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大汉重器

马玄以指尖抚纸,触感柔腻若鲛绡,倏然色变道:“此非麻纸也!麻纸粗糙,色呈灰黄,然此纸......”

言讫抬首,眼中满是惊疑、惶惑,神魂飞跃。

刘琦唇角噙笑,拈纸映残阳,徐徐解释道:“此乃竹纸,岭南之竹,密若芦荻,取之不竭。麻料贵重,素为纺织所用,制纸则价昂。竹材虽贱,经妙手点化,亦可化腐朽为神奇。”

马玄倒抽一口凉气,大口大口地喘息,手指却轻柔无比地抚过纸面纹理,喃喃道:“竹材竟可成纸,鬼斧神工,当真是匪夷所思!”

刘琦负手傲立,目若朗星,沉声道:“今作坊可日制竹纸数千张,待工艺完备,产量可至数万。届时,竹纸之供,无虑匮乏矣。伯常,你尽管取用。”

马玄袍袂轻抖,声颤如弦道:“纸帛管够?公子此言,可作实否?”

黄忠抚掌大笑,重重拍其肩道:“伯常何须疑虑!某随公子左右,目睹造纸全程。但用无妨,几千张纸,不过九牛一毛!”

马玄神色骤变,须臾抚掌拊膺,纵声长笑;转瞬双目泛红,泪盈眶睫,情难自抑。

黄忠浑身皱巴,挠首惑然道:“伯常,不过区区纸页,缘何这般失态?”

马玄抓起一张纸展示,声扬而色奋:

“汉升久历戎行,未谙文牍之艰!竹简有误,须以刀剟削,甚者尽毁重缮;竹纸但有笔误,径直涂改,省却繁劳诸多!”

他抽一卷重简,摊开解释,“文吏校勘案牍,竹简展卷收束,既拙且滞。你且看纸……”

马玄将纸张快速翻动,“数十页文书顷刻阅完,竹简如何能比?”

黄忠凑近细看,咂舌道:“当真方便!”

马玄掀几上典册,指朱墨标识处,慨然道:

“郡衙理牍,用简者,旬日方竟;易之以纸,数日可毕!他日政令驰传,户籍造籍,钱粮勾稽诸事,皆可收倍功之效!”

黄忠望着案头堆叠的竹纸,仍是满脸疑惑,开口问道:“不过都是书写记录,纸张与竹简,当真有这般大的差距?”

马玄取出一卷厚重的竹简,竹简展开时发出“簌簌”声响,他指着密密麻麻的修改刻痕,神色凝重:

“汉升,你且看。竹简每简字数有限,誊抄繁琐,若要复制文书,必靡费众力。而纸张轻薄易携,便于誊抄,一份重要文书,只需数名抄手,便能快速复制多份,分发至各郡县。”

“自武帝太初三年至如今建安,朝廷、地方公文数量激增三倍有余,朝廷措置裕如,正是得益于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问世后,户籍、税收等数据方能记录得如此详尽!”

黄忠凑近细看,粗糙的竹简表面,刻痕深浅不一,有些字迹已被反复刮削修改得模糊不清。他不禁皱眉:“原来如此!难怪平日里见你整理文书,总要熬到深夜。”

马玄掷简于案,复执竹纸轻抖,正色道:“昔建武时,朝廷籍简牍核天下户籍,州郡吏员捆载转运竹简,劳师糜日。逮至永和五年,再理版籍,时耗竟减什之五六!”

“莫非是用了纸?”黄忠瞪大眼睛,满脸震惊。

马玄颔首,目绽精光,朗声道:

“然也!彼时朝廷不惜重资,于诸州县试行纸牍。纸牍便书易藏,政务之效倍增。初时纸价虽昂,然统核书写、转运、库藏之费,仅及竹简二成!州郡奏牍入京,耗时亦减其半!自此,纸虽未尽替简策,然已为大汉重器!”

黄忠抚髯凝思,俄而目露奇光:“如此说来,公子钻研竹纸,岂不是比蔡伦更胜一筹?蔡伦以麻头、破布造纸,公子却能用随处可见的竹子,造出大量平价好纸!”

马玄展颜轻笑,目中尽是钦服之色,道:“公子识见,非凡夫俗子可及。欲使政令畅行,德化黎元,必当先解案牍之困。”

黄忠豁然顿悟,抚掌而言:“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子深扎造纸工坊,夙夜匪懈,潜心精研,为的正是从根本上改变政务格局。”

刘琦将一摞崭新的竹纸推至马玄面前,晏然自若道:“伯常,如今有了竹纸相助,可有信心在一月之内,将荔浦政务梳理清楚?”

马玄抚过平滑的纸面,忆及往昔于简牍丛中日夜劳形之苦,豪情顿生。他遽然起身,抱拳一揖,铿然道:“纵需不眠不辍,某亦践行此诺!”

刘琦沉静的眸子里浮起满意之色,点头道:“善!荔浦之地,百废待举,梳理政务实乃燃眉之急。今得竹纸之助,望你事半功倍。”

次日破晓,马玄便带着几名吏员,手持竹纸簿册,踏上了核查户籍、田亩的路途。晨光中,竹纸泛着柔和的光泽,他将轻便的簿册系在腰间,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往日里,吏员们抱着沉重的竹简上门,百姓们见了都皱起眉头——光是搬运、展开竹简就大费周章,更别提反复修改登记内容。

今日,马玄取出竹纸,笔尖在纸面流畅游走,不过片刻,一家老小的姓名、年龄、田亩数量便登记完毕。若有差错,随手涂改即可,全然不见往日刮削竹简的狼狈。

里正瞠目结舌,趋前细视,惊叹道:“纸牍果然便捷非常!往昔登籍若有误名,费时耗力,折腾许久;今日不过一盏茶时,便已毕事!”

马玄展颜颔首,笑道:“日后文书往还,尽用此纸,可省却诸多时力。”

随着核查工作的推进,竹纸的优势愈发凸显。在统计田亩时,吏员们只需将地图与田亩数据记录在同一张纸上,山川河流、阡陌田垄一目了然;遇上纠纷,多方证词也能迅速誊写比对。往日需要数人搬运的竹简卷宗,驾车出行,如今薄薄一沓竹纸便能囊括。

马玄率吏员们晓行夜宿,白日踏遍阡陌,访察乡间诸事;入夜后挑灯伏案,将户籍人丁、田亩簿册、赋税账目逐一审校。笔下字迹工整如刻,数据核对锱铢必较,务求分毫不差,每一页文书皆详实可鉴,尽显严谨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