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备科举,苏然在长安城西租了一间简陋的屋子,每日埋头苦读。然而,闭门苦读并非良策,他深知广交人脉的重要性。于是,闲暇之余,他常去一些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所。
一日,苏然听闻曲江池畔有一场诗会,众多长安才子佳人都会参加。他精心打扮一番,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往。苏然怀揣着一丝紧张与期待,踏入了诗会现场。曲江池畔,垂柳依依,波光粼粼,才子佳人们或坐或立,谈笑风生。他刚一出现,便吸引了不少目光,有人露出审视的神情,有人则投来淡淡的好奇。
苏然深吸一口气,走到一处空位坐下。诗会很快开始,众人依次吟诗。前面几位才子的诗作文采斐然,赢得阵阵喝彩。轮到苏然时,他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诵自己的诗作。诗句如潺潺流水,缓缓道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
众人起初还带着几分轻视,但随着诗句的推进,纷纷露出惊叹之色。诗朗诵完毕,全场寂静片刻,紧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位身着华服的公子走上前来,拱手道:“兄台此诗,气势磅礴,实乃佳作。”其他才子佳人也纷纷围拢过来,与苏然交流起来。苏然心中大喜,没想到自己的诗能得到如此认可,他也借此机会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正当苏然沉浸在众人的夸赞中时,人群中突然传出一个尖锐的声音:“这诗虽好,只怕是抄袭之作吧!”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说话之人身上,原来是一个面容阴鸷的书生。苏然心中一紧,但很快镇定下来,拱手问道:“阁下何出此言?可有证据?”那书生冷笑一声:“我昨日在一旧书摊看到过类似的诗句,你这诗定是从那书上抄来的!”苏然眉头紧皱,他深知此时若不能证明自己,声誉将毁于一旦。就在气氛紧张之时,一位白发老者从人群中走出,他目光炯炯,开口道:“此诗意境独特,遣词造句皆有精妙之处,绝非抄袭。老身研究诗词多年,岂会看错。”众人听了老者的话,纷纷点头。那阴鸷书生见势不妙,灰溜溜地挤出了人群。苏然向老者深深一拜,感激不已。经此波折,苏然在诗会上的名声更盛,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举之路。
林羽见苏然举止文雅,谈吐不凡,也十分乐意与他交谈。两人相谈甚欢,发现彼此都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志向相仿,遂结为好友。此后,林羽与苏然时常相约一同探讨诗词,互相切磋学问。一次,他们听闻有位隐居的文坛前辈在山中讲学,两人便一同前往。山路崎岖,林羽不小心崴了脚,苏然立刻停下,小心翼翼地帮他查看伤势,还将自己的干粮和水分给林羽。在苏然的搀扶下,两人好不容易赶到讲学之地。前辈的讲学让他们受益匪浅,回去途中,林羽脚伤未愈,苏然背着他走了许久。科举将近,苏然日夜苦读,压力巨大,林羽便时常为他宽心,还四处搜罗有用的备考资料。考试那天,苏然踏入考场,林羽在考场外默默为他祈祷。放榜之日,两人一同前往查看,当看到苏然高中的名字时,林羽激动地抱住苏然,为好友的成功由衷地高兴,而苏然也深知,这份荣耀里也有林羽的一份助力。
一日,他们收到消息,朝廷要举办一场大型的诗词盛会,旨在选拔贤才为朝廷效力。苏然、林羽和朋友们都决定参加。盛会当日,长安城中的才子们齐聚一堂。比赛中,高手如云,苏然等人起初发挥稳定。然而,在关键环节,苏然突然灵感枯竭,诗句卡顿。林羽见状,悄悄在一旁用眼神和手势为他鼓劲,还轻声提醒一些诗词典故。苏然受到启发,重新找回状态,妙语连珠。最终,苏然凭借出色的发挥,在这场盛会中脱颖而出。他不仅得到了朝廷官员的赏识,还获得了一个入朝为官的机会。苏然深知,自己能有此成就,离不开林羽的支持和朋友们的陪伴。此后,苏然在官场中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他与林羽等人的友谊,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深厚,他们继续在长安城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