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淮河流域族群演化与文化融合
- 金荣权
- 2116字
- 2025-04-25 18:32:44
二 淮河流域与淮河的南北过渡特征
淮河是我国主要河流之一,在古代它与长江、黄河和济河并列为“四渎”。《礼记·王制》说古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所祭的对象就是五岳与四渎。《史记·殷本纪》云:“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6]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干流向东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直接进入大海。全长1000 余千米,安徽省西部阜南县的王家坝以上为上游,王家坝至江苏省东部洪泽湖三河闸为中游,三河闸以下为下游。淮河流域处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北至沂蒙山系与黄河流域分界,南抵大别山和江淮间的丘陵与长江流域分界,流域面积达27万多平方千米。淮河支流众多。南部有浉河、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北岸则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新汴河、奎濉河等,下游与泗、沂、沭河水系相接。这里地处南北过渡带,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辉煌的史前文明。
淮河流域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由于淮河的整体长度与长江和黄河相比并不算长,加上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所以淮河流域在文化地理上丧失了其独立性,淮河以北地区大多归于中原文化或黄河文化,而江淮之间的文化往往被划入长江文明之内。同时,淮河流域又与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吴越文化区、楚文化区产生交叉与重叠,因此淮河流域的文化区又常常被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和楚文化所分割。正因如此,淮河流域文化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历史基础与空间基础。
近20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考古的新材料尤其是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使淮河文明越来越被历史研究者所关注,于是淮河流域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的说法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接受。
由于黄河从河南省郑州荥阳市广武镇的桃花峪一直到入海口,全长700多千米皆为悬河,因而河南境内郑州以东的黄河南岸的水系大都进入了淮河,而安徽省和山东省中部以南的主要水系也都进入了淮河流域,所以淮河流域的地域比我们一般所想象的要广阔得多。
本书中的“淮河流域”的概念即指淮河主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所流经的地域,不仅包括淮河主干流两岸地区,也包括河南省郑州以南的中原地区、安徽省中北部地区、山东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地区和湖北省北部的一部分。
淮河不仅是中国天然的南北气候过渡带,也是南北文化的过渡带。在历史上,淮河是南下和北上的军事屏障,也是南北政权割据时的军事与政治上的分界线。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如此总结淮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莫如守淮,昔人论之详矣。宋吴氏师道曰:“吴据荆、扬,尽长江所极而有之,而寿阳、合肥、蕲春,皆为魏境。吴不敢涉淮以取魏,而魏不敢绝江以取吴。盖其轻重强弱,足以相攻拒也。故魏人攻濡须,吴必倾国以争之;吴人攻合肥,魏必力战以拒之。终吴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故卒无以抗魏。及魏已下蜀,经略上流,屯寿春,出广陵,则吴以亡矣。”唐氏庚曰:“自古天下裂为南地,其得失皆在淮南。晋元帝渡江迄于陈,抗对北寇者,五代得淮南也。杨行密割据迄于李氏,不宾中国者,三姓得淮南也。吴不得淮南,而邓艾理之,故吴并于晋。陈不得淮南,而贺若弼理之,故陈并于隋。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能自保矣。”刘氏季裴曰:“自古守淮,莫难于谢玄,又莫难于杨行密。淝水之役,谢玄以八万人当苻坚九十万之众。清口之役,杨行密以三万人当朱全忠八州之师。众寡殊绝,而卒以胜者,扼淮以拒敌,而不延敌以入淮也。孙仲谋以江守江,杨行密以淮守淮,晋人以淮守江。”胡氏安国曰:“守江者必先守淮,自淮而东,以楚、泗、广陵为之表,则京口、秣陵得以遮蔽;自淮而西,以寿阳、历阳为之表,则建康、姑孰得以遮蔽。长江以限南北,而长淮又所以蔽长江也。”又曰:“淮之东,根本在广陵,而山阳、盱眙为门户;淮之西,重镇在合肥,而钟离、寿春为捍蔽。自古未有欲守长江,而不保淮甸者。淮甸者国之唇,江南者国之齿。”叶氏适曰:“自古保江,必先固淮。曹操不能越濡须,苻坚不能出涡口,魏太武不能窥瓜步,周世宗不能有寿春,以我先得淮也。”王氏希先曰:“三国鼎立、南北瓜分之际,两淮间常为天下战场。孙仲谋立坞濡须,曹操先计后战,不能争也。谢幼度师于淝上,苻坚拥众山立,不能抗也。沈璞守一盱眙,佛狸倾国南向,往复再攻,其城不能下也。”张氏虞卿曰:“前世南北战争之际,魏军尝至瓜步矣,石季龙掠骑尝至历阳矣,石勒寇豫州,至江而还。此皆限于江,而不得骋者也。周瑜谓舍鞍马,事舟楫,非彼所长。赤壁之役,果有成功。至于羊祜之言,则以南人所长,惟在水战,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用。有如瑜者为用,则祜之言,谓之不然可也;无如瑜者为用,则祜之言,不可不察也。”……王氏彦恢曰:“建康自古用武之地,然必内以大江为控扼,外以淮甸为藩篱。夫大江以南,千里浩邈,决欲控扼,非战舰不可。大江以北,万里坦途,欲扼长驱,非战车不可。至于舒、庐、滁、和,良畴百万,并力营田,措置军食,此又战守之先资也。”[7]
历史上的南北自然、政治、军事、文化的过渡带形态决定了淮河流域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造就它的文化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