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深化变革谋发展

自甄宓诞下麟儿袁平,袁熙的生活便被带娃与零星处理军政事务填满。但这位心怀大志的幽州之主,即便沉浸在天伦之乐中,也从未停止对幽州未来的思索。夜深人静时,袁平的酣睡声与窗外的虫鸣声交织,袁熙独自坐在书房,案头烛火摇曳,他时而凝视幽州舆图,时而翻阅典籍,在羊皮纸上写写画画,谋划着幽州更为宏大的发展蓝图。一个月的深思熟虑后,一份凝聚着袁熙心血的《幽州发展规划书》终于完成。这份规划书涵盖幽州各行各业,旨在全面提升幽州实力,为统一天下奠定坚实基础。规划书开篇便点明主旨:“乱世求存,唯变不破。幽州欲兴,需广纳新策,革新旧制,融合各族之力,方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

袁熙随即召集荀彧、陈群、鲁肃、辛毗等一众谋士齐聚刺史府大堂。堂内气氛庄重,众人围坐在长桌旁,目光聚焦在袁熙手中那份沉甸甸的规划书上。袁熙缓缓起身,环视众人,神色坚定地说道:“诸位,幽州如今虽暂得安宁,但想要在这乱世立足,乃至逐鹿天下,现有的发展远远不够。这是我构思的幽州发展规划书,还望诸位畅所欲言,共同完善。”说罢,他将规划书分发给众人。

荀彧率先翻开规划书,目光扫过字里行间,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他说道:“主公,规划书中以农为本,大力发展农业的策略甚佳。但幽州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周期短。依我之见,可派人前往南方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引进耐寒高产的作物品种。同时,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不仅要修缮旧有渠道,还需开凿新的灌溉河道,确保农田能得到充足的水源。此外,可设立农官,专门负责指导农民耕种,推广先进的农耕经验,提高粮食产量。”

陈群微微颔首,神色认真,语气中满是赞同之意:“荀先生所言极是。农业乃立国之根本,实不可忽视。当下,除了大力推行种植技术的革新,以提升粮食产量,还需积极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不过,这开垦之举,切不可盲目为之,需得合理规划。过往便有因过度开垦,致使土地沙化,肥沃之地沦为荒芜的惨痛教训。故而,我以为可制定相关详实政策,对开垦荒地达到一定数量,且种植成效良好,所种作物产量可观、品质优良的农民,给予减免赋税的实在优惠,使其能切实从开垦中受益,也可授予荣誉称号,如‘垦荒功臣’之类,以彰显其功绩,激励更多百姓投身其中。再者,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亦不容忽视。幽州之地,粮食富足,畜牧产品众多,若将这些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进行精细加工,制成便于储存和长途运输的食品,诸如肉干、腌菜、压缩饼之类。如此一来,不仅能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让其劳作所得能有更丰厚回报,还可丰富市场供应,满足各方需求,为幽州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鲁肃目光炯炯,指着规划书中关于商业发展的部分说道:“主公,幽州地理位置优越,且乌桓已并入,与诸多塞外各族相邻,边境贸易潜力巨大。规划书中开放边境关市,促进各族商贸往来的举措,正是盘活幽州经济的关键。但仅仅开放还不够,我们还需完善贸易规则,设立专门的贸易管理机构,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打造特色商品品牌,像乌桓的皮毛制品、幽州本地的铁器等,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另外,可鼓励商人组建商会,加强商业交流与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辛毗则关注到了规划书中对乌桓地区的发展策略,他说道:“主公欲发展幽州乌桓,促进民族融合,此乃长远之计。但乌桓与汉族风俗、文化差异较大,若要实现共同发展,需从教育入手。在乌桓部落设立学堂,教授汉字、儒家经典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一批通晓汉乌文化的人才。同时,尊重乌桓的风俗习惯,保留其特色文化,以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和谐。此外,可在乌桓地区推广幽州的先进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袁熙认真倾听着众人的建议,不时点头记录。待众人发言稍歇,他说道:“诸位所言,皆切中要害。农业方面,即刻派人前往南方考察学习,引进作物品种;水利工程和农官制度,由荀彧先生和陈群先生负责落实。商业上,鲁肃先生牵头组建贸易管理机构,制定贸易规则,打造商品品牌。至于乌桓地区的发展,辛毗先生负责学堂建设和文化交流事宜,同时推进技术推广。”

随后,袁熙展开手中规划书,目光炯炯,继续阐述其中的工业发展部分:“诸位,幽州的冶铁、纺织等手工业虽有根基,可现状却不容乐观。作坊规模狭小,生产效率极为低下,所采用的技术更是陈旧落后,远不及中原先进之地。若想改变这一局面,当务之急便是大刀阔斧地扩大手工业作坊规模。我已派人前往冀州、青州等地,重金聘请技艺精湛的工匠,购置先进的生产工具,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此来提升我幽州手工业的整体水平。同时,设立工匠坊,广纳天下能工巧匠。在工匠坊内,鼓励工匠们大胆创新,钻研技艺。但凡有能研发出新型工具、改进生产流程,或是在工艺上有突出贡献的工匠,皆给予重赏,赏银、田宅、奴仆任选,以此激发工匠们的创造热情。

军事工业关乎我军存亡,更是重中之重。当下局势,战乱频发,打造精良的兵器甲胄刻不容缓。我们将召集顶尖工匠,专司军事装备制造,采用上等材料,严格把控工艺,务必让我军将士手持利刃,身披坚甲,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大幅提高我军战斗力。

此外,幽州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们不能只盯着传统产业,还应另辟蹊径,尝试发展新兴产业。幽州林木繁茂,木材资源取之不尽,可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木器加工业。打造各类精美家具、实用器具,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可远销外地,赚取丰厚利润。再者,境内矿石资源种类繁多,我们要组织专业人手,勘探矿脉,合理开采,发展采矿业。如此一来,既能为冶铁等行业提供充足原料,又能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荀彧思索片刻后说道:“主公,发展工业需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可发布招募令,吸引周边地区的百姓前来幽州做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资金方面,除了官府投入,可鼓励富商投资,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共享收益。另外,工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需从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同时在幽州本地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陈群补充道:“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环保。避免过度开采资源和随意排放废弃物,防止对幽州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可制定相关的环保法规,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鲁肃则提出:“工业产品的销售也是关键。我们要建立广泛的销售渠道,除了在幽州本地销售,还要将产品推向周边各州。可与商人合作,通过他们的商队将幽州的工业产品运往各地。同时,举办工业产品展销会,展示幽州工业的成果,吸引更多的客户。”

袁熙对这些建议深表赞同,一一安排落实。接着,他谈到了教育、人才培养与医疗发展:“教育是幽州发展的根本,医疗则是百姓安康的基石。我们要在幽州全境大力兴办学校,从启蒙学堂到高等学府,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不仅要教授儒家经典,还要开设算术、天文、地理、军事等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设立奖学金制度,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学习。在医疗方面,设立医馆,培养专业的医者,研究治疗各类疾病的方法,传播基础的医疗知识,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另外,广纳天下贤才,为幽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辛毗说道:“主公,兴办学校与医疗乃是长远大计,然此二者皆需大量师资与医资力量。师资方面,除从各地延揽名师外,亦需着力培养本土教师。可设立教师培训学院,对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者开展系统培训。在医疗方面,同样需建立医馆研习所,为有意从医之人提供专业教导。此外,鼓励学校与官府、企业合作,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其实际能力;推动医馆与药坊、病坊协作,使医者能积累更多临床经验。如此,方能让学校与医疗皆得以稳固发展。”

荀彧也说道:“人才培养不仅在学校,军队和官府也是重要的培养场所。可建立官员和将领的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学习和考核,提高他们的管理和指挥能力。另外,我听闻女子心思细腻、性情温柔,在教育和医护领域颇具优势,或许可鼓励女子投身学校教育与医疗行业,发挥她们的专长,为人才培养和百姓安康贡献力量。”袁熙连连点头:“就按诸位所言执行。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推进。”

在讨论到军事发展时,袁熙说道:“军队是幽州的保障,我们要继续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同时,改革军事制度,建立完善的军事指挥体系,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另外,加强情报工作,及时掌握周边各州的军事动态,做到知己知彼。”

鲁肃说道:“主公,加强军事训练需配备先进的武器装备,这与工业发展紧密相连。我们要加快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军队提供更好的装备。另外,可借鉴其他州的军事经验,结合幽州实际情况,创新战术战法。”

陈群则提出:“军事改革要注重士兵的待遇和福利。提高士兵的军饷,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设立荣誉勋章体系,宣扬英勇事迹,这样才能全方位提高士兵的忠诚度和战斗力。”

袁熙认真记录下这些建议,最后总结道:“今日之讨论,诸位各抒己见,为幽州的发展提出了诸多良策。接下来,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将规划书中的内容和诸位的建议尽快落实。幽州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让我们齐心协力,将幽州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散会后,刺史府内一片忙碌景象。荀彧、陈群、鲁肃、辛毗等人迅速投入到各自负责的工作中,幽州的深化变革与发展,正式拉开了帷幕。而袁熙,在处理完这一系列事务后,又回到家中,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更加坚定了他为幽州、为家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决心。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幽州必将在这乱世中崛起,成为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