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第三次推开“静安堂“的木门时,门口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
“提前了二十分钟。“宁雅头也不抬地说,手中的毛笔在医案上流畅地书写着,“坐那儿等会儿。“
程浩没吱声,默默坐在候诊的长凳上。诊所里弥漫着草药香,混合着木质家具被阳光晒过的味道。上次复诊后,他的胃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今天他特意带了另一套说辞。
“最近睡眠不太好。“当宁雅终于抬头看他时,程浩抢先开口。
宁雅的眼睛在阳光下呈现出琥珀色,微微眯起:“我上次开的药方里本来就有安神成分。“她示意程浩伸手把脉,“你熬夜了?“
程浩的指尖触到她的手腕内侧,那里的皮肤比手指更凉一些。宁雅的睫毛垂下,在眼睑投下细小的阴影。三秒钟后,她突然抬眼:“你根本没喝药。“
程浩缩回手,像被抓住作弊的学生:“你怎么——“
“脉象和上周一模一样。“宁雅收回手,“如果喝了药,至少肝经会有些变化。“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辩驳的笃定。
程浩没想到中医诊脉能精确到这种程度。他确实把那包药塞在抽屉里——创业失败后,他对所有长期投入却见效缓慢的事情都失去了耐心。
“我...忘了。“他拙劣地撒谎。
宁雅没拆穿他,只是打开针包:“躺下吧,给你扎几针安神的穴位。“
这是程浩第三次接受针灸治疗。第一次他紧张得肌肉僵硬,现在他已经能放松地躺在诊床上了。宁雅的手指轻按他的太阳穴寻找穴位,呼吸拂过他耳际,带着淡淡的菊花香。
“你对中医很感兴趣?“宁雅突然问。
程浩一怔。前两次复诊,他确实问了不少问题——关于经络理论、草药配伍、针灸手法。但那只是他习惯性的信息收集,创业养成的本能。
“挺神奇的。“他含糊地回答,“不用仪器就能诊断,几根针就能止痛。“
银针准确地刺入头皮,几乎没有痛感。宁雅的手法娴熟得像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老中医,可她看上去那么年轻。
“《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最好的医生在疾病形成前就干预。“宁雅一边行针一边说,“你们现代人总是等到病入膏肓才着急。“
程浩听出她话里的批评,却不觉得刺耳。在宁雅面前,他这个曾经的科技新贵像个无知的学生。
“你从小学医?“
“家学。“宁雅简短地回答,转身去药柜抓药,“我父亲是中医。“
程浩想追问下去,但宁雅的表情让他咽回了问题。她提到父亲时,眼神瞬间变得遥远。
治疗结束后,程浩付钱时注意到柜台下压着一张通知单。他眼尖地瞥见“租金调整“和“上涨40%“几个字。
“生意还好吗?“他脱口而出。
宁雅的动作顿了一下:“足够维持。“
程浩环顾诊所。上午十点,本该是就诊高峰,却只有他一个病人。墙角的老式空调发出沉闷的运转声,窗户上贴着的手写宣传单已经褪色。
“对面街上新开了家西医诊所。“程浩说,“广告打得很凶。“
“我知道。“宁雅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你的安神茶,睡前喝。“
程浩接过纸包,这次他决定真的试一试。走到门口时,他突然转身:“周六你们营业吗?“
“上午半天。“宁雅正在整理针具,“为什么问?“
“没什么,就问问。“程浩推门而出,风铃在他身后叮当作响。
周六早晨,程浩站在距离“静安堂“两个路口的小公园里。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洒下来,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光影。他手里拿着杯咖啡,假装漫无目的地闲逛,眼睛却不断瞟向诊所方向。
他告诉自己只是来确认宁雅是否真的在义诊——周三他偷听到她和药商的通话,提到周末的社区免费诊疗。这不符合他对现代医者的认知,在资本圈摸爬滚打多年,他早已不相信纯粹的利他主义。
九点整,宁雅出现在公园凉亭。她没穿白大褂,而是一件简单的藏青色连衣裙,头发扎成马尾。几个老人已经等在那里,见到她热情地打招呼。
程浩躲在一棵树后观察。宁雅的动作比在诊所更放松,笑容也更多。她为一位驼背老人把脉,轻声询问着什么,然后从随身带的药箱里取出几包药递过去。老人推辞着要付钱,宁雅摇头,帮老人把药装进布兜。
一上午,程浩数了数,宁雅接诊了十二位老人,大多是慢性病和关节疼痛。她耐心地听每个人絮叨家长里短,时不时给出饮食建议。没有收款码,没有价目表,甚至没有记录。
最后一个老奶奶离开后,宁雅开始收拾东西。程浩决定现身。
“义诊不赚钱啊。“他走到凉亭边,假装刚到的样子。
宁雅抬头,惊讶一闪而过:“你跟踪我?“
“偶然路过。“程浩在她对面坐下,“坚持多久了?“
“三年多。“宁雅合上药箱,“社区里很多老人慢性病需要长期调理,但他们要么舍不得花钱,要么被儿女带去大医院开一堆药。“
“所以你免费看诊?“程浩摇头,“难怪诊所经营困难。“
宁雅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医疗不是生意。“
“但诊所是。“程浩不假思索地反驳,“租金、药材、设备,哪样不需要钱?你这样做,对面西医诊所怕是笑死了。“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宁雅抿紧嘴唇,药箱“咔嗒“一声上了锁。
“程先生,“她站起身,声音冷得像冰,“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用投资回报率来衡量。“
程浩想解释自己不是那个意思,但宁雅已经转身离开。他看着她挺直的背影,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冒犯——在他这个破产的创业者眼里,一切确实都被简化为数字和策略。但宁雅显然不是。
他追上去:“对不起,我不是——“
“程浩?“一个男声打断了他。
程浩转头,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矮胖男子从奔驰车上下来,脸上挂着夸张的笑容:“真是你啊!我还以为认错人了。“
刘强。程浩的前合伙人,现在应该是浩天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公司破产重组后,只有刘强全身而退。
“刘总。“程浩勉强点头。
刘强上下打量他,目光在宁雅身上停留了几秒:“听说你最近...不太好?“他故作关切,“需要帮忙的话尽管开口。“
“我很好。“程浩咬牙道。
刘强凑近,压低声音:“股东们都很失望啊,老兄。不过...“他瞥了眼宁雅,“没想到你转行做中医了?还是...“意味深长的停顿,“泡上了中医妹子?“
程浩拳头攥紧,宁雅却突然开口:“先生,你肝火旺盛,建议少饮酒少熬夜,否则再过半年脂肪肝就会恶化。“
刘强一愣,随即大笑:“有意思!程浩,你现在好这口了?装神弄鬼的...“
“我们走。“程浩拉住宁雅的手腕,快步离开。他能感觉到血液冲上脸颊,一半因为愤怒,一半因为羞愧。
转过街角,宁雅抽回手:“那是你朋友?“
“前合伙人。“程浩苦笑,“现在是我的债主之一。“
宁雅没多问,只是静静地看着他。阳光下,程浩注意到她眼角有一颗很淡的泪痣,为她清冷的面容添了一丝柔和。
“谢谢。“他突然说。
“为什么?“
“为了...刚才。“程浩不知如何解释那种被维护的感觉,“还有,之前的事我道歉。义诊是好事。“
宁雅的表情松动了一些:“下午我要去拜访我的老师,顺路的话可以一起走一段。“
他们并肩走在梧桐树下,落叶在脚下发出脆响。程浩得知宁雅毕业于省中医药大学,父亲生前是知名中医教授,五年前去世后她接手了这家诊所。
“所以你父亲...?“
“车祸。“宁雅简短地说,“去山区义诊回来的路上。“
程浩想起自己父亲——那个为房贷操劳一生的银行职员,三年前心梗发作去世时,手里还攥着没批完的贷款文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却同样被死亡突兀地打断。
“到了。“宁雅在一栋老式居民楼前停下,“我老师住这儿。“
程浩正想道别,单元门突然打开,一位银发老者走出来,看到宁雅时眼睛一亮:“小雅,正好!我刚想给你打电话。“
“张教授。“宁雅微微鞠躬,“我带了些新配的药茶给您。“
张教授目光锐利地转向程浩:“这位是?“
“患者。“宁雅说,“程浩,这是中医药大学的张维林教授,我的导师。“
程浩伸手,老人却只是点点头,继续对宁雅说:“省厅那个项目批下来了,但李主任点名要你参加。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宁雅的表情变得复杂:“我不会去。“
“固执!“张教授摇头,“你父亲的事已经过去五年了,难道你要一辈子窝在那间小诊所?他的研究需要有人继续!“
“我有自己的方式。“宁雅声音很轻但坚决,“教授,药茶在包里,记得每天...“
“又是义诊?“张教授打断她,突然看向程浩,“年轻人,你觉得中医的未来在哪里?“
程浩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住了:“我...不太懂...“
“他当然不懂!“张教授冷笑,“现在年轻人只信西医,吃个感冒药都要进口的。小雅,你父亲的心血不能就这样...“
“教授!“宁雅罕见地提高了声音,“我们改天再谈这个。“她转向程浩,“你先回去吧,记得按时喝药。“
程浩识趣地告辞。走出几步,他回头看了一眼。张教授正拉着宁雅的手说什么,老人脸上是掩不住的担忧。宁雅低着头,背影显得异常孤独。
那句“你父亲的事“悬在程浩心头。他想起宁雅提到父亲时瞬间黯淡的眼神,和诊所里那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子站在“静安堂“匾额下,面容肃穆。
程浩突然很想了解宁雅的故事,不仅是作为医者的她,还有那个藏在白大褂下的、有血有肉的宁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