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晋东南抗战歌谣的文艺生态

生态系统本是生物学理论,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在1935年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完整的系统,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还包括人们称为环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复合体”[1],强调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之后,生态系统被广泛定义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功能单位。”[2]到了21世纪初,各学科交叉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研究趋向,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领域开始把生态系统的理论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生态系统理论开始渗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文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文艺生态系统是文艺生态学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以文艺为中心(系统目标)而与之关联的诸因素的系统性组合的整体,包罗了文艺活动及其相关因素的总和,因此,也可以被称为文艺的生态场,简称生场[3]。学者认为,文艺生态系统在以文艺活动为中心的格局中包括了自然、社会和文化三个基本层次,自然指的是生成了地球和人类的整个自然界系统;社会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构成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物质生活方式等因素;文化也指的是狭义的文化,即通常与经济、政治并称的文化,主要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与生活的方式。这三个层次均能与文艺产生关联关系,“或者在相互影响和融会中与文艺发生生态关联,或者以交互作用形成的整体效应而与文艺发生生态关联。”[4]在作者的粗浅理解中,上述所说的自然、社会、文化三个方面都与文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社会、文化影响着文艺的发展,文艺反过来也作用于自然、社会和文化。具体到一个区域,区域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特征是区域内文艺形式的发展、文艺内容变化的重要基础。本章就借用文艺生态学之生态系统理论,探讨晋东南抗战歌谣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文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