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晋商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都享有盛名的商人集团,他们从业人员众多、经营行业广泛、持续时间极长、商业版图极大,几乎达致了中国农耕文明时代传统商业发展的极限。晋商与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共生性因素,其兴衰与明清王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如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政策安排、政治文化、官僚体系等都密切相关、相互嵌合,并对其生活和经营所在地区的社会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晋商堪称一座丰富的学术宝库,其理论价值自不待言。本书力图打破既有晋商研究中偏重于“商”或“史”的理论与视野局限,通过从现代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入手,集中研究晋商发展变迁中的政商关系要素,将晋商与明清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体系、政治文化以及一些关键性的制度变革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深化晋商研究的相关问题。

其次,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领域来说,晋商研究更是有着相当积极的学术意义。学界既有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专制皇权、官僚体制、社会结构、精英文化等宏观层面的内容,关注对象多为帝王将相之类载于史册的“大人物”。然而由于历代王朝普遍奉行抑商制度与文化,中国传统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一向低下,长期居于四民等级之末,商业与君主政治的关系十分微妙和暧昧。因此以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治与商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相对忽视了商人阶层这一基本不掌握文化资源,也不属于社会主流的社会阶层的存在。本书从晋商群体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相关理论以及明清时期具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剖析晋商乃至整个传统商人阶层的政治心态、政治意识、政治情感等价值理性因素,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对象由精英阶层扩展至社会一般成员,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视野。

最后,政商关系在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内是一个独特而又复杂的命题,它是某一国家政治与经济关系最直观、最集中的反映,对政治学理论的研究来说同样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国家和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分配者与管理者,商人作为流通经济与社会资源的支配者,二者在社会资源分配领域必然会进行激烈的博弈,一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因素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博弈的影响。当前学界关于政商关系的研究大多仅涉及其中的某一两个方面,比如政府与市场、政企关系、官商勾结等,尚未形成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政商关系的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难以反映其具体特征与形态。笔者认为中国传统依附型政商关系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路径,对其进行研究不应局限于政商关系结构中的某一具体方面,而应当从整体上对政商关系这一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把握。本书以晋商作为典型样本对中国传统政商关系进行系统考察,对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深入剖析其产生、存续、发展、消亡的内在政治机理,有助于加深、完善对中国传统政商关系乃至由此延伸出的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政治的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实践意义

晋商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晋商的兴衰完美地诠释了依附型政商关系带给商人的最终结局,这对今后中国政商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警示。当下中国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构建一种积极的政商关系有利于政府与市场实现和谐互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进而促进现代民主政治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鉴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结构中,政治的因素一向处于主导或优势地位,政府长期都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由于民主法治的建设仍不尽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尚有漏洞,当代中国的政商关系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异化现象,权力寻租、利益输送、政企不分、官商勾结之类社会乱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反映出虽然君主政治在中国已经灭亡日久,但是专制政治,以及作为其衍生物之一的依附型政商关系的残余因素仍然存在并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时至今日,党和政府明确指出了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的要求。然而任何新的制度、价值理念等因素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它们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的影响。毫无疑问,推进新时期良性政商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对旧中国依附型政商关系残余的清除,也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了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危害,才能更有效地肃清其影响,进而构建新型工商业文明,实现政商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社会共赢。本书通过结合晋商兴衰的历史教训,深入科学地研究和分析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外在表征和内在机理,或可为当代中国良性政商关系的构建提供充分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