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梆子刚响,薛蕴便已穿戴整齐。案几上的木匣被黑布覆盖,但血腥气仍丝丝缕缕地渗出来。他取出一张白纸,将两块玉佩并排放在上面,迎着晨曦仔细观察。
阳光透过玉佩,在纸上投下细密的影子——不仅是缠枝纹,还有极细微的刻痕,组合起来像是某种图案。薛蕴轻轻调整玉佩角度,影子渐渐清晰:一座塔楼的轮廓,旁边标注着“户部甲字库“五个小字。
“甲字库...“薛蕴指尖一颤。这是户部存放机密账册的库房,父亲生前最后去的地方。
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王五的声音隔着门板响起:“大人!章主事带人围了驿馆,说要搜查刺客!“
薛蕴迅速收起玉佩,刚系好佩剑,房门就被猛地推开。章衡带着六名刑部差役闯进来,目光立刻锁定了那个黑布覆盖的木匣。
“薛大人,昨夜有刺客潜入府衙大牢杀害卢远,下官循迹追踪...“章衡话说一半,突然掀开黑布,露出匣中头颅,“果然在此!薛大人作何解释?“
薛蕴冷笑:“章大人好眼力,黑布遮着都能认出是卢远的人头。“
章衡脸色一变,随即厉声道:“来人!搜!“
差役们翻箱倒柜,很快从床榻下找出一套夜行衣和一把带血的短刀。薛蕴冷眼旁观,心知这是栽赃。昨夜他去老君山,驿馆无人,足够做手脚。
“薛蕴,你身为御史,竟知法犯法!“章衡义正词严,“本官现以刑部名义将你收押!“
“凭你也配?“薛蕴亮出御史腰牌,“七品以下官员无权羁押御史,章大人莫非忘了朝廷法度?“
章衡噎住,脸色涨红。按律,只有都察院或三司长官才能处置御史。他咬牙道:“薛蕴!你别嚣张!杜大人已经...“
他突然住口,但薛蕴已经捕捉到关键信息:“兵部侍郎杜巍?他何时有权干涉刑部事务了?“
章衡恼羞成怒,竟直接拔刀:“给我拿下!“
薛蕴剑不出鞘,仅用剑柄就击倒两名扑来的差役。第三人的刀刚出鞘一半,咽喉已被剑尖抵住。
“章衡,“薛蕴声音冷得像冰,“你私通兵部,伪造金砂,谋杀朝廷命官...哪一条都够诛九族的。“
章衡额头渗出冷汗:“你...你血口喷人!“
“老君山的炼金池已经毁了,但池边的陶缸碎片还在。“薛蕴剑尖微微用力,那差役的脖颈渗出血丝,“要本官带你去看看吗?“
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接着是整齐的脚步声。一队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涌入院子,为首的千户亮出牙牌:“奉镇抚司钧令,河阳一案移交北镇抚司审理。相关人等,一律带回京城!“
章衡如蒙大赦,立刻拱手:“下官遵命!“
薛蕴却纹丝不动:“可有都察院用印的移交通行?“
锦衣卫千户一愣:“这...事出紧急...“
“那就是没有。“薛蕴收剑入鞘,“按《大明会典》,锦衣卫拿问御史,须有都察院签署文书。诸位请回吧。“
千户脸色阴沉:“薛御史,这是骆都督的意思...“
“便是圣旨,也要合乎章程。“薛蕴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本官已将河阳案详情写成奏本,不日送达通政司。诸位若强行动粗,本官不介意再添一条'锦衣卫擅拘言官'的罪名。“
锦衣卫们面面相觑。那千户狠狠瞪了薛蕴一眼,甩袖而去。章衡也想溜,被薛蕴一把扣住肩膀:
“章大人留步。你我同朝为官,有些话还是说清楚为好。“
待众人退去,薛蕴将章衡按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对面,慢条斯理地倒了杯茶:“三年前,我父亲是怎么死的?“
章衡手一抖,茶水洒在衣襟上:“薛、薛尚书不是死于意外走水吗...“
“是吗?“薛蕴取出那两块玉佩,“这是家父遗物,昨日在老君山,有人认出它来了。“
章衡盯着玉佩,喉结滚动:“下官...下官不知...“
“玉佩上的'户部甲字库'字样,章大人应该不陌生吧?“薛蕴突然拍案,“三年前你任户部司务,主管甲字库钥匙!“
茶杯震翻,热水溅在章衡手上,他却不敢擦拭:“薛御史明鉴...下官只是奉命行事...“
“奉谁的命?“薛蕴逼视着他,“杜巍?还是...更高的人?“
章衡面如死灰,突然压低声音:“薛大人,有些事知道得越少越安全...您父亲就是知道得太多...“
“所以你们就放火烧死他?“薛蕴眼中寒光乍现,“连同我薛家十七口?“
“不是我们!“章衡急道,“是...是...“他话到嘴边,突然瞪大眼睛,喉咙里发出咯咯的怪响。一道血线从他嘴角流下,紧接着鼻孔、耳朵都渗出黑血。
薛蕴猛地站起,却见章衡已经瘫软在地,四肢抽搐。他掰开章衡的嘴,发现舌根处有一个细小的伤口——像是被毒针刺的。
“王五!“薛蕴厉声喝道,“刚才谁靠近过这屋子?“
王五匆匆跑进来,见状大惊:“就...就一个送茶水的驿卒...“
“追!“
王五带人追出去,薛蕴则仔细检查章衡的尸体。在解开官服时,他发现章衡胸前有一个奇怪的烙印:圆形图案,中间是个“丹“字。
这印记薛蕴见过。三年前父亲死前一个月,曾秘密带回一本账册,上面就有这个标记。当晚父亲在书房待到深夜,第二天那本账册就不见了。
“丹...“薛蕴若有所思。老君山的炼金池、伪造的金砂、漕粮变泥沙...一切都指向某种炼丹活动。而需要动用官粮和官仓的炼丹,绝非私人所为。
王五气喘吁吁地回来:“大人,那驿卒服毒自尽了...临死前说了句奇怪的话...“
“什么话?“
“'金丹将成,真人不露'。“
薛蕴眼神一凛。金丹!这是道家修炼长生的术语。难道这背后还牵扯到...
他不敢再想,立刻吩咐:“备马,我们即刻启程回京。“
“现在?河阳案还没...“
“河阳只是枝叶,根在京城。“薛蕴收起玉佩,“章衡胸前的烙印是关键,必须查清来历。“
收拾行装时,薛蕴发现那套栽赃用的夜行衣内衬有个暗袋,里面藏着一张烧剩一半的纸条,只能辨认出几个字:“...月十五...子时...甲字库...“
笔迹竟与父亲有七分相似!
正午时分,薛蕴一行刚出河阳城门,就被一队骑兵拦住。为首的军官亮出腰牌:“薛御史,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杜大人有请!“
薛蕴握紧剑柄:“杜大人在何处?“
“三里亭相候。“
三里亭是官道旁的驿亭,此时却被数十名兵丁团团围住。亭中坐着一个紫袍玉带的中年男子,方脸短须,不怒自威。正是兵部侍郎杜巍。
薛蕴下马行礼,杜巍却不起身,只冷冷打量他:“薛御史好大的胆子,连锦衣卫的面子都不给。“
“下官依律行事。“薛蕴不卑不亢。
杜巍哼了一声:“河阳一案,本官已经奏明圣上。漕运使马德昌勾结通判卢远贪污漕粮,现已伏诛。案子结了,薛御史可以回京复命了。“
“恐怕没那么简单。“薛蕴直视杜巍,“下官查到河阳府以漕粮炼丹,伪造金砂...“
“荒唐!“杜巍拍案而起,“薛蕴!你别以为仗着御史身份就能信口雌黄!炼丹?金砂?证据呢?“
“老君山炼金池的陶缸碎片就是证据。“
杜巍突然笑了:“哦?那你拿出来给本官看看?“
薛蕴心头一沉。昨夜山火,所有证据恐怕都已化为灰烬。
杜巍见状,笑容更盛:“薛御史年轻气盛,本官可以理解。不过诬陷朝廷重臣可是重罪...念在你父亲面上,这次就算了。“
他故意提起薛尚书,眼中闪过一丝讥诮。薛蕴强压怒火:“杜大人认识家父?“
“同朝为官,自然相识。“杜巍捋着短须,“薛尚书为人刚直,可惜...唉,天妒英才啊。“
薛蕴突然话锋一转:“杜大人可认得一个右脸有刀疤的人?“
杜巍手指一颤,扯下几根胡须:“什么刀疤?本官不知你在说什么。“
“三年前查抄薛府的带队官差,右脸有一道从眼角到嘴角的刀疤。“薛蕴紧盯着杜巍的眼睛,“他自称奉旨办事,却拿不出驾帖。“
杜巍面色微变,随即恢复如常:“陈年旧事,提它作甚?薛御史还是多想想眼前吧。“他起身掸了掸衣袖,“本官言尽于此,你好自为之。“
薛蕴却拦住他:“杜大人何必急着走?下官还有一事请教。“他取出章衡身上发现的烙印拓片,“这个标记,杜大人可认得?“
杜巍瞥了一眼,瞳孔骤然收缩:“不认得!“他推开薛蕴,大步走向亭外的马车。
薛蕴高声道:“这是炼丹师的印记!杜大人身为兵部侍郎,为何与炼丹之事有关联?“
杜巍脚步一顿,头也不回地上了马车。兵丁们簇拥着马车离去,扬起一片尘土。
王五凑过来:“大人,咱们还回京吗?“
“回。“薛蕴翻身上马,“不过要绕道保定。“
“为何?“
“去查一个人。“薛蕴眼中寒光闪烁,“三年前户部有个姓杜的主事,左撇子,右脸有疤,后来突然升迁去了兵部...我要知道他现在的官职和住处。“
七日后,保定府清苑县。
薛蕴站在县衙档案房里,面前堆满了邸报和职官录。王五匆匆进来,递上一份名册:“大人,找到了!杜琮,景和四年任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同年七月调兵部职方司,现为职方司员外郎,正五品。“
名册上还记载着杜琮的特征:身长六尺,面有刀疤,善使左手刀。
“果然是他。“薛蕴合上册子,“现在何处?“
“巧了,三日前刚回京述职,就住在兵部衙门附近的榆树胡同。“
薛蕴起身:“备马,我们连夜进京。“
“大人,要不要先通知都察院?“
“不。“薛蕴摇头,“此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夜幕降临,两骑快马离开清苑县城,向京城疾驰。薛蕴怀中揣着两块玉佩和那张烧剩的纸条,心中思绪万千。父亲死前留下的线索,河阳府的怪事,杜巍的异常反应...一切都指向一个可怕的猜测:朝中有人借官粮炼丹,而父亲正是因为发现此事才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