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连科折桂展宏图,三载凌云至三品

贾璘中童子科解元的捷报余韵未散,贾府上下便沉浸在新一轮的备考热潮中。贾政特意将府中最有学问的清客们召集起来,为贾璘单独设立学馆。雕花木窗透进细碎日光,案头堆叠着《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典籍,贾璘每日鸡鸣而起,研读经史直至深夜。他深知,童子科不过是小试牛刀,真正决定仕途的,是后续的乡试、会试与殿试。

雍正八年秋闱,十七岁的贾璘踏入顺天府贡院。这场决定举子命运的乡试,考场内寂静得只闻笔尖摩挲宣纸之声。贾璘面对“治国以礼义为本”的策论题,提笔便以《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破题,洋洋洒洒数千言,将儒家仁政思想与现实吏治结合,提出革新漕运、整顿盐政的具体方略。放榜之日,他毫无悬念地摘得乡试解元,成为京城百姓口中“连中两元”的传奇人物。

消息传回贾府,贾母特意命人在大观园摆下家宴。酒过三巡,贾赦拍着贾璘肩膀笑道:“我这侄儿将来必是宰相之才!”贾政虽板着脸,却难掩眼中骄傲,叮嘱道:“不可因小胜而骄,明年春闱才是关键。”贾璘恭敬称是,心中却已在盘算:若想真正改变贾府命运,必须在朝堂站稳脚跟。

雍正九年春,贾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齐聚京城。会试考场戒备森严,主考官乃是文华殿大学士张廷玉。此次考题刁钻,既有“河患治理”的实务题,又有“历代经史异同”的学术题。贾璘凭借扎实功底,将前世所学水利知识与《水经注》相结合,提出“束水攻沙,分段治理”的治河方案;在经史论述中,更是旁征博引,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学术见解。

发榜时,贾璘以会元之姿名震天下。消息传来,雍正皇帝亲自召见,在乾清宫内,贾璘从容应对帝王诘问,对答如流。雍正见他年纪轻轻却见识不凡,赞道:“朕观汝才学,可堪大用!”

殿试前夕,贾府上下皆屏息以待。贾璘深知,这场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不仅考学问,更考应变与气度。他换上簇新的朝服,在殿试策问中,针对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提出“恤民力、防贪腐”的补充建议,并以《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为引,阐述治国之道。雍正览毕,龙颜大悦,钦点其为一甲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此后三年,贾璘凭借过人的才学与勤勉,在翰林院屡立功劳。他参与编纂《大清会典》,修订《古今图书集成》,提出的许多建议被朝廷采纳。恰逢西北战事吃紧,贾璘上书提出“屯田实边,以战养战”的方略,受到雍正赏识,破格提拔为内阁学士,官居从三品。

消息传回贾府,阖府欢庆。贾政特意命人重新修缮祠堂,将贾璘的功名匾额高悬正中。此时的贾府,因贾璘的迅速崛起,在京城的地位愈发稳固。王公贵族争相结交,连北静王都亲自设宴,邀贾璘赴席。

然而,贾璘并未被这些荣耀冲昏头脑。夜深人静时,他常独自在书房研读奏折,思考如何进一步改革弊政。他深知,自己虽已身居高位,但贾府内部奢靡之风未改,外部政敌环伺,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这一日,贾璘收到来自江南甄家的书信,信中隐晦提及朝廷有人弹劾贾府铺张浪费。他眉头紧锁,意识到危机已悄然逼近。在这波谲云诡的官场中,他必须加快步伐,为贾府谋划一条长远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