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策和小弟们在一个地方吃饭,同吃同住,也是一种提升凝聚力的好办法。
饭菜没什么味道,卖相也不好看,不过魏策的身体却习以为常,狼吞虎咽连吃三大盆。
似乎是因为内气的缘故,魏策变得很能吃,一顿饭能吃七八人份的量。
而且似乎伴随着训练,他手下的小弟们也越来越能吃了,好几个人拥有了内气。
这是好事,也同样不是一个好事。
这意味着后勤的压力会变大,事实上,魏策已经将几个新投靠的小弟塞在了厨房帮厨。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有些忙不过来。
“得再招点人了……”
魏策不可能让自己辛苦训练出来的这些精英小弟去干杂活,那不就本末倒置了么。
人手不够那就只能招收人手了。
坐等人来投靠的效率太低了,好几天才能来两三个,不如主动出击去招人。
反正马彪留下来的财物不少,这种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把主意打到了附近几个村庄身上。
山寨想要壮大,肯定离不开和村庄打交道的。
赋税太重,百姓的生活都不好,否则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响应隋末的农民起义,还不是都活不下去了。
隋朝时期继承了北朝时代的均田制。
朝廷规定,男子十八岁为丁,六十岁为老,在六十岁之前都要缴税服役。
男丁每人授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已婚妇女每人授露田四十亩。
露田是官府的田,人死了就要还给官府,而永业田可以一代代传下去。
听上去是很美好的,只要不遇天灾人祸,完全足够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问题是,这是隋文帝时期的政策,在隋炀帝时期,这个政策根本无法落实。
先是成丁年纪被推迟到二十二岁,紧跟着授予已婚妇女的土地被隋炀帝取消。
再加上土地兼并,以及政策落实不力。
每个男丁能分到的土地大概只有二三十亩,但是税赋却没有丝毫的减少。
就算只授予了一亩地,也得缴纳一百亩的赋税。
而且隋炀帝还大兴土木,征徭役兵役。
远的不说,光说近的,第二次征伐高句丽,隋炀帝命幽州总管元弘嗣在东莱郡督造舰船三百艘。
日夜赶工的民夫长时间站在水中干活,甚至腰下生虫,死者多达十之三四。
本该发放的工钱,也被地方官府克扣,到手的寥寥无几。
就是这种情况,该缴纳的赋税也是一文不少。
是你,你反不反?
不是那些拖家带口的不想跑,而是山寨这种地方本身就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又怎么可能要一群拖油瓶。
“大哥,您找我?”
王虎小心翼翼地站在门外问道。
自从魏策开始操练军阵之后,他就越发的敬畏魏策,虽说他也没什么见识,但是他知道魏策肯定是个有大本事的人。
“你一会去带上两队人,抬上一箱钱财,去附近几个村子招人,告诉他们管饭还发钱就行了,妇孺老幼都要!”
魏策已经铁了心要让操练的这一批小弟脱产训练了,所以自然要招一批人来给他搞生产后勤。
“是,大哥!”王虎挠挠头,有些茫然,但是还是老老实实地听命令。
“还有,同时去打听打听,附近什么地方还有山头势力。”
王虎这会听明白了,抬起头看着魏策:“大哥,您是想吞了他们?”
“恩,寨子人手还是不够!想要壮大寨子,就只能去吞并其他山头了!”
魏策眯着眼睛,他心里已经有一些初步构想了。
隋末这年头遍地烽火,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能力弱,过不了几年,到处都是反贼,他必须的早做准备。
这东莱郡有泰山作为屏障,背靠大海,是个风水宝地,很适合发展势力。
按照魏策现在的构想,他手头至少也得有个千八百人,还得是经过系统训练的,才能考虑和官府作对。
既然如此,那他就先不打起义军造反的旗号,避官府锋芒,等把东莱郡范围内的匪盗全都吞掉,再考虑扯大旗造反。
但凡是选择上山当匪的,骨子里本身就比起普通百姓,多了一份凶狠,都是潜在的兵员。
王虎没有辜负魏策的期待,仅仅是几天时间,便带着上百人返回了山寨,不光有青壮,还有些老弱。
魏策提前倒是安排好了地方,不过这上百人却是有些超出他的预料。
看这些人皆是风尘仆仆、饥肠辘辘,魏策一面让寨中的妇人将熬好的粥给散出去,安抚这些新来的百姓,一面询问王虎。
“你从那弄来的这些人?”
“大哥,附近的村子里没多少人愿意上山,这些都是我在路上遇到的流民。”
王虎有些局促,如果不是他运气好,这一趟魏策交给他的差事可就办砸了。
就算有同村人当中介,村子里的人也不愿意上山。
魏策点点头,他倒是忘了,现在还能在村子里生活的多半还有几分家产,让他们抛下田产上山确实不太现实。
杨玄感才刚刚起义,距离后面那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股烟尘差的还远呢。
魏策信步走向流民。
“大当家!”
正在忙活的众人,见他纷纷低头行礼。
“尔等从什么地方来的?”魏策看着一张张惊惶未定的面孔询问道。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有一名看上去颇为高大的汉子上前。
“拜见大当家,我等皆是齐郡长白山人,躬耕于乡里,有贼寇左才相进犯齐郡,烧杀抢掠,惊慌之下逃亡,一路乞讨,来到此处!”
左才相,自号“博山公”和屯于泰山的“知世郎”王薄一样都是起义军,不过名为起义军,但实际上和魏策现在一样,基本上都只能算得上是群寇聚集。
在这个正规军都做不到秋毫不犯的时代,起义军凶暴残忍,掠夺乡里根本就不稀奇。
“即是贼寇之害,又为何愿意来山寨?”
汉子沉默了一下,最后叹了口气道:
“一路艰险,才来到此地,郡县皆不收我等流民,实在是走投无路,才来投奔大当家!”
魏策恍然,这年头百姓确实是走投无路,若非如此,又怎么可能在隋末这片大地上出现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股烟尘的奇特之景。
都是被逼的,但凡有活路,谁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当贼寇。
附近村子的村民大概也是抱着这种鸵鸟心态,才不愿意上山当匪。
“原来如此!既来之,则安之!且在寨内住下!”
“只要遵守我寨内的规矩,就是自己人,我定会对你们一视同仁!”
“谢大当家!”众流民连忙谢恩。
上百人的入住让寨子里闹腾了好一番,倒也没出什么乱子,这年头有地方住,有口吃的,就已经算得上是仁德了。
流民的加入,使得寨子的后勤问题迎刃而解。
每日炊烟袅袅,倒是有了一番浓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