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租屋
- 1990:我只想带儿女走正道
- 二蛇
- 2093字
- 2025-03-21 09:00:01
供销社对面的职工房一共有四间,每间面积大概有五十平方左右,共计两百多个平方。
此时,官德标正在堂侄的牵线下,跟这四间房的职工谈租房的事。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官德标以每个月25块钱一间的价格把这四间房子都租了下来,合同签订的租期是10年。
这个房租价格,官德标满意,供销社的职工也满意。
对于供销社的四位职工来说,他们都有另外的住房,这单位分配的房子不是非住不可,如今把房子租出去,一个月多25块钱的收入,都快赶上他们半个月的工资了,这种好事到哪找啊,自然是满意得不得了。
而对于官德标来说,这四间房共计100块钱一个月,目前来说确实有那么一点小贵,但他深知接下来我国的发展速度,基本是一年一个样,以这个价格把房子租10年,哪怕这只是砖瓦房,那也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至于为什么不签久一点,那是因为没那个必要,他好歹也是一位重生者,哪怕没有系统之类的金手指,但凭他的眼界以及先知的帮助,如果十年后还只能留在乡镇混的话,那他还带儿女走个毛的正道啊,赶紧操刀回去干老本行才是王道。
双方签订合同,官德标当场预付了下个月的房租,其中一位房东便笑着说道:“阿标叔,我们今天就搬家,把房子给你收拾出来,明天就把钥匙交给你。”
其他房东闻言也跟着附和,都表示今天就搬家,把房子收拾出来给他。
官德标笑道:“也不用太着急,这两三天能收拾出来就行。”
办完事后,官永雄抬手看了看时间,说道:“阿标叔,时间不早了,我带你去尝尝我们供销社饭店大师傅的手艺。”
官德标也不跟他客气,点头应了下来。
于是,两人便抬脚朝供销社饭店走去。
这供销社的背面,是双旺圩的主街道,供销社饭店就座落在斜对面,不到半分钟官德标二人就抵达了目的地。
这个年代,整个双旺圩就只有一家饭店,便是眼前这家供销社饭店。
在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供销社饭店的生意还是挺不错的,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双旺圩出现了第一家粉摊之后,供销社饭店的生意就越来越不行了。
就好比现在,都到了中午饭点了,饭店里就只是零星的坐了几个客人而已。
对此,官德标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说白了就是供销社饭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如今来饭店吃饭竟然还要票证,光是这一条就把大部分客人拒之门外了。
而粉摊不仅物美价廉,还不需要票证,再加上这个年代的粉摊不像后世的粉摊就只是煮粉,它还兼着各种小炒呢,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那种露天大排档。
正是这些粉摊的出现,让客人们有了选择,供销社饭店的生意才会一天不如一天。
服务员看到二人进来,当即恭敬的打招呼道:“官主任,您来了?快请坐,不知道您今天要吃什么菜?”
官永雄看向官德标,说道:“阿标叔,你看看想吃什么菜,随便点。”
官德标道:“让大师傅整两个拿手菜就行。”
官永雄闻言,便吩咐服务员道:“让刘师傅整几个拿手的下酒菜。”
“好的,官主任您稍等,我这就告诉刘师傅。”
等服务员离开,官永雄才问道:“阿标叔,之前忘记问了,你租那么多间房子出来,打算做什么生意来着?”
官德标笑道:“我打算开一家饭店。”
官永雄惊讶道:“开饭店?”
官德标点头道:“不错,开饭店,你觉得怎么样?”
官永雄沉吟了片刻,提醒道:“阿标叔,这饭店的生意恐怕不是那么好做啊,你看我们供销社饭店,生意是越来越差了。”
官德标道:“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官永雄闻言也不再多说,而是主动转移话题,随意闲聊起来。
没过多久,服务员便开始上酒上菜了。
油炸花生、凉拌木耳、白切鸡、姜丝炒鸭、炒蕹菜以及一份猪肺汤,酒是本地的那种散装白酒。
看到这么丰盛的酒菜,官德标不由得说道:“永雄,太浪费了,我们就两个人,这么多菜哪里吃得完啊!”
官永雄一边给堂叔倒酒,一边说道:“不多,咱们慢慢喝。”
开吃的时候,官德标把这几道菜一一品尝,赞道:“不愧是饭店的大师傅,这几道菜做得还是挺有水平的。”
“刘师傅的手艺确实不错。”
官永雄夹了颗炸花生扔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压低声音问道:“阿标叔,你打算开饭店的话,这厨师哪来你想过没有?”
官德标呷了口酒,说道:“我老婆的三舅在部队的时候是炊事员,做菜的手艺也是相当不错的,我打算请他来当厨师。”
官永雄点头道:“你有人选就好,反正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就尽管开口。”
他说的不是客套话,虽说堂叔开饭店肯定会对他们供销社饭店的生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供销社饭店那是公家的,甚至都不归他管,生意好与坏都不关他的事,也影响不到他。
因此,有能帮到堂叔的地方,他自然愿意出一分力。
官德标自然也看出这位堂侄说的是真心话,心中领了这份情,记得前世这位堂侄在双旺供销社倒闭后,也曾经尝试过自己做生意,可惜做生意也挑人的,不是每一个做生意的人,都能赚到钱。
堂侄的经商天赋跟官德标有一拼,折腾了好几年都没能赚到钱,然后那股心气也就散了。
最终,从全村第一人,变成了村里普普通通的一员,只有在酒桌上跟后辈们聊起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才能回味一下当年担任供销社副主任时的风光。
这一世,如果有能力的话,倒是可以拉这位堂侄一把。
接下来,叔侄二人一边喝酒,一边天南海北的闲聊着。
等酒足饭饱,已经将近下午三点了。
回到供销社门口,跟堂侄打了个招呼,便骑着单车去主街找那些水果小摊贩买了两斤杨梅,两斤三华李,再到猪肉行去割了两斤五花肉,这才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