不挖出这背后黑手,即便打赢匈奴,大汉也难长治久安。于是,他决定暂留黑衣人一命,从他口中撬出关键信息……

随着大军逼近边疆,战事一触即发,而朝堂与江湖的暗流也愈发汹涌。林羽背负着家国重任,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艰难前行,他能否力挽狂澜,既击退外敌,又肃清内患,让大汉真正迎来复兴之光?一切尚未可知,唯有那不屈的斗志与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在荆棘路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