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兔死狗烹
越日天明,杨邠、王章、史弘肇上朝奏事,刚到广政殿东庑,忽有甲士数十人驰出,拔出腰刀,先向史弘肇砍去,史弘肇猝不及防,竟被砍倒。杨邠、王章也被砍翻。三道冤魂同往冥府。殿外官吏十分惊惶。忽由聂文进趋出宣读诏书:
杨邠、史弘肇、王章同谋叛逆,欲危宗社,故并处斩,当与卿等同庆。”大众听诏毕退出朝房步行归第,才知杨邠、史弘肇、王章三家尽被屠戮,家产也籍没无遗。
杨邠、王章、史弘肇贵为宰相,且是先帝任命的托孤重臣,如今同一天被杀灭族。
不久刘承祐又遣供奉官孟业,赍密诏至镇宁,令李洪义杀史弘肇余党步军指挥使王殷。再令行营指挥使郭崇威、曹威,谋杀郭威及监军王峻。
孟业领了密旨哪敢怠慢,带了几个随从飞马赶路,经奔澶州来见李洪义。这李洪义乃是李太后之弟,幼主刘承佑之舅,此人靠关系当上节度使,实则懦弱无能毫无本事。他接到密诏一看,不由吓得脸色苍白心惊内跳。那郭威的元帅府守卫森严侍卫如云,虎将王殷率兵驻在城内,他如何打得过?弄不好不但完不成圣旨所托,自己身家性命也要倒贴上去,他双手发抖捧着密旨,沉吟半天不言不语。
孟业冷笑一声问道:“国舅爷,你办这事没把握吗?”
李洪义摇头道:“那郭府侍卫如云,王殷勇武非凡,这事不可冒然行动,只宜……只宜……设法智取。”
孟业道:“应该当机立断事不宜迟,一旦走露风声就更难办了。”
二人正在商议,守门旗牌官来报:“都指挥使王殷将军求见。”李洪义一听吓得面色发黄。王殷平常很少来此,如今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到来,难道他已得知消息?只得命令下人领孟业到跨院书房暂歇。
孟业刚走,只见王殷满面怒气戎装按剑,带了二十来个卫士拥上厅来。李洪义吓得几乎瘫倒在地。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朝廷内发生执政大臣被杀,而且满门抄斩,不可能瞒过人们的耳目。王殷这时接到京内友人密函,告知杨邠等人及家属被杀的消息,让他提高警惕。侍卫又说京城来了一位官员,飞马径投李洪义衙门里去了。王殷便带侍卫到李洪义帅府探听虚实。
进入大厅,看见李洪义惊慌失措的样子,估计其中必有秘密,于是厉声对李洪义说:“朝廷内出了大事,你知道吗?”
李洪义浑身发抖地扶着桌子说:“知……知道。”
王殷见他如此骇怕,心中更为动疑,便怒喝道:“京师派何人来了?”
“御前供奉官孟业。”
“孟业来此何干?”
“这,这……。”李洪义欲言又止。王殷“仓郎”一声拔剑出鞘,喝声:“快讲!”
李洪义吓得都尿裤裆了,只得说:“这……这件事,我正准备找将军商议。”说着,从袖筒中取出密诏,双手递给王殷。
王殷看后把诏书收入怀内,仰天长叹道:“昏君,昏君!受宵小蒙蔽枉杀元勋大臣,可怜汉室江山危矣!”又瞪眼对李洪义喝说:“你身为皇亲国戚,不思报国,却要助纣为虐,败坏汉室江山,有何面目见高祖于地下?”
李洪义道:“我怎敢如此,见了密诏,正想找将军商议对策,将军却先到了。”
王殷道:“孟业何在?让他来见我。”
李洪义便派人去叫孟业。不多时孟业来到,看见王殷站在厅上,吓得扭头要走。
王殷即将孟业随从尽皆扣压。然后押解孟业、李洪义径往邺都,这时郭威也接到京中消息,得知杨邠、史弘肇、王章遇难,在京家属全部被杀。
郭威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皇帝杀了杨邠、王章、史弘肇,收回了内部军权,不过他会放过在外打仗的他吗?郭威心中没底。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取而代之!郭威这时候已经有了想法。
这时王殷又赶来以密诏示之。郭威乃召魏仁浦、郭崇威、曹威及诸将,告以密诏之事。且曰:“我与诸公披荆斩棘,从先帝取天下,先帝升遐,亲受顾命,与杨、史诸公弹压经营,忘寝与餐,才令国家无事。今杨、史诸公无故遭戮,又有密诏到来,取我及监军首级。我想故人皆死,亦不愿独生,汝等可奉行诏书,断我首以报天子,庶不至相累呢!”
郭崇威等听着,不禁失色,俱涕泣答言道:“天子幼冲,此事必非圣意,定是左右小人诬罔窃发,假使此辈得志,国家尚能治安么?末将等愿从公入朝,当面洗雪,荡涤鼠辈,廓清朝廷,万不可为单使所杀,徒受恶名!”
枢密使魏仁浦进言道:“公系国家大臣,功名素著,今握强兵,据重镇,致为群小所构,此事岂说辞能够自解?事已至此,怎得坐而待毙!”
翰林天文赵修己亦从旁接入道:“公徒死无益,不若顺从众请,驱兵南向,天意授公,违天是不祥呢!”
郭威道:“诸位美意敢不领情,只是郭威德薄福浅,谋事不成日后事败,岂不辜负了诸位一片赤诚!”
只听堂下一人朗声说道:“元帅不必狐疑,诸将所讲,乃金玉良言,应当机立断,共谋大事。某敢保出师必捷,王业必成也!”
郭威看时,说话的原本是幕僚王朴。
王朴,字子让,山东东平人氏,生得面如美玉,目若朗星,身高六尺,相貌堂堂。他幼年曾受异人传授,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英才绝伦,现在郭肆帐下任参谋之职。郭威对他言听计从,深为器重,而麾下清将,对他也莫不心悦诚服。
郭威见王朴站出来说话,心中踏实了许多,于是说:“先生有何成算?怎知大事必成?请幸教本帅。”
王朴上前一步,娓娓而谈:“某夜观天象,见帝星十分昏暗,汉室江山气数已尽,而邺都一带,旺气正盛,征兆十分明显,元帅兴在此时。故而在此国运衰微之时,幼主昏残之际,明公顺天应时,倡举大业,必将雄兵一起,天下响应,王业必为大帅囊中之物耳!”
王朴一席话,说得郭威心花怒放,愁云为之一扫,即命左右将孟业斩首,留养子柴荣镇守邺都,命郭崇威为前驱,自与王峻带领部众向南进发。王峻私谕军士道:“我得郭公处分,俟克京城,听汝等旬日剽掠!”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郭威集结了北方边防线上的各路部队,向首都汴京开进。这些部队都是后汉防御契丹的主力部队,当然是后汉最精锐的部队,以这支部队去打余下的部队,胜算是非常大的。郭威的首批造反部队从邺都(今河北大名)出发,一边开进一边继续补充新的造反加盟者,没有经过战斗就控制了黄河渡口。过了黄河后,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迎降,又不战而控制了开封的北当口濮阳。到此,郭威只用了三天时间,而汉隐帝才刚刚得到郭威没有被杀而造反的消息。开封城内的人大多认为郭威带领的是精锐部队,比城内守军要强得多,不宜硬碰,只能坚守城池,以待援军。李太后则告诉汉隐帝,郭威是被逼反的,如果能赦罪的话没准就不反了;就算不能,此时先下一道诏书,看看他的反应再说。
这些建议其实都比较合理,承祐且惧且悔,忙召宰臣等入商。窦贞固首先开口道:“日前急变,臣等实未与闻。既除三逆,奈何连及外藩?”
承祐叹道:“前事原太草草,今已至此,说亦无益了。”
当时郭威的家人都在开封,郭威奏请刘承佑把他身边的小人李业等绑到军中,这事儿就算了。刘承佑还可以继续做他的皇帝,郭威也继续做他的邺都留守。
刘承佑即把郭威的奏章拿给李业看,李业奏曰:“郭威、王峻的反状已经很明显了,不过二人的家属皆在京师,可先除内患!”承祐即差刘铢领兵抄杀郭威、王峻家属。铢为人极其惨毒,领兵至彼二家,老幼无一得免者,其中包刮郭威的两个儿子、柴荣的三个幼子及夫人刘氏。
未几接得紧急军报,乃是威军已到封邱,封邱距都城不过百里。宫廷内外相率震骇。
刘承祐抖擞精神,向四面八方发出诏书,令各地节度使火速勤王!令人振奋的是,泰宁节度使慕容彥超最先赶到。
慕容彦超是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曾冒姓阎,号阎昆仑。早年担任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军校,累迁至刺史。后坐法当死,因刘知远相救,免死流放房州。入朝前驻防兖州,他对刘承祐说:“臣看北军如同蠛蠓【小虫】,当为陛下生擒渠魁,愿陛下勿忧!”
承祐呼彦超为皇叔,慰劳一番,令出朝候旨。彦超退出,碰见聂文进,问北来兵数,文进约略说明,彦超失色道:“似此剧贼,倒也未敢轻视哩!”
俄顷有朝旨颁出,令慕容彦超为前锋,侯益为后应,出拒郭威。彦超即领军出都,至七里店驻营,掘堑自守。
彦超出兵后,苏逢吉语刘承祐道:“昔日杨光远背叛唐主,杜重威出卖晋帝,陛下就不担心慕容彦超万一阵前投敌,岂不误了陛下大事。”
刘承祐道:“爱卿认为应该如何呢?”
苏逢吉道:“陛下可令聂文进、后匡赞为监军,慕容彦超狗胆包天也不敢降敌。”刘承祐一听立即赞同。
承祐欲自出劳军,禀白李太后。太后道:“郭威是我家故旧,非死亡切身,何至如此!但教守住都城,飞诏慰谕。威必有说自解,可从即从,不可从再与理论。那时君臣名分,尚可保全,慎勿轻出临兵!”
承祐心想:老太后啊,你儿子已将郭威的妻小杀了个精光,你还想人家顾念君臣之礼?这想法没错,刘承佑出召聂文进等扈驾,竟出都门。李太后又遣内侍戒文进道:“贼军向迩,大须留意!”
聂文进答道:“有臣随驾,必不失策,就使有一百个郭威,也可悉数擒归!太后何必多心!”
聂文进比慕容彦超还要瞎闹。
刘承祐驾至七里店,慰劳彦超,留营多时。这一下郭威为难了。因为自己一路上打的都是‘清君侧’的旗号。现在君侧的小人没来,君自己来了,怎么办?郭威不好意思动手,而慕容彦超也没有主动动手。
到了傍晚,南北军仍然不动,双方各回各家,各找各娘了。
刘承祐启跸还宫。彦超送承祐出营,复扬声道:“陛下宫中无事,请明日再莅臣营,看臣破贼!臣不必与战,但一加呵叱,贼众自然散归了。”【彦超以为他是张飞!】
刘承祐很是欣慰,留下聂文进、后匡赞监军,自己还宫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