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西克的存在与现实论

以科西克为代表的捷克新马克思主义被称为“存在人类学派”。科西克试图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和青年马克思思想结合起来,建构人道主义现象学。

科西克把实践理解为迥异于技巧、操纵活动的存在,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彰显出实践存在论思想。他认为,实践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人的实践融合了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社会现实是立足于实践的本体性构形基础上的,人的存在是实践的存在,人与存在、实践、现实构成了具有目的性本身的具体整体。如果说劳动是实践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实践还包含着存在的时刻,它呈现于转变自然以及把人类意义铭刻到自然材料中的客观活动之中,而且呈现于人类主体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诸如焦虑、恶心、快乐、希望等存在的时刻不是作为积极的“体验”而是作为认识而斗争的一部分即作为实现人类自由的过程的一部分而呈现出来,“如果没有存在的时刻,劳动就不再是实践的构成部分”。[2]因而科西克认为,实践是人的对象化和对自然的控制,是人类自由的实现,既是认识论的又是本体论的,“人类实践的本体—构形的过程是本体论可能性的基础,即是理解存在的基础”。[3]实践是形成人类现实的过程,也是发现宇宙和现实的过程,因而可以超越人类自身的动物性,成为具有建构力量的中介因素:“实践已经被视为现实的活动中心的基础,作为精神与物质、文化与自然、人与宇宙、理论与行为、存在物与存在、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现实历史的中介。”[4]在实践中,人超越其动物性,与世界建构起总体性的联系,有限性联系着无限性,走向存在的澄明与开放性。

人与世界形成的现象学关联,透视出人的现实性存在的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性,体现出历史性与自由超越性的统一性,正是在这种总体性存在基础上,文学艺术等对象化活动才具有可能性,因此实践与艺术构成了内在的同质性。科西克对实践存在论的阐释不仅从发生学方面阐释了审美活动现象,也阐释了审美活动的实践存在论意义。既然实践也是人的存在,是事实与价值的融合,那么审美或艺术作为实践,就体现了人类建构现实、发现现实的过程,表达人类超越有限性迈向无限性与自由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审美或艺术不仅仅认识现实,还构建现实,构建人类自身的自由存在,是一种把自己作为目的性本身的存在,这无疑超越了纯粹的认识论实践和实践美学概念,体现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特征。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型,从体验心理学认识审美启蒙功能向基于人的存在价值、本体性、本真性方面确认审美艺术活动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