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问道中世纪:艾柯迷宫文本之形上理论

要讨论迷宫文本,必须从百科全书和百科全书文本说起。西方文化史上,百科全书是一个意义丰富的符号,艾柯在巨著《从树到迷宫》中进行了透视。在中世纪语境中,百科全书并不只局限于指代包罗万象的大部头实体书,更多的时候用作形上概念,是大千世界和语义迷宫之组织方式的代名词,为文人津津乐道。简言之,百科全书者,乃组合世界,建构意义的双轨道也。践之于创作,作品亦为拼贴和组合、拆分和阐释的对立统一体,或者作者的建构和读者的解构的双边协力。艾柯开放的作品、读者的作用、阐释的限制等论述是关于阐释之维的;中世纪美学研究、《无限的清单》和小说作品等是关于组合之维,同时兼顾阐释之维。艾柯在中世纪美学研究中发现了百科全书文本的组织密码——清单,或者目录——书之书,或者百科全书条目的排列方式。接下来,他先对现代艺术作品是百科全书语义迷宫议题进行论证,然后将关注点转移到组合的迷宫建构技术上。他的《一个年轻的小说家的自白》的结尾句是,“清单,读也快乐,写也快乐。这些就是一位年轻作家的自白”[1]。这透露了用清单对复杂材料进行排列组合,写作百科全书文本的玄机;他的《悠悠小说林》谈到副文本人工叙述手段,把清单式的排列组合进行黏合和融通,让故事和学识天然混成。在这一过程中,艾柯从百科全书文本形式层面将以乔伊斯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和以阿奎那为代表的中世纪学术接通,显示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将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和乔伊斯接通,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阐发和叙事实验,在万维网发明之前,就写出具有交叉和开叉叙事线条特征的万维网格式小说《玫瑰的名字》。在万维网时代来临之际,他又将万维网的衔接技术和阿奎那作品引文库接通,从技术上建立博学的人脑和人工智能在知识联结上的同质性,将阿奎那的那部“电脑”和现代万维网接通,清晰地展示百科全书文本从古到今的演变轨迹。

艾柯对百科全书迷宫文本的理论沉思,体现了一个达士通人处理悖论、处理异质材料时所显示的宽广视野和深厚功力。艾柯的本事就在于他处理“异”的绝门技艺,要么能够将同一课题的众说纷纭整合成体系,如《符号学理论》;要么将貌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庞杂信息建立关联,理出头绪,发现理论先机,如本书要讨论百科全书迷宫文本这个理论体系,还有其中清单、副文本这些理论。他高屋建瓴、去伪存真之法,师承阿奎那,经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磨砺过程。2017年8月23日《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篇想象丰富、文笔诙谐的随笔《谁杀死了巴特?或许翁伯托·艾柯有线索》,正面肯定艾柯具备为杂乱无章事件用符号的方法给出合理说法的本领,提醒读者思考奥巴马(Barack H.Obama)和特朗普(Donald J.Trump)当上美国总统跟以前其他无关事件有无联系。话说1980年2月25日,巴特(Roland Barthes)被车撞伤而亡;8月,博洛尼亚发生恐怖袭击;10月,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杀妻;1981年5月,密特朗打败德斯坦,当选总统。这些没有关联的事件和巴特之死存在联系么?为了调查巴特之死,法国情报局官员和哥本哈根设计师来到艾柯家乡,向他请教[2]。符号学家艾柯与这些人和地方皆有牵连,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或许可以得到线索。当然,调查还牵扯到一干符号学家,即巴特思想的继承人,不由得让人想起艾柯所谓后学杀死学术前辈的思想。虽然玩笑开大了,但由此可见西方学者对艾柯逻辑思维方式和学术路径的精准把握。

诚然,属于百科全书性质的作品并非艾柯首创,在西方文化史上源远流长。不仅指《圣经》、荷马史诗、《埃涅阿斯纪》和《神学大全》,还包括但丁、歌德、乔伊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艾柯等一系列博学作家的作品。而对百科全书文本有理论建树的非艾柯莫属,但是必须承认他鲜有正面而直接地阐述过。从20世纪50年代到万维网时代,艾柯的百科全书文本的思想以碎片的形式散落在其各种论述中,散落在对中世纪思维方式、知识论、开放的作品、文本符号阐释、百科全书迷宫、无限的清单、副文本、万维网等论述中。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尝试去发掘这些闪耀着艾柯智慧火花的碎片,不断进行逻辑处理,将碎片拼接、填充和重组,勾勒其思想的全景图来。《玫瑰的名字》中,大火烧毁了圣本尼迪克特修道院,烧毁了其中图书馆,阿德索重访废墟,收集残片,据此写作手稿。“……我花费了许多时间,试图解读那些断简残篇。……在我耐心地重组之后,我造就了一种次级的图书馆,是已经消逝之大图书馆的象征,一个由碎片、引句、未完成的句子以及残缺的书本组成的图书馆。”[3]艾柯这一理论也如法炮制,跟读者捉迷藏,玩游戏,研究者必须“火烧”艾柯思想建构的图书馆,将过火之后的理论碎片缀起,用后现代碎片化小说书写法对其理论进行碎片化书写。

众所周知,艾柯是著名的中世纪学者,他深厚的哲学功底使他成为欧美文学界一道独特的知识风景线。他反复强调,“中世纪是我们的婴儿期。为了抵抗遗忘,我们必须经常重返”[4]。他还发现,有时候“人类的步履是倒着走的”[5],今日的新观点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只是在形式上创新罢了。后现代许多美学范畴根植于中世纪,比如互文拼贴、碎片化写作、符号学、阐释学、百科全书,等等。艾柯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是先锋文艺团体“六三集团”成员,他的艺术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他和导师帕莱松一起推翻了克罗齐的直觉即反映唯心主义美学理念,充分肯定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艾柯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辩证地看待唯心主义当道的中世纪文化,将注意力调转一个方向,从文化的内容转向文化的形式,从中世纪人的类比思维方式、对异质文化的态度、伪造仿冒和引经据典的文风以及百科全书宇宙观这些形式特征背后洞察到积极的因素,接着在乔伊斯小说中也发现了中世纪文化的元素,从而破解了百科全书文本的形上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