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凉州刺史府的书房内,光影交错。左昌因贪污军费一事被朝廷查实,灰溜溜地卸任离去,新上任的刺史宋枭端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他身形略显单薄,一袭崭新的官服穿在身上,却因他习惯性的佝偻姿态,显得有些拖沓褶皱。面庞消瘦,颧骨微微凸起,一对小眼睛藏在低垂的眼睑下,时常闪烁着捉摸不定的光,给人一种精明又狡黠的感觉。
宋枭到任已有几日,整日将自己关在书房内,翻阅着堆积如山的公文卷宗,试图从这些发黄的纸张中找到治理凉州的诀窍。然而,几日下来,面对凉州复杂混乱的局势,他不仅毫无头绪,反而愈发焦虑。
这日,盖勋因公务前来拜见宋枭。他走进书房,只见宋枭正眉头紧锁,对着面前的一堆文书唉声叹气。盖勋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刺史大人,盖勋前来复命。”
宋枭闻声抬起头,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说道:“盖长史来了,快请坐。我正有一事,想与你商议。”
盖勋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目光平静地看着宋枭,等待他开口。
宋枭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我来凉州已有些时日,仔细研究了这里的情况。我发现,凉州人很少学习儒学经典,民风彪悍,这或许就是他们总是发动叛乱的根源所在啊。”
盖勋心中微微一怔,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但他并未打断宋枭,继续听他说下去。
“所以,我有个想法,”宋枭眼中闪过一丝自得,“如今我想让凉州人每家每户都来抄写《孝经》,让他们在抄写的过程中,懂得道义之理,如此一来,叛乱或许就能平息了。盖长史,你觉得此计如何?”
盖勋听后,心中不禁感到荒谬,但他还是强忍着情绪,恭敬地说道:“大人,恕盖勋直言。当初齐国崔杼弑君,鲁国的庆父篡位,此二国难道没有读书人吗?可见,学习儒学经典并非是杜绝叛乱的根本方法。如今叛军还未彻底平定,百姓生活困苦,当务之急是筹划消除灾难的方法,稳定局势,安抚百姓,而不是推行这种看似高深却不切实际的举措。这不但会让凉州人感到怨恨,还会被朝廷和天下人取笑,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宋枭的脸色微微一变,他没想到盖勋会如此直接地反驳他的提议。他心中有些不悦,但还是故作镇定地说道:“盖长史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我认为,教化百姓乃是长久之计。只要百姓懂得了道义,这叛乱自然就会减少。此事我已深思熟虑,你不必再劝。”
盖勋见宋枭如此固执,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再劝说下去也是徒劳,便不再言语。
宋枭见盖勋不再说话,以为他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想法,心中颇为得意。他说道:“此事就这么定了。我这就上书朝廷,请求批准。”
几日后,宋枭的上书送到了朝廷。朝廷之上,大臣们传阅着宋枭的奏章,一时间议论纷纷。灵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议论不休的大臣们,心中也有些疑惑。
“众爱卿,对于宋枭的这个提议,你们有何看法?”灵帝开口问道。
一位老臣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宋枭此举实在荒谬。如今凉州局势危急,当务之急是派兵平叛,安抚百姓,而不是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若推行此事,恐怕会激起凉州百姓的不满,引发更大的乱子。”
其他大臣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灵帝听后,微微皱眉,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下诏责问宋枭,让他重新考虑此事。”
没过多久,诏书便送到了凉州。宋枭接到诏书时,正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朝廷的嘉奖,却没想到等来的是一顿斥责。他看着诏书,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心中对盖勋的怨恨又加深了几分。
“哼,都怪那个盖勋,若不是他当初阻拦,我岂会落得如此下场!”宋枭咬牙切齿地说道。
与此同时,盖勋得知朝廷下诏责问宋枭的消息后,心中却没有丝毫的轻松。他知道,宋枭此人心胸狭隘,这次必定会对自己怀恨在心,日后恐怕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在他心中,百姓的安危和凉州的稳定远比个人的得失重要。
而此时的凉州,局势并未因为宋枭的提议而有所好转。叛军虽然在冀县之战后暂时退去,但他们的势力依然存在,时常在周边地区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盖勋看着受苦受难的百姓,心中十分焦急。他多次请求宋枭派兵围剿叛军,但宋枭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
“盖长史,如今朝廷对我们颇多不满,此时不宜轻举妄动。还是先观察观察再说吧。”宋枭总是这样敷衍盖勋。
盖勋无奈之下,只好自行组织一些兵力,在凉州各地巡逻,保护百姓的安全。他带领着士兵们,风餐露宿,日夜奔波,不辞辛劳。百姓们对他十分感激,每当他经过村庄,百姓们都会纷纷出来迎接,送上食物和水。
“盖将军,多亏了您,我们才能过上几天安稳日子。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拉着盖勋的手,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
盖勋连忙说道:“老人家,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只要能让百姓们过上太平日子,我做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看着百姓们那朴实而又充满信任的眼神,盖勋心中更加坚定了要平息叛乱的决心。他知道,自己肩负着百姓的期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
然而,盖勋的行动却引起了宋枭的不满。在宋枭看来,盖勋这样做是在抢他的风头,是对他这个刺史的不尊重。他心中的嫉妒和怨恨如同野草般疯长,开始暗中盘算着如何整治盖勋。
一天,宋枭将盖勋召到刺史府。盖勋来到后,发现宋枭的脸色阴沉得可怕。
“盖勋,你可知罪?”宋枭突然厉声问道。
盖勋心中一惊,但他依然镇定自若地说道:“大人,盖勋不知何罪之有。”
“你擅自调动兵力,四处巡逻,却从未向我汇报。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刺史?”宋枭怒目圆睁,大声质问道。
盖勋心中明白,宋枭这是在故意找他的茬。他拱手说道:“大人,如今叛军肆虐,百姓受苦。盖勋身为凉州长史,职责所在,不得不自行组织兵力保护百姓。每次行动,我都有记录,本想找个合适的时机向大人汇报,没想到却让大人产生了误会。”
宋枭冷哼一声:“哼,你少在这里狡辩!你分明就是目中无人,想要借此树立自己的威望。我告诉你,以后没有我的命令,你不许擅自行动!否则,休怪我不客气!”
盖勋心中十分气愤,但他知道此刻与宋枭争辩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他强忍着怒火,说道:“是,大人,盖勋明白了。”
从刺史府出来后,盖勋望着外面的天空,心中满是无奈和悲哀。他没想到,在这乱世之中,自己一心为百姓着想,却还要遭受如此的猜忌和刁难。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心中依然燃烧着为百姓谋福祉、平息叛乱的火焰。
回到军营后,盖勋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将领。他看着这些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们,说道:“兄弟们,如今我们面临着内忧外患。宋刺史对我们百般刁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叛军还在威胁着百姓的安全,我们的责任还没有完成。接下来,我们要更加小心谨慎,但也不能停止与叛军的斗争。大家可有信心?”
将领们纷纷点头,齐声说道:“愿听将军号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盖勋看着这些忠诚的部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只要有这些兄弟们的支持,他就一定能够坚持下去。
此后,盖勋虽然受到宋枭的诸多限制,但他依然暗中关注着叛军的动向,寻找着打击叛军的机会。他深知,这场与叛军的斗争将会十分漫长和艰难,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的身后,是无数期盼着太平的凉州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