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涉及廉王后和廉家
- 大秦:继位赵王,对手始皇帝
- 子月啦
- 2294字
- 2025-04-04 00:00:12
“天佑大赵,天佑我大赵!”
赵丹显得中气十足。
虽说惨淡输了长平一战,可是,上天待大赵到底不薄,留给赵室一位资质极高的公子。
如今,没什么好挂念的了!
“呼。”
接着一改病重的样子,自己起身,快步到老幺的跟前。
“孩儿扶着君父,您还…”
双方多年未见,父子情有多深纯属扯淡,赵恪却是动容了。
君父犯过由盛转衰的大错,留下一个烂摊子,只是心系大赵下,病重的身体回光返照。
近期对他考验,欲给国家留下一些希望,弥补曾经的一些过错,即使不多。
并非态度歪向一边,为其开脱,就事论事而已。
“不必,寡人身体好得很。”赵丹摆摆手不让扶,“我们父子从未叙过话,好好说道说道。”
“大赵上下并非一心,有老牌贵族,新贵族,外来系,之间相互打压,争斗属于常有的事。”
“外来系的根基较浅,容易拉拢,继位后要用他们。”
“新老贵族各自看不惯,重用其中一方,另一方势必不肯,容易引发朝堂的混乱,当平衡为主。”
“至于宗室子弟,不能提防他们,当中不少人有才能,也忠心赵室。”
“赵室的基本势力足,今后的统治方能稳固。”
临终的叮嘱,赵恪静静倾听。
老牌贵族和秦国的老秦系相同,本土最早一批,随王室先祖立国的贵族,传承至今。
有的职位或许不高,实则盘踞国内以百年计,他们的根基很深。
自胡服骑射变法,诞生一批新贵族,代表者是老将廉颇。
变法的受益者,历经三代发展,与前者分庭抗礼。
外来系的存在感不高,占比并不多,这和大赵的体系有关,不能出头的人比比皆是。
当然,相比人才输送基地的魏国,情况略微好些,仅是略微。
不比秦国,有一套完整的吸纳人才,国内的诸国人士,最多的就是对方了。
赵室的直系子弟不算稀少,光赵王丹一脉就有三位公子,继位轮不到宗室,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宗室子弟的确可用。
说的这些,全是君父多年经验,对朝堂,赵恪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行第二次变法,不可着急开始,不可强制推广,要慢慢施政。”
犹记前例的教训,赵丹告诫道。
“君父所说,孩儿记住了。”
赵恪重重的一点头。
“禀王上,王后遣人送些药石,稍候来看望。”
赵豹临时传起话,联络内外,楼昌负责拦人。
“明日见吧。”
探口风来了,赵丹不由一叹,没过多的责怪。
赵偃不截文书,太子之位确实属于赵落,继位没什么悬念,根本用不着考验。
论起来,自己的念头比王后更强烈,让看重的太子落继位。
好在完美通过考验的老幺赵恪,资质优胜太子落一筹,此结果令人满意。
“可惜太子落了。”
赵豹传达原话,让王后派来的寺人带药石返回。
“老将军廉颇的孙女是王后,前几天寡人传诏,结束对魏国的战争,出征的将士悉数回营。”
赵丹拿起两卷竹简。
“孩儿一阅。”
纸张的制作过程,只知一个大概,许久未更新版本,表面仍是粗糙,慢慢调比例了。
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记住,不大现实,有的话,人形的资料移动库。
现有的纸张价格高,流通各国上层,主体依旧是竹简,跟以前的区别在于用刀子刻写,变成毛笔书写。
“老将廉颇率军伐魏,双方交战,遂攻取繁阳,进逼黄城,不日…”
这是里面的记载。
“对魏战争结束,寡人可以收回假相国一职,兵权则不好收,老将军在军中的威望极高。”
尽力限制的赵丹,眉宇间充斥忧色,“把握好从中的度,与廉老将军,与王后两人的相处。”
廉颇历经三朝,长年在军队,孙女为王后,子孙为将,加起来的影响力不小。
稍有不注意,王位瞬间易手!
假相国是暂代,可以随时撤换,正式便不一样了,难以撤职。
“一切的行事不能过激。”
赵恪抱以重视,这一难关无法避开。
赵悼襄王的手段简单粗暴,派出乐乘,到前线夺走廉颇的兵权,大怒下引军攻击,乐乘败走。
老将军到魏国,不受任用,到楚国也不受任用,全是好吃好喝伺候着,待遇可以,就不给领兵。
后来,郁郁寡欢的在寿春逝世,一代名将就此收场,令人嘘唏不已。
换成他,主要冲突不变,阻碍到太子落继位,涉及廉王后,及背后的廉家。
但是,并非自己劫了文书,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寡人另有安排,不必担忧。”
资质再好,年纪终究还小,难为老幺他了,赵丹宽慰道。
“有劳君父费心。”
一番好意,赵恪作声道。
“传话楼昌,寡人于长华殿的偏殿,面见朝中文武,速去。”
赵丹转过头。
“老臣这就去。”
强撑着的一口气,终究要散了,赵豹步伐沉重。
经太医诊断,君王随时会去,每一天都害怕发生,致使等不到人。
硬是撑到侄孙回都城,见上那么一面,气也就泄了。
“随寡人来。”
偏殿在长华殿下方,坐着王辇的赵丹一路闭目,似是节省所剩不多的气力。
“长大后,叫的这么一次君父,彻底成了永别。”
十余年未见的父子,刚刚见面,半天都不到,即将阴阳相隔。
到底是血浓于血,之间再不熟悉,赵恪难免伤感。
“臣等见过王上。”
“免礼,诸卿坐。”
文武们偷偷打量君王的状况,精神出乎意料的好,不是好迹象。
再到下侧的少年,平时没怎么见过,应该是为质燕国,刚回来的公子恪,对召见目的有了个大概。
等不到太子落回国?
公子赵偃费劲心机,白白便宜了公子赵恪?
禁军秘密出城,怕再度得手?
一时间,心思纷纷活跃。
“寡人大限已至,召诸卿前来,为稳大赵的国本。”众臣一到,赵丹直接宣布,“楼卿拟诏,公子赵恪为人聪慧,举止稳重,当立太子。”
“可王上,公子恪他…”
有大臣立马出来。
“方才没听见,需要寡人重复一遍,是也不是!”
赵丹目光一横。
“还望王上慎重考虑。”
出来的大臣焉了,又有几个老的帮腔,分量加重。
“随寡人一起去考虑!”
赵丹冷冷说道。
无论谁,都不给半分面子,就是要立老幺为太子。
怎么,要阻拦自己,行啊,不介意带几家贵族殉葬,正缺伺候的人。
“总不能赌上全家,尽力了,已经有个交代。”
将死之人爆发的强硬,谁敢触霉头,几人默默坐回,连同准备声援的大臣。
“有支持太子落的,支持公子偃的人,就是没支持公子恪的,今后难呐。”
盖上专属君王的印章,楼昌都为本人感到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