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要如何开解?

../Images/44974-2-01.jpg案例

进入高中后小嘉的情绪一直都不好,学习的积极性很低,在班里也不爱说话,跟同学关系都很一般,用小嘉的话说就是“班里的小透明”“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班里有没有自己都没有区别”。上课时老师让小嘉回答问题,或者请小嘉参加班级表演,小嘉也总是很快摆手拒绝,害怕做不好被别人嘲笑。遇到家里来客人了,小嘉也总是躲在房间里,父母强迫他出来也是打个招呼就又回房间了。

“我不行”“我不想”“我不喜欢”“我害怕”似乎已经成了小嘉的口头禅,不管做什么,只要觉得有难度,小嘉就特别容易拖延、退缩或放弃。前几天小嘉在房间里偷偷地哭,与妈妈沟通后,小嘉崩溃地边哭边说:“我觉得自己太笨了,做什么都做不好,学什么都学不会,周围的人都比我优秀,我真的是一无是处!”

小嘉的父母常常觉得很无奈,自己的孩子明明很优秀啊,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否定自己呢?为什么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呢?

../Images/44974-3-01.jpg解析

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我价值感缺失。高中的孩子正处于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父母、老师和同伴这些重要他人的评价,对于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获得周围人积极的评价,那么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情境时就会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心态,更愿意接受挑战并寻求解决办法,也更容易在挑战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更快地建立自我同一性,获得积极、稳定且内外一致的自我评价。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获得的是周围人消极的评价,那么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情境时就会出现畏难情绪,害怕自己做不好,为了避免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就会选择退缩、逃避和放弃,因此自我价值感更低,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Images/44974-3-02.jpg 家教指导

面对孩子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状态,最重要的是要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孩子形成“只要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信念。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帮助孩子:

(一)从多元价值的角度看待孩子,挖掘孩子的优点

由于学习时长的增加和学习难度的增大,高中的孩子更易在学业上感受到压力、获得挫败体验,并且在这一阶段父母、老师和同伴更倾向于以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是否优秀的评价标准。因此,高中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唯成绩论的误区中,将学习成绩作为自己唯一的价值体现,对自我的评价也会随着成绩起伏,成绩下降或未达预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感受。

父母需要从自己做起,建立多元的价值体系,勤于从多个角度挖掘孩子的优点,并且能够同等看重孩子的学习能力及其他能力和品质,比如孩子富有同情心、为人仗义、待人宽容、温和有耐心、动手能力强、热爱生活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未来走入社会独立生活所需的重要品质,父母也应予以肯定,并借此让孩子知道人的价值是多元的,引导孩子多元地看待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

(二)不吝啬鼓励和称赞,以正面评价强化孩子的效能感

不自信的孩子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即使取得了成功和进步,他们也更加倾向于认为是自己运气好罢了,或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很难认可自己。父母需要通过多多鼓励和称赞,让孩子相信自己的确是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自己身上的确是有一些优秀品质的,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学会自我肯定,从而让孩子慢慢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感。

父母不能以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孩子,面对缺乏自信的孩子,父母要降低期待,以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为基础才能看到孩子的点滴努力和成长。即使孩子没有达到标准或完成目标,也要保持平常心,欣赏孩子在过程中的付出和进步。在鼓励和称赞孩子时,要具体、及时,态度诚恳而不敷衍。不能简单地说“你真棒”,而是要具体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如“即使前几次都没有成功,你也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尝试”“虽然没有考到你预期的成绩,但经过努力,之前一直不会做的这类题目,你这次都做对了”。

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就事论事,私下沟通指出孩子行为中的错误,切忌当着外人的面攻击孩子的人格。如“你真的无可救药”“笨死你算了”“你太懒了”“看你以后有什么出息”,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状态越来越糟糕。

(三)主动放权给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和掌控感

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的事情,获得对生活和人生的掌控感,是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如果父母过多地介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代替孩子做决定或完成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这既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也会让孩子失去获得成就感的机会,破坏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

父母需要放权给孩子,不越俎代庖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和做决定,尽可能让孩子自主完成自己的事情,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如自己打扫房间、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喜欢的社团、做假期旅游攻略、决定选考科目等。但放权不等于完全不管,而是要关注孩子的行动过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予以鼓励,并耐心引导孩子探索解决之道,最终一步步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目标。在孩子完成后及时肯定过程中孩子的付出和最后取得的成绩,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和效能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四)帮助孩子设置合理的目标,并学会分解目标

缺乏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孩子会有很强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学会降低自我要求,设置适合自己的目标,能够让孩子更有勇气跨出尝试的第一步,走向体验成就感、获得自信心的正向循环。

父母可以让孩子先提出自己的目标,再根据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状态,通过让孩子给目标所带来的压力感打分的方式,引导孩子不断调整目标至有较大信心能够实现的程度。之后再帮助孩子分析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促使孩子学会分解目标、列出行动计划,让目标更具有操作性和可实现性。此外,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监控和调整目标达成的过程,提高孩子达成目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