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雅香生活
在中国人的心中,焚香是一种温文尔雅的活动。它与我们的文化、生活深度结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文化。在简单了解其历史与基础概念后,其文化思想的形成也很值得剖析。
远古的香,天地围炉,四方为壁,焚火为引,以香为祭,祈求上苍保佑,以“敬”为核心。先秦的香,依然以敬祭为主,但生活用香也开始同步发展,且人们开始将香与人的道德相互联系,认为香有着提升道德修养的作用,将香视作道德、品行的象征。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途经山谷,闻到阵阵幽香,见杂草丛中生有一兰,于是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之后抚琴一曲作《猗兰操》,“兰”王者香的地位一语定调,自此成为文人高士的“心头好”,品行高洁的象征。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料。“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香囊,现在可算是香囊的别称。这里香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品格的美好。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提出了“养鼻”的概念,但这和之后出于个人角度的精神享受和身体角度的养护是不同的,这里是礼制的要求。
秦汉时期,香在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辛追夫人墓出土了香枕、香囊等与香相关的生活用品。辛追夫人遗体出土时,手中还握着装有香草的香囊,佐证了当时楚地“昼佩香囊,夜用香枕”的说法。
而汉代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确立,使得用香养生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与确立。香的医药作用更加凸显,实用性进一步加强,香在“敬”与“德”文化象征意味之外,更强化了修养身体的功能。这为之后香方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也为之后香普遍地进入千家万户、百姓人家增加了更多契机。
魏晋时期,佛教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佛教用香成为十分重要的香事活动。这也使得佛教的禅学思想融入了香文化中,用香“静虑、思修为”成为展现香文化修养的一种形式。同时,经道家思想、五行理论、养生理论的催化,焚香养生修体也成了香文化的重要部分。
唐代香文化已经基本确立,文人阶层对于香文化的推崇,让用香之风更盛,普通的官员、士大夫也开始品香用香,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亦出现了香料的影子。品香的形式渐渐形成了程式,唐代出现的印香,在宋代广为流行,受到世人追捧,直到今天依然是香客们主要的品香方式之一。
《荀子·礼论》: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
中国四大医经
于汉代左右先后成书。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黄帝八十一难经》
宋代是香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对外贸易的广泛扩大,大量香料流入,极大丰富了香料的使用范畴。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富足,文化的兴盛,对文人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文人阶层空前壮大。文人对于香的歌颂与推崇,将香文化也推上了发展的高峰,香的感官享受与精神内核双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成为观照自身与沟通彼此的文化媒介。可以说,在宋之前的香是以“文”为核心,即敬天、养德、修己身,偏向于实用;那宋代之后,香文化的核心中可以再称一个“雅”字,文化中心思想偏向于艺术化。香的艺术化让香的作用更着重于个人感官与感悟,也使得香越来越多呈现出生活的感悟与文艺的雅趣。
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文人香的两座高峰,而苏轼的“鼻观先参”理念,便是将香文化活动提升到参透人生道理高度的重要理论,将前人不断实践、求索的精神、文化价值凝炼成了一个概念,将原来对于感官的描述转变为形而上的精神需求。在苏黄二人的论香谈道中,“鼻观”“先参”等充满哲学意味的词语开始在香诗、香文中广泛运用,快速流传。
苏轼《题杨次公蕙》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词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黄庭坚《题海首座壁》
骑虎度诸岭,入鸥同一波。
香寒明鼻观,日永称头陀。
诗人葛绍体《洵上人房》:“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小枝横。有意探禅学,无心了世情。不知清夜坐,知得若为清。”描述了宋人焚一炉香、品一盏茶、折枝插瓶,感悟生平道理的情景。宋人认为香炉、花瓶为养心之用,是不将焚香用的香箸、香匙放在花瓶里的,花瓶中一般是插上一枝时令花卉,以取雅意。
宋代社会富足,市民阶层兴起,百姓对于香文化广泛接受,民间茶肆、酒楼无处不用香,品香、用香也成了一种大众的休闲文化活动。至此中国香文化也真正到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爱香的高光时刻。
明清时期,在继承了之前香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整理。香文化进一步与理学、佛学相结合,形成品香、坐香、课香的传统香席模式。朱权的《焚香七要》基本确定了我们今天对于香席的品位、审美要求,其对于日本的香道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香席是由品香演化而来的文化活动,结合了文学与书法,表达了一种文化的品位。被认为是使用香品,品味香味最高雅的形式。明代文人家中普遍修建静室,并举办香席,招待客人品香习静。
香席活动从大门进入,左侧为主人,称炉主,一切以炉主为主导。主客在主人的左手边正对大门的位置,其余客人从右到左依次入席,参与香席的人数一般在三到四人左右。首先品香,主要指炉主使用的香料、工具及熏香方法等。坐香可分为三步,清鼻去除杂味;观想香趣;回味思虑香意。课香就是用书法诠释香的感受,参悟香的意念。整个过程从视觉、嗅觉的生理感受,到感性的氛围想象,再到最后的理性总结探索精神境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习香过程。
值得重视的是,明清的香文化在理念上逐渐走向世俗化、生活化,参悟、感受人生世事的精神追求的同时,更注重对物质的享受。居家用香、实用香氛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用香变成了一种日常。无处不在的香,也许是明清香文化的可贵之处。
中国香文化在精神上,可以说是以“文·雅”为线的艺术。包罗了中国千年的文化脉络,也体现了我们对于美好的追求。有礼、有节、敬长尊贤的中国人,在香文化探索的路上,从“敬”到“静”,从“修身”到“养德”,最终又回归了生活。
文化与雅艺伴随着袅袅香烟,一同融入了人的日常,让寻香之人去观察与体悟每个人自己的“道”,这便是属于中国香文化的文雅。

国韵翰墨——香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