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连锁反应2
- 系统离开后,一切从华娱开始
- 隐知秋
- 2218字
- 2025-04-11 18:55:58
赵建鹏瞳孔一缩,不相信的说道。
“呵呵,张魏平当然没有——但是上面有!”
“上面?”赵建鹏目光中有疑惑有怀疑,“上面之前都没花费过这么大力气,会因为英雄开特例?”
宁言笑了笑,上面加入wto后,影视市场不可避免的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对外部开放增加竞争,从电影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加速开放就能看出政策决心。
但是电影市场国产片势弱,有些老家伙只会拿着国家的资金糊弄观众,把钱往自己腰包装。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面对每年进口片数量的上涨,电影市场想要掌握自主权,抵挡外部的侵蚀显然是困难无比的。
现在《英雄》的出现无疑将大网撕开一道口子,有效提振了市场的信心。
只能说《英雄》的出现符合某些大方针,足够当一把快刀,有人敢拖后腿,那就是自己找不痛快了。
心中的想法只是宁言自己的思考,不足为外人道也。
“张导这部片子在多少国家上映?”宁言对赵建鹏问道。
“63个国家。”
“63个国家,往小了说张导这是增加电影市场信心,往大了说那就是电影让外商看懂中国历史,这叫文化招商引资!”
说罢,宁言手指落在报纸上的置顶公告:“禁止用《英雄》讨论台海问题!”
宁言和赵建鹏在公司里聊着天时,外面因为电影更是早已热闹至极。
“大刘,帮俺捎张《英雄》票!”
某日清晨,北京王府井新东安影城售票窗前,裹着军大衣的煎饼摊主老赵,把沾着油渍的十块钱塞给排队的邻居。
队伍里飘着哈气搓手的人群,像春运抢火车票般挤作一团。售票员扯着嗓子喊:“今儿全天场次卖完了!明早五点放号!”后排穿貂皮的大姐急得直跺脚:“加钱!我出三倍!”
天津劝业场旁的光明影院,黄牛老马蹲在消防栓后神秘兮兮掀开棉袄,内衬缝着几十张电影票:“带座儿的30,过道加座15,要票根留念的5块。”
刚下岗的纺织工王婶咬咬牙买了张加座:“闺女期末考试全班第二,答应带她看章子宜。”
而在上海城隍庙,擦鞋匠阿宝把影票塞进搪瓷缸底——这是他用三天收入换的约会资本:“翠花说看完电影就跟我谈朋友。”
沈阳铁西区工人文化宫,暖气片滋滋作响。当银幕上李莲杰挥剑斩断雨帘时,后排突然炸响掌声。
退休教师老周推着老花镜嘟囔:“这不瞎闹嘛!秦始皇咋成明君了?”
旁边穿中山装的老干部却抹眼泪:“书同文车同轨,电影里这段演到我心坎了。”
散场时,两个老汉在走廊吵得面红耳赤,保洁员举着扫帚劝架:“您二位要辩历史去茶馆,俺得扫瓜子皮呢!”
深圳华强北电子城里,打工妹小美攥着皱巴巴的票根给老家写信:“导演把红色绸缎舞得比火焰还烫,章子怡的绿裙子比春天油菜花还鲜亮。”
而在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老板娘们围坐VCD机看盗版,画面突然跳出摇晃的人头和咳嗽声,众人哄笑:“这枪版还没俺家娃拍的毕业照清楚!”
广州荔湾骑楼下,阿婆们摇着蒲扇争论:“梁朝伟那滴泪是真的!报纸说他看剧本时想起张国荣。”
“胡说!明明是和刘嘉玲闹分手流的马尿。”
而北京胡同公厕外,修车大爷给小学生讲“道理”:“秦王不杀无名就像你爹揍你——打你是为你好!”
东莞玩具厂流水线上,女工们趁着午休传阅《英雄》剧照明信片。
广西妹阿芳把张曼玉剧照贴在床头,每月从800块工资里抠出20元学古筝:“电影里飞雪弹琴的样子,比厂长千金还贵气,我学会了一定也可以当明星!”
最魔幻的是西安临潼,秦始皇陵旁卖陶俑的老汉连夜改广告词:“官方认证!《英雄》同款兵马俑!”
导游小刘偷偷跟游客揭短:“电影里万箭齐发是电脑做的,真要这阵仗,秦国箭杆能把渭河填平咯!”
最戏剧化的是横店群演市场因《英雄》彻底癫狂,许多人因此改变了命运。
武替阿强在酒桌上吹嘘:“我给李连杰当了三秒背影替身!”结果次日片酬从80元涨到500元,气得其他武行往他盒饭里掺沙子。
横店群演二狗因在《英雄》里扮秦兵被踩掉鞋的特写,竟收到鞋厂代言邀约。
更魔幻的是选角生态——某古装剧导演公开宣称“只要参演过《英雄》的龙套”,导致二十八个群众演员伪造剧组工作证,最终因争夺“秦兵甲”的署名权在派出所互殴。
当二十年后人们谈论《英雄》开启的大片时代,不会忘记这些鲜活的市井记忆——售票窗前冻红的鼻头、盗版碟里的咳嗽声、茶馆里的历史激辩、流水线上的明星梦。
这些比电影更真实的悲欢离合,才是中国老百姓用生活写就的“英雄史诗”。
除了这些,圈内因为《英雄》现象级的表现带来了连锁反应。
冯小刚在《英雄》首周票房出炉当晚,将《手机》剧本摔在会议桌上:“武侠片都能卖两亿?我这二十年喜剧白折腾了!”
横店酒局上,他醉醺醺对记者发牢骚:“老谋子把韭菜当牡丹卖,观众还抢着买单!”
更扎心的是投资方态度,原本谈妥的《天下无贼》预算被砍掉三分之一,资方直言“武侠才是新风口”。
陈凯歌在呕心沥血创作《无极》剧本,扉页写下“超越《英雄》”的血书,特意要求美术指导叶锦添:“我要比老谋子的红绸子更艳,比他的箭阵更密!”
后世新闻报道,剧组流传着更刻薄的段子:某日陈导视察特效棚,见绿幕前悬着《英雄》剧照,当场摔了保温杯:“晦气!我拍的是仙侠,不是土财主审美!”
姜闻在《英雄》热映期推掉所有采访,却在《太阳照常升起》片场突然加戏,要求黄秋生反复朗诵《史记·刺客列传》。
最后阴沉着脸撕碎剧本:“侠客都去跪秦王了,还拍什么悲壮?”
章子宜的境遇更微妙,《英雄》让她从“谋女郎”跃升国际咖,却遭同辈集体冷落。
各大影视公司老总盯着数据眼红的发狂,放话要做大制作。
这场嫉妒风暴甚至席卷了行业边缘,某古琴大师的孙女控诉《英雄》剧组:“我爷爷给徐匡华的琴声配过音,字幕却只写‘群演奏员’!”
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化车轮,在此刻开始启动,缓慢而有力的开始向前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