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 方长安
- 509字
- 2025-04-28 12:25:20
第三章 闻一多新诗接受史与形象塑造
现代文学是一种启蒙文学,这是其内在特征。启蒙决定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始终是现代文学中一对直接而重要的关系。作者为何而写,写出怎样的文本,如何评说其文本,均与读者相关。不管作者们在创作谈一类文章话语里是否承认读者的重要性,读者都如影随形,直接间接地左右着作者的写作与思考,作用于其创作风格的形成。个别作者为突出自己的主体性或因作品在传播中不受读者欢迎,而在文章里反复表达自己不考虑读者感受,只为自己写作,强调创作的个人经验性,虽然在一些具体的情势下也许如此,但放在现代启蒙文学语境里,他们的表达或曰辩护似乎经不起推敲。还是诗人闻一多率真直接,1928年,在《致左明》的信中,他曰:“读者与作者契合为一,——那便是文学的大成功了。”[1]显然,闻一多是一个读者意识很强的作家,作者的创作诉求、艺术风格与读者的阅读期待相契合,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与作者相共鸣,是他评判作品的重要尺度。闻一多的创作、诗学探索面世已近一个世纪,对于这样一位读者意识强烈的诗人,近百年来不同时期的读者又是如何评判的呢?在变动不居的阅读语境里不同的读者心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