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警惕你身边的煤气灯操控者
如今,我们似乎每隔一两天就会听到“煤气灯操控者”这个词。手指轻轻一点,就能迅速在网上翻出一大堆相关文章。比如“与煤气灯操控者交往的八个迹象”“煤气灯操控者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吗?”“煤气灯操控:每个人都该了解的心理游戏”等。美国城市词典中收录了“煤气灯操控者”的定义。
然而,10年前我在写《煤气灯效应》这本书的时候,这个词几乎还没人知道,尽管这种现象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我在书里写道:煤气灯操控是一种情感控制,操控者试图让你相信你记错、误会或曲解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以此在你的意识里播下怀疑的种子,让你变得脆弱不堪、迷茫困惑。煤气灯操控者可以是男性或女性、伴侣或恋人、老板或同事、父母或兄弟姐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能让你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煤气灯操控一定是两个人共同的“杰作”—其中,煤气灯操控者负责播种困惑和疑虑,而被操控者为了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不惜怀疑自己的认知。
在我看来,煤气灯操控的本质恰恰就是这种双方共有责任。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情感虐待,而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我称之为“煤气灯探戈”,因为它离不开两个人的积极参与。没错,煤气灯操控者促使被操控者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与此同时,被操控者也渴望得到操控者的认可,希望对方能认同自己眼中的自我形象。
“你可太粗心了。”煤气灯操控者可能会这么说。而被操控者并不会随意一笑,轻松回应一句“我想那是你的看法”,她一定会执意强调:“我没有!”因为她太在乎操控者对自己的看法了,在说服对方相信自己并不粗心之前,她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我不明白你花钱怎么能这么大手大脚。”煤气灯操控者可能会这么说。没被煤气灯操控的人也许会随口说一句:“这有什么,人跟人不一样,钱是我的,我做主。”然后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但是被操控者可能会花上好几个小时进行痛苦的自我反思,迫切地想知道对方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我在本书的第1章写道:
煤气灯效应一定发生在一段双人互动关系中:一方是煤气灯操控者,需要确保自己凡事都正确,以此维护自我认知和在世界中的权力控制;另一方是被操控者,她默许煤气灯操控者来定义她的现实世界,把对方过度理想化,总是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
……哪怕你的内心有一丝一毫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需要得到操控者的爱或认可才完整,你就很容易受到煤气灯效应的影响。煤气灯操控者会利用这种弱点,让你一次又一次地怀疑自己。
有时被操控者面临的“惩罚”不只是简单地被否定。也许她和煤气灯操控者共同抚养孩子,她却认为自己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情感上都没有能力做好单亲妈妈。又或者煤气灯操控者是一位老板,被操控者害怕一旦质疑老板或申请离职,就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不良影响。再或者煤气灯操控者是被操控者的亲戚或多年好友,被操控者害怕在家庭或社交圈里遇到麻烦。煤气灯操控者甚至会用一连串的侮辱、自杀、争吵等方式——我称之为“情感末日”,来威胁被操控者,让被操控者惶恐不安,以至于几乎愿意牺牲一切去避免经历“末日”。
无论惩罚形式怎样,煤气灯操控都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参与。煤气灯操控者要对他的行为负责,而被操控者也脱不开干系,其弱点在于将对方理想化,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为了维持这段关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1]。
双方共同参与其实是好消息,因为它意味着被操控者亲手握着禁锢自我的钥匙。一旦弄清楚状况,她完全可以勇敢、果断地拒绝煤气灯操控者对现实的疯狂扭曲,坚守自我认知。当她相信自己的看法时,就不再需要赢得任何人包括操控者的认可。
当我们从恋爱、友谊、工作和家庭等不同层面来审视煤气灯操控的时候,我仍然确认这种关系的组成方式基本是固定的。煤气灯操控的本质是“煤气灯探戈”,这支舞要想跳起来,离不开两个人的参与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