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香初相识
香烟袅袅,幽思绵绵。谈到中国文化,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是诗情画意的人文艺术,如若说到中式生活,那应该有焚香烹茶的雅趣。
何为“香”?始见于商代甲骨文,“香”字为上下结构,其古字形上半部像禾黍成熟后散落的许多籽粒,下半部为口形,像盛粮食的器皿,意为将粮食放在容器内使其发散馨香。“香”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认为:“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可见,“香”之初意为粮食芬芳味道,而后逐渐发展为香料之香。

广义的香:是指香气,芳香的气味。
狭义的香:是指祖先们在几千年的生活起居中根据不同用途而制成和使用的,包括焚烧、佩戴、涂敷、沐浴、食用、建筑等各种不同配伍和形态的香品。
我们这里讲的香就是狭义的香,而香文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态度。
中国古代香事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与祭祀密不可分。《礼记》云:“有天下者祭百神。”祭祀是古人精神生活的最高层面,也是“香事”的起点。
1983年,对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与建平县两地交界处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距今大约5500年的大型祭坛。

红山文化 牛河梁遗址圆形祭坛
从考古发现的草木灰等遗迹中可知,古代先民敬祭神灵,所烧的草和柴,并非随意采集的普通草和柴。在祭祀活动中,可能发现了拥有特殊香气的草木,而这便是人们对香气向往的开始。
先秦时期,《左传》中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荀子》亦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先秦时期的人们已开始讲究“仪式感”,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整饬、严格的礼仪制度。香的使用则成了礼仪中的重要环节。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
《礼记·内则》
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仪礼·聘礼》
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视元士。
《礼记·王制》
这一时期,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处描绘了生活中对植物“香料”的使用,这标志着香文化由早期的“祭祀用香”逐渐扩展到“生活用香”。
取萧祭脂,取羝以軷。
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诗经·大雅·生民》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诗经·大雅·棫朴》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诗经·周颂·载芟》
早期香料是以芳香类花草为主。就如《诗经·采葛》云: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这首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那个采草之人的相思情深,同时也证实了芳香花草在当时应用很广。采葛为织布,葛即葛藤,它的皮可以制成纤维用来织布;采萧为祭祀,萧即香蒿,是一种香草,常被用以燔烧祭祀;采艾为治病,艾即艾草,古代采艾则是为了驱邪治病。艾叶可以供药,是当时很常用的香草。

清 邹喆 墨艾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左下角为邹喆本款:『萧艾有清芬,为性本芳洁。寄言薰德者,不扶芑自直。』本幅所绘墨笔艾草运笔浓淡有致,并通过墨色的变化营造出了空间感。艾草在中国有着驱邪治病的作用。邹喆作为文人画家也在自己的绘画中表现具有风俗元素的题材,使得作品既具有文人绘画的雅致,又具有风俗绘画的活泼,且贴近时令,显得颇有韵味。

战国 灰陶香熏
1992年潜山彭岭墓群出土的战国时期陶香熏中最精美的是一件灰陶香熏,器表质感细腻,整体器形规整。盖面有三角形镂孔和刻画成蝴蝶结状的图案,中间亦有镂孔,炉身与盖为子母口扣合。从这件香熏,我们能够想象到早期人们使用熏香的场景。香草在炉内点燃,香烟从镂孔缓缓升起。
西汉初期,熏香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汉武帝拓南疆通西域以后,大量的外来香料便进入了中土。沉香、熏陆、龙脑、苏合香等香料逐渐成为中华香事的主要材料。西汉刘歆所著《西京杂记》中记载赵飞燕当上皇后时,她的妹妹特地送来了三十五件贵重礼物,其中便有一件华丽的“五层金博山香炉”,还有几种名贵香料:沉水香、九真雄麝香和青木香。这里的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的根部,香气特异,为汉代本土产的名贵香料。九真为汉武帝平南越后所设的九郡之一,九真雄麝香便是此地所产的麝香,也属名贵香料。沉水香便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沉香”,亦产于南越之地,自汉代才有使用的记载。沉香香树所结树脂,放入水中下沉者,称为沉水香,亦称沉香。品性内敛,香气浓郁,其文化蕴意更与中国文人品格相通,因此广受国人喜爱,千年不衰。香料品种的多样化,促进了香的使用与发展。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更深的研究。
马王堆汉墓发现了混盛高良姜、辛夷、茅香等香药的陶熏炉,从这种“多种原态香材混于一炉”的香品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有了合香的意识。从单品香演进到了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为合香的正式出现打下了基础。

沉香

西汉 彩绘陶熏炉 湖南博物院藏
合香出现的具体时间不好考证,但从流传的史料与香方记载中可推断在汉代已出现。如《后汉书》中的《汉后宫和香方》就详细记述了汉代后宫经典香方以及香料的炮制、香方的配伍方法等。依此可以推断,合香在这一时期形成并被贵族使用。

三国 青釉熏笼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91年湖北省鄂州市三国吴墓出土的青釉熏笼,主要用途是熏衣服,一般为古代贵族使用。这件熏笼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是盛放炭火的双耳簋,上部放一件无底的镂空熏笼。可见当时熏香已十分讲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近四百年里,虽然政局纷乱动荡,但哲学思想与文化艺术领域异常活跃,是香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宫廷用香、文人用香与佛教用香构成了此阶段香文化的三条重要路线,相互交融而又独立成章,共同推动了香的发展。
当时宫廷贵族熏香之风盛行,魏文帝曹丕癖好熏衣,好迷迭香,并留下了《迷迭香赋》;《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薰笼二,又大被薰笼三、衣薰笼三。”“皇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一枚。”

东晋 越窑青釉博山炉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香药品种繁多,带动了和香的普及,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的《和香方》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香学专著,可惜正文已散失,留存至今的只有序文。从《和香方》序中对香药特性的记述:“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不仅熏香用香,还懂香、制香。传统香的制作,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也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香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气味,还讲究修养身心的功效以及对使用者自身性格的表达,讲求“以香养身”。
南北朝时佛教影响广泛,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仅梁武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就有佛刹数百座。“烧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敬佛仪式。佛教的用香,既能起到敬佛之意,又能调和身心。目前我国尚存完整的《帝后礼佛图》,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巩义石窟寺,其中有香的出现。另外,龙门石窟中的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人行列图中有拈香礼佛的盛大场景。佛教的兴起,对香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朝 范晔 《和香方》序

北魏 《帝后礼佛图》 巩义石窟寺藏
隋唐时期,强盛的国力和发达的陆海交通使国内香药的流通与域外香药的输入更为便利。入唐之后,用香成为唐代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务场所也要设炉熏香。整个文人阶层普遍用香,出现了众多的咏香诗文。香文化进入成熟期,这个时期有很多佩戴、口含、内服、涂敷的香品,如香丸、香粉、脂膏等。
香囊的使用由来已久,已知最早在《礼记·内则》中有记录,称为“容臭”。“香囊”这个词正式出现应是在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四角垂香囊。”其后,“香囊”一词便出现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如东汉末年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中就明确指明当时的香囊是系在肘臂之下、藏于袖中佩戴的,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来。这种袖底生香的魅力是既含蓄又充满诱惑力的。在唐朝人的生活中,使用香料的场合极多,到处悬挂着香囊、香球等物,唐代的香囊便于携带且做工精致,当时上流社会的男女都会将它佩戴在身上,悬挂于车辇之上,岁终祭祀百神之日更需佩戴。白居易曾文:“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即把一个小香球系在袖口内,吊在腕下,时时有缕缕芬香从罗袖掩笼的皓腕处偷弥悄逸,旖旎撩人,这样的香囊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暖手炉。

莫高窟第138窟东壁门上安国寺尼智惠性等供养像

唐 镂空缠枝纹银香囊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 如意长柄银手炉 陕西省宝鸡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朝时期还比较流行长柄香炉(手炉),长柄香炉又称“鹊尾炉”,主要用于供佛。敦煌莫高窟第138窟(晚唐)主室东壁门上,安国寺尼智惠性等供养像中的供养人就有手持长柄香炉的形象。
中国科学院大学、故宫博物院与法门寺博物馆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三类香料样品进行过综合分析与研究,对研究古代“和香”技术如何演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法门寺出土的样品一为黄色块状,取自“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是唐懿宗供奉的舍利容器“八重宝函”的第七重,“八重宝函”是地宫内最重要的供奉物之一,八个宝函层层相套,最外一层是木制,出土时已残损。这种黄色香料是唐懿宗供奉的“榄香脂”。
香料样品二是晚唐密教高僧智慧轮供奉的,银函内放置的木质香料为沉香。呈植物根干状,取自“智慧轮壸门座盝顶银函”,函体正面有錾文,显示其为大兴善寺智慧轮于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八月为盛佛真身舍利而造的一组舍利容器(共二重,金函、银函各一)。“智慧轮”为晚唐密教高僧,参与并主持了法门寺最后一次迎佛骨活动。
样品三取自“双鸿纹海棠形银香盒”,盒体状如海棠,盒内装有棕褐色粉末,较为松散,从其断面的显微照片中可以观察到部分浅黄色颗粒,该样品是将沉香木与乳香磨成粉后混合制成,是目前中国古代“和香”早期的物证。

香料样品一 研究团队图

香料样品二 研究团队图

香料样品三 研究团队图

双鸿纹海棠形银香盒内香料 法门寺博物馆藏

《宋人人物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香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两宋以来“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成为文人雅士生活不可缺少的雅事,文人阶层盛行用香、制香、咏香,也有很多文人从各个方面研究香药及和香之法,庞大的文人群体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这种影响在宋代的绘画中,我们能较直观地看到。
从《宋人人物册》画面的格局和环境,我们能够真实领略宋时文人雅趣。主人坐于榻上,左手拿着书卷,神情淡然,仿佛陷入沉思。身后一架花鸟屏风,画中芦苇摇曳,芙蓉花下两鸳鸯,一派悠远的景象。屏风左上方挂着一幅主人公画轴,主人左侧童子在点茶,右侧放置一处案几,上面摆放书卷、琴和焚香炉。从摆设可以看出主人极高的艺术文化修养。画面的左侧摆放一个做工精美的炉子,荷花为托、荷叶为底,造型独特,正前方奇石花台上摆放的鲜花,看上去生机盎然,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主人的高品质生活追求,也表现出宋人“焚香、点茶、插花、挂画”的闲适雅逸。
从宋代起,“印香”与“隔火熏香”流行了起来。
“印香”是把香粉置于印模内,大多印模文字会使用篆字,因此又称“篆香”。据宣州石刻记载“……熙宁癸丑岁,大旱夏秋无雨,井泉枯竭,民用艰饮。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增置午夜香刻如左:福庆香篆,延寿篆香图,长春篆香图、寿征香篆。”故又称百刻香。其实在唐代,用篆香礼拜神佛也很常见,郑遨的《题病僧寮》诗就提到了“佛前香印废晨烧,金锡当门照寂寥。童子不知师病困,报风吹折好芭蕉”。到了宋代,文人对香的推崇,让它更广泛地流行开来,洪刍《香谱·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李清照《满庭芳》词之一“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隔火熏香”在晚唐就已经出现,宋代在文人之间广泛流传。香品不直接点燃,放在银片、瓷片、云母片或者玉片上,隔片下方放燃好的炭,香品在炙烤之下香气发散,不见烟气。“有香不见烟”,是用香技法成熟的重要标志。
宋代的香配方丰富,香品的名称十分有文人趣味,如四和香、意和香、小宗香、韩魏公浓梅香、江南李主帐中香、黄太史清真香等。香文化的兴盛,也促使用香器具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香炉应运而生。而这个时期的制瓷业已达到发展史上的高峰,出现了五大名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以及六大窑系的龙泉窑等,涌现出了许多十分精美的瓷器香炉。
宋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以简单的线条和釉色塑造出经典的造型。我们现在能看到有不少官窑的宋代瓷器香炉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被收藏于博物馆中。瓷炉最早始于东吴,宋以前常见的是托炉,从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三足炉以三足造型为显著特点,主要有樽式炉、鬲式炉等。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仿汉代铜器造型,通体满施淡天青色釉,莹润光洁,釉面开细碎纹片,青瓷釉面大都开有层层相叠的“冰裂纹”,自然天成,耐人回味。已知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仅三件,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
宋人好博古,以鼎彝类器物作为焚香器的风尚流行一时,当时瓷器制造业发达,瓷质仿古香炉应运而生。鬲原本是炊具,后为礼器,鬲式炉就是以商周青铜鬲为范本制作的。官窑粉青鬲式炉应是瓷质鬲式炉较早的例证。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壁饰大片的紫红色斑块,颇似天边的灿烂云霞,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宋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官窑粉青鬲式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钧窑天蓝釉红斑三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哥窑灰青釉双耳鬲式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灰青釉双耳鬲式炉通体施灰青釉,釉面有黄、黑两色开片。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式炉造型仿造汉铜樽,里外施白釉,釉质滋润,釉色白中闪黄。端庄古朴,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作品。
龙泉窑青釉鬲式三足炉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端无釉,呈酱黄色。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

宋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三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香文化在宋时繁荣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保持并有稳步发展。香品的成型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使线香、塔香得到了普及,黄铜冶炼技术、铜器錾刻工艺等发达,使香具的品种更为丰富。从传世明代炉来看,宋代流行的三足炉,在明代制作的香炉样式中依然常见。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而清代香炉则向着繁缛精雕的方向发展。这些香炉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实用器,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明清时期的社会心理与审美意识。
明代铜冲耳乳足炉,铜炉圆形,器表略呈黑漆色。唇边外侈,收颈,鼓腹,下腹圜收,三乳足。口沿上左右两边起冲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三行六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附云足铜座。器型雅致,古朴大气。
明代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铜炉为簋形器。口外侈,收颈,鼓腹,左右饰兽吞式双耳,圈足。器表饰嵌银丝蝉纹,颈、足饰回纹,颈下饰蝉纹。

明 铜冲耳乳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金嵌宝石朝冠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刘阮入天台香筒 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手炉椭圆形菱花式,铜鎏金开合式提梁,镂空“卍”字锦纹盖。器身四面饰菱形开光,两两相对。前、后两面绘三阳开泰图,红日高照,古松绿草茂盛,水面开阔微澜,慢坡上三只山羊仰首向日,整个画面温馨而祥和。侧面开光内绘月季花绶带鸟。开光外饰宝蓝地缠枝花卉纹。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兴盛之象,因羊与阳同音,三羊喻为三阳,三羊图寓意三阳开泰,是我国传统吉祥的装饰题材,被广泛运用。
明清时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将其与理学、佛学结合,形成“坐香”与“课香”等,从而成为个人修养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这个时期,香炉、香盒、香箸瓶三件一组称之为“炉瓶三事”。明代后期,随着线香的不断发展,燃线香的香插炉逐渐增多。历经千年的传统香事,在清代后期渐渐淡默在历史的变迁中。

清 乾隆 画珐琅 三阳开泰纹手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光素托 莲蓬式香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内坛郊社款铜蚰龙耳圈足炉、紫檀瓶、盒炉瓶三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炉瓶三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代人焚香一般用点燃的线香和盘香,“炉瓶三事”多只作为当下书斋案供,原来的香案、香几也成了文房清玩陈设,熏香物件大都仅剩香炉。
现代的香文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但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香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现代技术加成下,更具发展活力。焚一炉香,为我们今人的生活增添一份烟云缭绕的雅致。
中国在香品的使用上,人群十分广泛,各个时期、不同阶层在香的使用上也各具特色。大致可以分成皇室贵族、文人雅客、民间百姓三大类。贵族的奢华、文人的情趣、百姓的实用,都体现着香与生活的联系。今天,香的使用已经不再有阶层的区分,成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情趣。
中国传统香主要是熏香,通过焚烧或者对香品加热而使香气弥漫,使整个空间置于一种香带来的氛围之中,注重修养人的身体,改善整体环境,培养人的情操,一般具有一定的养生疗效。这个与西方香水的使用在理念上是有较大的不同的,西方用香水最初主要是为了遮盖不良的气味,后来主要以愉悦嗅觉、感受情绪为主要的目标。
香炉的使用,是熏香的一大特点。从燃香种类的角度来讲,有燃香草、香丸等的熏香炉,燃线香的香插炉,燃篆香的印香炉。香插和印香炉的出现比较晚,所以历史上以熏香炉为多。现代香草、香丸等较少用了,一般在熏香炉中燃放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