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暮春的建康城。
谢清澜倚在沉香木雕栏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羊脂玉佩。水榭四周纱幔轻拂,将远处宴席的笙箫声滤得似有还无。三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父丧,不仅带走了她议定的婚事,更在这具二十三岁的身体里种下了早衰的沉静。
“小姐,三老爷让问您可要添些蜜酿。“青杏提着琉璃灯转过回廊,灯影在她新裁的杏色罗裙上流淌。
“不必了。“谢清澜抬手将一缕散落的鬓发别回珠钗下,“就说我略受些夜露,在这儿醒醒神。“
待青杏的脚步声远去,她忽然察觉对岸柳荫下立着个人影。流萤明灭间,依稀可见那人手中画笔起落,素白绢帛在月光下泛着珍珠色的光晕。谢清澜心头微动——近来建康城传说的那位不修边幅却画技超群的隐士,莫非就是他?
她故意将团扇落进水榭,俯身去拾时借着角度打量对岸。那人似有所觉,画笔一顿,竟隔着水面直直望来。夜风恰在此时掀起纱幔,谢清澜看清了那张被世家贵女们私下议论的面容:不似建康子弟傅粉施朱的精致,却有着松烟墨般的剑眉和仿佛能洞穿宣纸的锐利目光。
“惊扰娘子了。“那人声音比想象中清朗,“在下顾怀瑾,见流萤穿柳如缀明珠,忍不住唐突写生。“
谢清澜耳尖微热。按礼该唤侍婢来应对,却鬼使神差地接了话:“原以为顾先生只画残山剩水,不想也描摹闺阁俗物。“
“俗物?“顾怀瑾忽然笑了,从袖中抽出一卷泛黄的纸笺,“三年前乌衣巷雅集,谢小姐咏白海棠的句子——'不染铅华真国色,天生冰雪作精神',这般风骨若算俗物,建康城怕再无雅言。“
谢清澜指尖猛地攥紧栏杆。那诗是她守孝前最后一篇游戏之作,连自家兄长都未必记得全文。正待追问,远处忽然飘来谢奕刻意抬高的嗓音:“怀瑾兄怎躲在这儿?桓公等着看你新得的《洛神图》呢!“
顾怀瑾向水榭方向长揖及地,起身时指尖在画绢边缘轻点了三下。待他们走远,谢清澜提着裙角绕到对岸,在柳树下寻到一方镇纸压着的素笺——墨迹未干的画上,她凭栏望月的剪影旁题着两行小字:“咏絮才高终非絮,流萤虽小亦明星。“
笺角隐约可见半个朱印,谢清澜借着月光辨认出“颍川顾氏“四个篆字。她心头一震,这落魄画师竟是北方望族嫡系?那支在永嘉之乱中誓死守城,最终满门离散的顾氏?
夜露不知不觉浸透了丝履,远处传来更鼓声。谢清澜将素笺收入袖中,转身时瞥见天际一只孤鸿掠过飞檐。不知为何,她忽然想起昨日在父亲旧书箱里翻到的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