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薛国观
- 梦游现代后回去的崇祯爆发了
- 叫天
- 2024字
- 2025-05-17 00:02:15
崇祯皇帝这边,一如往日,每日都是天刚蒙蒙亮时,他就已经在上早朝了。
文华殿内,兵科给事中张缙彦正向崇祯皇帝上奏道:“陛下,如今京师到处都在传闻,说罪人史翲带入京师的赃银六万两,全被首辅据为己有,此事影响甚大,朝廷理当给首辅一个清白,彻查此事公之于众。”
史翲巡按淮、扬时贪赃枉法,虽然他辩称是诬告,却有六万两银子解释不清,因此在之前已被皇帝下狱。
而他来京自辩之时,就是住在薛国观府里的。
此时,薛国观一听张缙彦的奏事,又岂会不知张缙彦表面是为他好,实际上就是在弹劾他。
于是,薛国观连忙出列,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此乃污蔑也,微臣从未见过六万两银子,何谈据为己有!”
说完之后,他想了下,又连忙补充说道:“如若风闻便要查实,那微臣听说张给事中家中也藏有赃银,朝廷也要给他一个清白,彻查此事好了。”
说真的,堂堂首辅说这样的话,其实是有点掉价的。
一般来说,这种事情,首辅本人根本不用出面,自有手下人出面去怼便是。最好是御史,因为御史本身就有风闻奏事之权。
然而,此时的薛国观,因为之前提出,让皇帝向皇亲勋贵募捐,而他负责向文武百官募捐,这个事情得罪了包括皇亲勋贵在内的满朝文武。
接着九莲菩萨传言一出,皇子送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薛国观要倒霉了。
因此,如今的薛国观,几乎成了真正的孤党,压根没人为他冲锋陷阵了。
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自己站出来给自己辩解了。
崇祯皇帝听了之后,眉头一皱,立刻想起了梦中有关薛国观财物的记忆:在崇祯十四年赐死薛国观之后,只抄出了银子九千两,没收田地六百亩以及一处宅子。
这个数字,不知道是不是查抄的人隐藏了一些,但是,由此也可以知道,薛国观的财物,相对其他臣子来说,绝对不会很多。
要是换了昨天之前,崇祯皇帝可能为了不惊动幕后凶手,会对薛国观加以训斥,甚至有必要的时候,也会下令彻查此事。
但是,昨日曹化淳已到,重新担任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又调了可靠的禁卫护卫他周边,此时,他的胆子已经大了不少。
另外,崇祯皇帝还记得这个张缙彦,后来投降了建虏的,不是一个好货。
因此,面对薛国观和张缙彦的争执,他只是阴沉着脸说道:“街头巷尾议论两句,就要彻查首辅,朝廷脸面何在?”
张缙彦听到这话,有些无奈,皇帝的回答,也很正常。就算他再不喜欢薛国观,毕竟是当朝首辅,轻易就下旨调查,那才是怪事。
于是,他退回队列的时候,眼睛便往对面太监队列那看了一眼,和某人对视了下。
薛国观这边,刚松了口气,就听到又有人咳嗽一声出列,向崇祯皇帝奏道:“皇爷,东厂查得,丁忧侍郎蔡奕琛行贿当朝首辅,此乃东厂查到的证据。”
薛国观听到这话,立刻转头看去,发现是东厂掌印太监王德化,已经拿着一本奏章,上前呈送御前了。
他脸色一白,顿时忐忑了起来,不等崇祯皇帝看那本奏章,就急忙又出列奏道:“陛下,微臣和他私交甚好,只是礼尚往来罢了。”
崇祯皇帝听了,不置可否,脑海中想起,如果是在原本历史上,蔡奕琛是被打成薛国观同党,然后发配戍边的。
此时,他拿起奏章,扫视了一下,心中又恼怒了起来。
东厂的这份奏章,确实非常详细,包括蔡奕琛和薛国观如何见面,怎么给钱,多少银锭等等,皆是清清楚楚。
但是,他却非常清楚,这是礼部主事吴昌时和东厂理刑吴道正商量之后,要报复薛国观而采取的一项针对性的行为而已。
东厂确实是有侦缉能耐,但是,东厂这个侦缉能耐,被公器私用,没用在正事上,而是用在了个人利益上,用在了党争上。
这便是崇祯皇帝恼火的真正原因!
此时,薛国观看到皇帝阴沉着脸不说话,就急了,连忙又奏道:“陛下,礼尚往来之事,在臣等之间,乃是司空见惯。陛下要是不信,可问在场每个人,人皆有之!”
他说得是实情,但是,他这么当面说出来,却让其他人的脸色都是一沉。
崇祯皇帝听了,扫视了下面的每个人,然后看向薛国观,心中想着:薛卿果然不招人待见,这等话也说得出来!
不过回过头想想,好像薛国观就是这样的人!
比如以前的时候,自己问薛国观,怎么样才能让官吏清廉?当时薛国观就当着东厂提督王德化的面说道:“假使厂、卫得到合适人选,谁敢贪婪。”
言外之意,就是王德化不称职了。
还有,建议向皇亲勋贵募捐的事情,其他人敢提这个建议么?
想到这,崇祯皇帝反而更有点喜欢薛国观了,因此,他把东厂奏章丢一边,表面上还是冷声说道:“此事回头再议,还有何事奏来?”
这个举动,似乎是照顾了当朝首辅的面子,没有发作。
王德化也知道,这个金额不高,因此皇帝不一定会处置当朝首辅。但是,他这么做,却是上眼药而已。这接二连三地奏章,都说薛国观有钱财方面的问题,薛国观在皇帝的印象中还能好了?
估计就差一个引子,就能把皇帝对首辅积蓄起来的不满都爆发出来,那就是薛国观倒霉之时!
因此,王德化也不意外,当即退回了自己的队列。不过他回去的时候,看到曹化淳的目光时,顿时心中一咯噔,感觉自己好像有点孟浪了。
如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已经换回干爹了,不是王之心,自己没经过他同意就上奏,怕是回头要解释一番了。
文华殿内,继续议事。
没过多久,忽然殿外传来动静,却是王承恩领着几个人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