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冬税

陈洪强壮身躯上布满狰狞血痕。

杖十虽不足矣致命,却也难免受些皮肉之苦。

待杖刑执行完毕,陈洪再不敢多言。

他挣扎着起身,在父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退下。

此刻,他低下的眸子中翻涌着恨意!

经此一事,场中众人再不敢造次,质疑。

他们的目光中只剩下敬畏、顺从。

....

“下一个,王辰贵”

王辰贵是陈义家老邻居。

在陈义父亲未去服徭役前,两家关系极好。

陈义甚至记得,二人醉酒时还曾有过戏言,给陈义和王妮儿定了个娃娃亲。

只是近些年,王叔家再未提起过此事。

不过,王妮儿确是个好姑娘,在陈义饿肚子的时候,没少接济过他。

“赋役册记:王辰贵,妻王氏,儿王山、女王妮儿,共四人均已成年,属农籍,一人二百文,共计八百文!”

....

王辰贵佝偻着身子,深深看了一眼目光躲闪的女儿,终是无力地叹息了一声。

今年大旱,地里收成锐减,比往年差了很多。

即便全家人紧衣缩食,可八百文冬税,他没是没凑够。

....

人群中,王妮儿攥着衣角,脸色涨红,刚刚父亲哀求她的话语依旧在脑海中回响。

【妮儿,爹不想去挖运河,你跟陈义青梅竹马,你去求求他,借些银钱,帮咱家挺过这一关!】

她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最终还是鼓起勇气缓步走到陈义身前,声若蚊蝇道:

“义哥....能借些银钱吗,?日后还你.....”

陈义望着王妮儿,回忆起昔日光景,心中不免有些唏嘘。

世事无常,命运弄人。

陈义没有多言,只是默默从怀中取出钱袋,摸出两粒碎银,递到她手中。

王妮红了眼眶,止不住留下了泪水,砸在紧握碎银的手上。

大庭广众之下,陈义也不好做出什么僭越礼仪的举动。

只能站在一旁,轻声安慰几句。

....

这时,小石头目露执着,“扑通”跪倒在陈义身前,额头重重磕在地上,发出“砰砰”之声。

陈义见状,暗叹一声,终是有些不忍。

他抬手指向老陈头道:

“差爷,麻烦您通融一下,陈爷爷的税钱我替他交了。”

王力洪微微颔首,徭役册上老陈头的名字便被差役轻轻划去了。

见此一幕,那些交不起税银的人,都有样学样,尽数涌到陈义身前。

与他攀起了交情。

“阿义啊,按辈分,你还得叫我一声太爷呢,帮太爷一把吧...”

“.....”

陈义冷眼扫过这些人,脑海中不禁浮现他们平日里的丑恶嘴脸。

前日自己登门借一碗饭时,他们嫌自己晦气。

刚刚周叔交不起税银时,也是他们在冷嘲热讽。

甚至为了赏银,还不惜“污蔑”自己杀人放火。

虽然,那事儿确实是自己做的。

平日里恶事做尽,如今却厚着脸皮求自己出钱帮忙?

真是可笑至极!

“滚!”陈义一声冷喝,惊的众人做鸟兽散。

如此做法,令一旁的王力洪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

屋内。

陈义拱手道谢:“多谢差爷。”

王力洪摆了摆手,

“陈兄弟不必如此拘谨,堂哥早上返回县里时,特意叮嘱过,要我照拂你一二。”

陈义闻言,并未感到意外,只是微微点头。

“不知差爷如何称呼?”陈义问道。

王力洪随和笑道:

“我名王力洪,是朝哥堂弟,小兄弟唤我名字即可”

.....

....

二人寒暄几句,聊了些琐事,陈义便告辞离去。

王力洪看着陈义离去的背影,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早上堂哥所言,心中依然有些不理解。

【莫看陈义年轻,假以时日,其必能闯出一番天地】

可细看之下,陈义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也只是说话做事儿让人挑不出毛病罢了。

即便他能捕到香十里,可这也不至于让堂哥如此高看吧。

想不通....

那便不想了!

王力洪摇了摇头,心中暗道:

【爹说,有没有脑子不重要,听从堂哥的吩咐就行了!】

....

....

替老陈头和王叔缴税银,花了差不多500文。

陈义也没打算让他们立什么字据。

一是嫌麻烦,再就是对现在的陈义而言,500文真的不算什么。

就当日行一善了...。

....

待到太阳高高挂起。

陈义已来到了县里的“高档坊市”。

这里与他平日售卖猎物的坊市完全不同。

普通农户和猎户鲜少来此。

怡红楼、藏弓阁、洪旺楼等名声响亮的店铺,皆坐落于此,是城中富人经常出没的地方。

坊市中的每一件商品,价格都高的令人咋舌,绝不是普通猎户能染指的。

就拿怡红楼举例,进去一趟,光花茶费就得要一两银子。

若想再享受些别的服务,少不了一块沉甸甸的“十两”银锭。

至于想与花魁共度良宵?

呵呵,那可不是光有银子就能办到的事情!

还要有身份,有地位。

....

陈义在坊市中转了许久,终于在南边找到了“藏弓阁”。

楼阁静静矗立在街角,散发着杉木独有的淡淡芳香。

朱红色油漆在阳光下分外明亮,似永不褪色。

阁楼四周开着数个小巧老虎窗,窗上的镂空花纹雕刻的极其精致。

与一旁悬挂的硕大鹿角相得益彰,显得古朴而典雅。

陈义迈步走入阁楼,立即有伙计迎上前来。

“客官,这边请,本店各种良弓均有售卖,您可尽情挑选。”

掌柜对伙计严格要求过。

即便客人穿着朴素,伙计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那种进店被嘲讽,随后掏钱打脸的桥段,即便是在古代,也极少发生。

陈义点了点头,在伙计的带领下,开始在各个“弓房”内转悠起来。

开元弓、陈州弓、小梢弓、竹弓,生漆弓、西番木弓,各类弓箭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这些弓箭按拉力又分为:

下力弓(拉力35石力)、

中力弓(拉力50-57石力)、

上力弓(拉力71石力)、

虎力弓(拉力达到75石力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造型精美的女士弓箭,以及雕刻着精美图案的“宝弓”等等。

这类“宝弓”虽然拉力不大,但外观极为拉风,拿在手中便能装一手好“13”。

弓箭的价格也因种类和拉力的不同有所差异。

下力弓的价格在10两银子以下。

中力弓则需大约15两银子。

上力良弓价格则在20-30两银子之间。

至于虎力宝弓,价格更是高低不等,少则几十两银子,多则上千两。

陈义记得死去的便宜老爹曾提起过,自家那把“下力”小梢弓,是爷爷亲手打造的。

弓身取材南山的上等桑木,弓弦则是用两只松鸡换来的牛筋,加上生漆、鱼胶等辅助材料,满打满算总共花费也就半两银子。

造弓很简单,只是过几天便是冬狩,没时间了....

从选材,到制作,一把良弓可能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做好。

陈义苦笑着摸了摸钱袋,甚是无奈:

“这弓除了贵亿点,其他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