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南线烽火

南线战场,颍川之地沦为一片炽热的战火熔炉,滚滚硝烟如狰狞巨兽,肆意翻涌,将这片原本宁静的平原吞噬得满目疮痍。肥沃的田野化作焦土,残败的庄稼秆在风中颤抖,似在哭诉这场无情战火带来的苦难。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如今坑洼遍布,被战火与马蹄践踏得支离破碎,路旁的树木也被烧得只剩漆黑的残躯,突兀地立在荒芜之中,仿佛在见证着战争的残酷。

起义军将领皇甫嵩,骑在一匹高大健壮的黑色骏马上,宛如一位从黑暗中降临的战神。那黑马浑身油亮,四蹄奔腾间,鬃毛随风肆意飞舞。皇甫嵩身着一套精钢打造的银色铠甲,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晃人眼目。铠甲上繁复的纹路,彰显着主人的不凡身份与赫赫战功,护心镜擦得锃亮,犹如一面明镜,反射出战场上的混乱景象。他头戴一顶银色兜鍪,兜鍪下的面庞棱角分明,浓眉如墨,紧蹙着凝聚着对这场战争的忧虑与决心。双眸深邃而锐利,仿若能洞察战场的每一处动向,高挺的鼻梁下,薄唇紧闭,透着一股坚毅与果敢。

他身旁的朱俊,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那马性子刚烈,不时刨动着蹄子,发出阵阵嘶鸣。朱俊身形矫健,犹如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他身着褐色皮甲,皮甲上镶嵌着坚固的铁片,腰间系着一条宽大的牛皮腰带,悬着一把锋利的长刀,刀鞘上雕刻着古朴的花纹,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朱俊的面容粗犷,满脸的络腮胡更增添了几分勇猛之气,他的眼神中燃烧着熊熊的战斗之火,迫不及待地要与黄巾军一决高下。

二人率领着武校、三河骑士及刚招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向着颍川一带的黄巾军进发。队伍如一条蜿蜒的钢铁巨龙,在大地上缓缓移动,扬起漫天尘土。士兵们身着各异的铠甲,手持长枪、大刀、弓箭等武器,步伐整齐而坚定。他们的脸上带着紧张与兴奋交织的神情,心中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感到恐惧,又怀揣着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的渴望。

朱俊深知这场战斗的艰难,仅凭现有兵力,要彻底击败黄巾军并非易事。于是,他上表朝廷,请求招募下邳的孙坚为左军司马。孙坚,这位来自下邳的豪杰,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扬。他身材魁梧壮硕,犹如一座巍峨的小山,浑身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豪迈之气。听闻招募令后,孙坚立刻在乡里召集少年。那些少年们,眼中闪烁着热血与激情,纷纷响应孙坚的号召。他们大多身着简单的布衣,手持简陋的武器,但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勇气,丝毫不逊于正规军。

孙坚还集募了各商旅和淮水、泗水一带的精兵共一千多人。这些商旅常年行走江湖,历经风雨,个个身强体壮,且熟悉各种地形和战斗技巧。淮水、泗水的精兵们,更是以勇猛善战著称,他们在江河湖泊间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孙坚带领着这支临时拼凑却充满斗志的队伍,步伐坚定地朝着战场走去。队伍中,旗帜飘扬,“孙”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彰显着这支队伍的独特与坚韧。

然而,战争的局势从一开始便对汉军不利。庚子日,黄巾军将领张曼成,这位身形高大、满脸凶悍的汉子,率领着他的部队如汹涌潮水般,攻杀了南阳郡太守褚贡。消息传来,黄巾军士气大振,他们的呐喊声仿佛能撼动天地,“黄天当立,推翻朝廷!”的口号响彻云霄。一时间,黄巾军的势力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所到之处,汉军望风披靡。

四月,南线战场的局势愈发严峻。朱俊率领的军队在与黄巾军波才的交锋中,遭遇重创。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遮天蔽日。黄巾军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和高涨的士气,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向朱俊的军队。朱俊的士兵们虽奋力抵抗,但无奈寡不敌众,逐渐陷入混乱。他们的防线被黄巾军一一突破,士兵们四处逃窜,脸上满是恐惧与绝望。朱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军队溃败,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愤怒,却也只能被迫撤退。

皇甫嵩见势不妙,为避免被黄巾军各个击破,唯有与朱俊一起退守,进驻长社防守。长社城,这座古老而坚固的城池,此刻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堡垒。城墙上,士兵们匆忙地搬运着石块、箭矢等防御物资,城门口,巨大的木桩被牢牢地钉下,护城河中的水被放干,布满了尖锐的竹签。城楼上,旗帜在风中摇曳,“汉”字大旗虽已沾满尘土,但依然顽强地飘扬着,仿佛在向黄巾军宣告着汉军坚守的决心。

然而,波才率领的黄巾军大军很快便将长社城团团围住。城外,黄巾军的营帐连绵不绝,如繁星点点布满旷野,他们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城内的汉军,形成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城墙上,汉军士兵们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黄巾军,心中充满了不安与恐惧。一些年轻的士兵,双手微微颤抖,额头上满是汗珠,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命运的恐惧。“这可如何是好,敌军如此众多,我们能守得住吗?”一个士兵小声地嘟囔着,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城墙上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仿佛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一个汉军士兵的心头,每个人都在紧张地等待着命运的裁决,不知道这座城池能否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坚守下去,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