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推举太子,康熙发难

此后的一段时日,弘时的日程规律起来,每日先行问安,之后射殿骑马一个时辰,随之前往五阿哥府上,学习蒙语一个时辰。

起初胤祺有种赶鸭子上架之感,被侄子架着当起了先生。

可教了几日后,胤祺发现弘时学的特别快,他所书写的常用之语已然不够弘时所学。

无奈,胤祺特地跑到尚书房,取走了一些蒙语启蒙书籍,照本宣科下,才算应付下来。

胤祺对弘时的聪慧,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学业上,他对弘时的在意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

尤其是有几次叔侄俩闲聊时,谈及理藩院一些事务,弘时的见识和言语竟能让他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这不由得使胤祺大感意外,对弘时越发有了兴趣,自然也不再排斥亲自教授弘时。

......

时光荏苒,月余飞逝,转眼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壬寅。

满朝上下物议斐然的推举新太子之事终于到来。

寅时初刻,夜色蒙蒙,黑暗依旧笼罩大地。

雪花像是黑夜中的精灵,在凛冽寒风的吹拂下,如针一样,刺向逆行之人,穿透心灵。

四九城内,许多深宅大院内凡有四品以上官员者,皆抬出了官轿。

文官上朝坐轿,是礼制,若不坐轿,那才是违制。

至于官轿的规格,自是根据官员自身品级而定。

四品及以下在京文官,只能坐两人抬的小轿。三品及以上,才有资格坐四人抬的轿子。

寅时末刻,东华门外已经汇集了数不清的官轿及官员仆从。

放眼望去,东华门前尽是身着官服,头戴顶戴的官员。

有为数不多的白珊瑚或红珊瑚的,有成片的蓝宝石的,数量最多的就是青金石顶戴。

只有一品大员的红宝石顶戴最少,几乎都在人群最深处,看不到。

没过多久,东华门开,诸多官员依照品级次序,逐个进入。

卯时中刻,诸多官员终于齐聚乾清宫。

在这里,人人都自觉保持了安静,不再如宫门外时,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谈说。

只有为数不多资历甚老品级也高的大臣,才敢互相攀谈。

突然,几名小太监抬着两张桌子,快步走了进来,将桌子放在了殿内中央。

众官望去,只见两张桌子上放着的,一摞摞全是奏折。

奏折共有两排,前三后四。每一摞奏折上放着一张白纸,纸上各写了一个繁体的字。

叁、肆、伍,柒、捌、拾贰、拾肆。

就在这时,一道洪亮的“皇上驾到”响彻乾清宫,紧接着,康熙大步流星的走了进来,身后跟着碎步小跑的李德全。

康熙面色十分平静,安坐龙椅后,他先是看了看左下首的诸位皇子阿哥,又看了看其他的大臣。

“今儿个叫你们都来,为的是朕此前说过的推举新太子之事。”

“朕曾说过,推举新太子,要一惟公议,绝无偏私。”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推举的怎么样了呢?马齐,你是南书房大臣,你说说。”

康熙三两句后,便直接点了马齐的名。

马齐微微一愣,随即心中暗喜,这时候能说话,可是最显从龙拥立之功的。

“禀皇上,臣等奉上谕,收录整理在京四品以上,外省三品以上大员推举新太子的荐章。”

“截至昨夜,共收录荐章五百余,其中宗室一百余,臣子约四百。”

“现所有荐章俱陈于殿内,请诸位同僚侧目观看,共同见证。”

“依照荐章的数量,皇上,诸皇子中,推举人数最多的是八阿哥。”

马齐说完,对着康熙躬身拱手一礼。

他也算是个滑头,康熙问他推举的结果,他却只拿荐章的数量说事,却没说出最关键的一句,八阿哥当为太子。

即便如此,若八阿哥真的当了太子,也得领马齐这个首言之情,记他一功。

马齐话音刚落,殿内便浮现出了很多议论之声,诸多官员,尤其是站在中后排的官员,三三两两的歪头与身旁之人议论起来。

甚至有的人还对着中间桌子上的奏折指指点点,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康熙冷眼扫视了一圈,随即缓缓站了起来,在他站起来的一瞬,大殿内竟然再次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他走下台阶,走到桌子旁,背着双手,稍稍歪头看了看桌子上的奏章。

随后如同数数一般,伸出一根手指,在那些白纸上指了指,又点了点。

突然,康熙猛的转身,看向站在右侧一列最前端位置的马齐,质问道:“马齐啊,这就是你说的数百荐章?看着也没那么多嘛。”

听这语气,马齐微微一愣,连忙转过身来,面对着康熙,他的心里隐隐升起一股不好的感觉。

不过他还是强行压下那一抹心慌,回道:“回皇上,桌上的荐章仅有百余。”

“宗亲多有勋爵者,任职品级却不高。还有诸多四品官员,臣等建议他们写个联名折子便可,无需人人单具一折,否则,堆积如山,有碍观瞻。”

康熙缓缓踱步走了回来,站在马齐身旁,深深的看了他一眼,随后又看向了其他官员。

“朕说过,要一惟公议。外省的且不说,在京的,你们都来了,你们说说,推举的人,都是你们自己看准的吗?”

康熙这话说完,大殿内依旧针落可闻,无一人敢于开口说话。

康熙面无表情的冷眼看了一圈,又道:“朕看,未必见得吧。”

“马齐,朕看这桌子上,怎么没有二阿哥的荐章?”

马齐面色微变,连忙道:“皇上,正因废了二阿哥的太子之位,才有了推举新太子之事,如何还能再将他列入推举之内?”

康熙面色瞬间严肃起来,冷冷道:“朕问你的是,为何没有二阿哥的荐章,而不是应不应该有他的荐章。”

听到这话,还有康熙阴冷的语气,马齐心中已经泛起了极度的不好预感。

可他此时此刻不能退缩,只得应着头皮道:“回皇上,有二阿哥的荐章,如托合齐,耿索图,还有问审前的凌普之流,他们本就是废太子心腹,他们的荐章不应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