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缘之外:中国的教育婚姻匹配与社会分层后果
- 石磊
- 1978字
- 2025-04-28 19:23:29
前言
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恒久的现象。从古至今,由中及外,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社会中都存在着某种类型、某种程度的分层。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化等资源极大丰富,但是,各类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多寡不均依旧普遍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根据美国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4年的“全球态度调查”,即使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与欧洲,公众也大多将社会各方面的不平等视为当今全球最严峻的危险(阿特金森,2016:1)。社会分层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因此,一直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中的重点议题。
社会分层研究可以简单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从静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分层结构,也即分析收入、财富、受教育程度等有价值的资源在各个社会群体中是如何分配的。二是从动态的角度探究社会分层结构的开放性,也即分析社会阶层结构中各个阶层之间的边界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渗透的、可跨越的。
影响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开放性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在这些因素中,婚姻匹配在近些年备受学者的关注,同时也逐渐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什么是婚姻匹配?简单来说,婚姻匹配就是谁和谁结婚的问题。谁和谁结婚的问题怎么会和社会分层联系到一起呢?下面我举一个事例说明。
我在2017年的时候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在此期间,我听过这样一件趣事。在某一年的校友返校日,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校友苏珊·帕顿(Susan Patton)在校报上发表了一封致全体女学生的公开信,这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力资源管理师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为女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提供建议,反而是苦口婆心地劝诫她们要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寻得一位如意郎君,因为离开学校后便很难找到如普林斯顿学生一般优秀的配偶了。据说,这封公开信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美国社会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短短三天之内,这封信在网络上便收到了上亿条评论,普林斯顿校报网因此瘫痪多日。帕顿一时之间成为众矢之的,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尤其是女权主义者和反精英主义者的猛烈攻击。
为什么这件事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呢?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打破了我们关于婚姻的美好想象。从帕顿的信中,我们看不到婚姻所标榜的浪漫,而是看到了功利。也看不到爱情,而是看到了精英们在结婚上对普通人的排斥。基于这种功利的目的和对其他群体的排斥,很多精英们实现了同类成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他们在收入、财富等方面的“强强联合”,这无疑会对整个社会的分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婚姻匹配又会如何影响社会分层结构的开放性呢?让我们继续讲帕顿的故事。帕顿自己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她的两个儿子也全部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而根据帕顿的想法,两个儿子还要在普林斯顿大学去找他们的配偶。后来,我看到一些新闻,帕顿确实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位普林斯顿的儿媳。这个故事如果还有后续的话,可能就是帕顿又有了一个或几个普林斯顿的孙子或孙女。虽说是可能,但是,我想对于帕顿来说,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在帕顿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婚姻匹配对社会分层结构开放性的影响。首先,婚姻匹配可以与其他社会分层机制相联合,从而增强(或削弱)分层结构的开放性。帕顿和两个儿子之间经由教育再生产机制实现了优势的代际传递,而这种传递下来的优势又经过儿子的婚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由此便会导致社会分层结构变得越来越封闭。其次,婚姻匹配本身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开放性也有直接的影响。父母都是精英大学毕业的孩子无疑比父母都是小学学历的孩子更可能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由此进一步加剧了阶层的固化。
帕顿的故事基本上就是我在本书中要讲的故事。本书主要聚焦于男女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婚姻匹配如何影响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开放性。在静态的社会分层结构上,本书主要考察了教育婚姻匹配如何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差距。在动态的社会分层结构开放性上,本书探析了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婚姻匹配如何与代际再生产机制相联合,换句话说,家庭背景如何影响个人的教育婚姻匹配;二是教育婚姻匹配本身如何直接影响夫妻在婚后的地位流动;三是夫妻的教育婚姻匹配如何影响下一代的地位获得。
本书对以上研究问题的讨论都是基于中国社会的背景。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社会的背景在本书中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容器”,或者仅仅意味着本书使用的数据是来自中国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经历了迅猛的现代化、市场转型、高等教育扩张等重大历史社会变迁,这些社会变迁使得中国社会中的教育婚姻匹配对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开放性的影响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本书几乎在对每一个研究环节的讨论中都加入了历史的维度,力图揭示中国的教育婚姻匹配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是如何随着这些宏观社会变迁的演进而变化的。此外,本书在分析某些问题时,十分注重联系中国独特文化传统,如家庭分工平等意识、社会网络关系等,以此来说明中国背景下教育婚姻匹配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