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三人再次沉默。
这法子哪是那么好想的,要是能想到,还用得着为国库亏空发愁?
大明朝早就如日中天了!
“既然你们想不到,那就让百官想吧。”
“让他们上折子,在京四品以上的都要上,内阁选择切实可行的,拿给朕看。”
朱天毫不客气的将皮球踢给文武百官。
不是他不尽责。
主要是才识浅薄,能力有限,实在想不出什么好法子。
专业的事,还是得让专业的人去做。
“是!”徐阶、高拱、张居正连忙召集文武百官,让他们通宵达旦,想法子,上折子。
皇上虽然没给期限,但肯定是越早越好,能今天做好,就不要拖到明天。
当天晚上,三人再次来到玉熙宫,递上了一份奏折。
“改稻为桑?”
“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上这道折子的是翰林院编修高翰文,两榜进士,是朕钦点的探花,朕知道这个人,才学不错,有些见识。”
朱天粗略看了一遍,眉头紧皱:“徐阶,高拱,张居正,你们认为这法子可行?”
户部尚书高拱连忙说道:“可行,绝对可行,浙江气候合适,适合栽桑养蚕,只要将浙江现有的农田拨出来一半,改为桑田,一年便可多产蚕丝一千万两以上,也就是二十万匹丝绸。”
“一匹上等的丝绸,在内地只能卖六两银子,可要是销往西洋诸国,则能卖到十两以上。”
“现在应天有一万张织机,浙江是八千张,完全可以增加织机,多产丝绸。”
朱天淡淡的道:“没按么简单吧?农田都改了桑田,浙江的老百姓吃什么?”
高拱连忙说道:“这简单,从外省调拨。以往每年都要给浙江调拨一百多万石粮食,再多调拨些便是。”
张居正也跟着帮腔:“高阁老所言甚是,每亩桑田的收成,要比农田高得多,这样浙江百姓增加收入,国库也能充盈起来,不需要再另外拨款赈灾,两难自解。”
朱天哼了一声:“说得容易!”
改稻为桑,听起来不错,实际上问题太多了。
桑树生长周期可比庄稼长多了,今年种的桑树,最早也要明年才能产桑叶,今年农民吃什么?
从外省调拨?
先不说外省的粮食未必足够,就算足够,长途运输代价高昂,卖给老百姓怎么定价?
定价低了,朝廷要贴补一大笔银子。
定价高了,老百姓买不起。
另外,江南一代土地兼并极为严重,不光严党,其他官员也在圈地,比如所谓的清流。
到时候官商勾结,改稻为桑不光推行不下去,还会激化官民矛盾,很容易引发民变。
还有,对于老百姓来说,粮食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能保证他们活下去的,桑树不是,风险太大了。
想让他们相信改稻为桑有好处,谈何容易?
这还只是他能想到的问题。
真要是实施起来,只会更多。
“皇上,改稻为桑确实很难,可要开源,要增加国库收入,哪有简单的?臣等连夜将百官献策全部看了一遍,再三斟酌,只有这条计策最可行。”
张居正沉声道:“皇上,计策是好计策,只是需要能臣干吏去执行。只要君臣上下一心,选择能臣干吏,再加以监督,徐徐图之,改稻为桑应当可行!”
高拱接着说道:“张大人说得没错,任何计策都不完美,关键是谁去执行。”
“让严党的郑泌昌、何茂才去执行,肯定会官逼民反,一塌糊涂,但要是换成清正廉洁能力强的官员去执行,就完全不一样了!”
朱天若有所思。
这二人的话,多少有些道理。
改稻为桑并不是没有成功案例,海瑞的淳安县就改的不错。
大明朝只有一个海瑞,但能臣干吏不止一个。
如果让他们身居高位,推行改稻为桑,确实有成功的可能。
实在不行,还有锦衣卫。
让锦衣卫监管浙江官场,上一层保险,成功率会大大提升。
看到朱天神色缓和,明显有些意动,徐阶这才开口:“皇上,改稻为桑可以先选几个县试点,如有成效再在整个浙江推广,如果没有成效,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朱天眼睛一亮。
他真的心动了。
几个县改稻为桑,几十万百姓而已,需要的粮食不多,朝廷贴补得起,推行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可以试试。
张居正察言观色,连忙见机提议:“皇上,臣举荐谭纶。”
谭纶是自己人,历任南京礼部主事、兵部主事、南京兵部员外郎、郎中等职,还当过台州知府,现在是浙江按察司海道副使,文武双全,办事能力极强。
让他去推行改稻为桑,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朱天道:“谭纶?是个有能力的大臣,让他去浙江当布政使吧。另外,有两个叫海瑞、王用汲的,听说还不错,让他们去淳安、建德当知县,和谭纶一起,帮胡宗宪推行改稻为桑。”
“今年在那两个县试点。”
“如果成功,明年就在杭州推广。”
“如果还能成功,后年就在整个浙江推广。”
胡宗宪是浙直总督,浙江的事都由他负责。
但他还要负责东南抗倭,分身乏术。
谭纶,海瑞,王用汲,都是能臣干吏,改稻为桑交给他们去做,要比郑泌昌、何茂才之流,好得多。
至于提出国策的高翰文?
还是老老实实在翰林院待着吧,官场的事不适合他。
张居正心中一惊,皇上居然知道海瑞和王用汲?
这两人,一个只是正八品的福建南平教谕,一个也只是正七品的昆山知县,基层官员而已,皇上高高在上,怎么会知道他们?
一定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锦衣卫!
锦衣卫就是皇上的手和眼睛。
整个大明,任何大事,文武百官的一举一动,或许都逃不出皇上的眼睛。
“告诉他们,改稻为桑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急着一年办成,要稳妥,三年五年都行。”
“还有,改稻为桑要自愿,不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如果激起民变,朕拿你们是问。”
“行了,你们去办吧。”
打发了司礼监和清流,朱天看向朱七:“老七,让你办的事,办的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