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面试

92、95这两年有两波下岗潮,同时这几年物价上升极快。

工作没了,钱又毛了,普通人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可以预见,当“元动力”这份招聘广告见诸报端,在九衢市激起了何等剧烈的震荡!

接下来的两天,林薇的办公桌堆满了简历。

面对如此多的简历,她不得不设置了几条硬性“过滤器”,快速筛掉明显不符者,比如年龄……

最终,从一千多份简历中,林薇艰难地挑出80位候选人,参加周五的统一面试。

6月23日,周五。

陆言一身浅蓝色挺括衬衫、笔挺的黑色西裤,脚蹬擦得锃亮的圆头黑皮鞋,神采奕奕地踏入长青大厦。

走进公司,公共办公区已坐了十几位早到的应聘者。

陆言抬手瞥了一眼腕上父亲的老手表,刚过八点。他神色沉稳地向众人微微颔首致意,步履从容地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

办公室门关上的瞬间,大厅里压抑的讨论声才如涟漪般轻轻漾开:

“那就是老板?看着好年轻!”

“气质倒是很沉稳……”

“你们……不觉得老板有点像那个演电影的谁吗?”一位女应聘者小声嘀咕着。

“……”

林薇见陆言进来,立刻抱起一摞整理好的资料跟了进去。

“陆总,外面已经到了18位,都按您的要求排好了编号,顺序和资料一致。”她将应聘表和对应的简历递给陆言。

陆言快速翻阅了一遍,心中大致有谱。

他再次抬腕看表:“林助理,通知大家,八点二十面试准时开始。每人严格限时八分钟。”

说完,他抱起资料走向会议室。林薇紧随其后,瞬间吸引了所有等待者探究的目光。

会议室陈设简单,陆言在里侧主位坐下。他注意到林薇并未跟进来,而是在外面忙碌地接待着陆续抵达的新应聘者,分发编号。

陆言略一思索,起身走到会议室门口:“林助理……”

林薇闻声快步走近:“陆总,要开始了吗?”

“这样,”陆言指向门口区域,“让他们搬张桌子放这儿。准备一份签到表,规则写清楚:先到者签到,并由签到者给下一位抵达者发放编号。

这样形成链条,你只需统筹协调,不必一个个亲自招呼。等签到人数超过五个,你就按编号整理好他们的资料,统一拿进会议室给我。”他简明扼要地传授着高效管理的窍门。

很快,签到处布置妥当,规则也清晰告知。陆言返回会议室,正襟危坐。

时针指向八点二十分,“元动力”公司的首次公开招聘面试,正式开始。

“林助理,请通知第一位面试者进来。”陆言沉稳地吩咐。

凭借前世的创业历练,陆言早已积累了丰富的面试经验和独到的识人眼光。

他知道,选拔顶尖人才往往需要设计刁钻的问题,考验临场反应和知识储备。

比如“如何将一根旧绳子卖出100元?”

“遭遇客户强硬拒绝如何破局?”

“如何向只认低价的客户成功推销高端产品?”

……

但今天这轮初试,陆言并未设置过高门槛,真正的大考还在后面。

他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基础素质:执行力、吃苦精神、决断魄力。当然家庭背景(收入),也是考察点之一,但非核心筛选标准。

第一位面试者走进会议室,略显拘谨地在陆言和林薇对面坐下。

林薇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

“你好,”陆言目光平和地直视对方,“请用三分钟时间,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重点说明你的优势以及为何适合你应聘的岗位。”

“大家好,我叫……”面试者开始陈述。

在对方回答时,陆言始终专注地看着对方的眼睛,捕捉着细微的眼神变化和情绪波动,检测其隐藏的情绪。

随后,几个关键问题接连抛出:

“请描述一个你主动发现问题、推动解决并带来积极结果的实例?”

“如果公司有紧急任务,需要你在周六、周日加班处理,你会如何考虑和安排?”

“你是否敢于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决策?你如何为决策的最终结果负责?”

“方便谈谈你父母从事什么工作吗?他们的收入水平大概如何?这些对你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当第一位面试者回答完毕,陆言并未立刻宣布结果,而是诚恳地提供了反馈:

“虽然我们未来的合作机会尚不确定,但如果你不介意,我想就刚才的面试过程,给你几点具体的观察和建议。”

他语速平缓,带着建设性的态度:

“自我介绍时略显紧张,眼神不够稳定,这会影响交流的信任感。”

“讲述主动解决问题的案例时,描述有些模糊,缺乏具体细节(比如时间、数据、你的具体行动)。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关于信息不足时的决策,你没有说明关键缺失信息是什么,以及你评估风险/收益的具体方法。记住,‘魄力’基于判断,‘鲁莽’源于冲动,两者需要区分。”

“希望这些反馈对你今后的面试有所帮助。”

第一位面试者脸上并未流露太多尴尬,反而是一副虚心受教的模样,临走时还郑重地鞠了一躬。

林薇在一旁看着,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钦佩。

陆言的每个问题都暗藏玄机:

自我介绍是基础印象。

“主动解决问题”直指执行力内核。

“周末加班”考验吃苦意愿和灵活性。

“信息不足决策”评估胆识与担当。

“家庭背景”则验证是否在家庭背景上说谎。

当然,考察点并非僵化不变。

比如“执行力”也可以用“当你接到一个复杂、多步骤的任务时,通常会如何分解和执行?”来切入。

陆言储备了多种提问角度。

高效透明是陆言的风格。每位面试者谈完,他都会当场明确告知结果:是直接淘汰,还是进入下一轮。

对于晋级者,他会清晰地通知:“恭喜你通过初试。请于本周日上午八点,准时到长青大厦集合,参加最后一轮筛选。”

经过一整天的密集面试,陆言从80人中筛选出了38人进入下一轮。

只要没有明显说谎或硬伤,他会在基础素质达标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其他条件。对于表现特别亮眼的几位,他则做了重点标记。

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贯穿始终:每位面试者进入会议室时,都手持着自己的编号牌。

陆言会极其自然地根据对方持牌的手来伸出对应的手与之握手,若对方左手持牌,他便伸出右手;若对方右手持牌,他便伸出左手。

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实则是陆言设计的一个微妙的心理素质与临场反应测试,简单有效,不着痕迹。

整个面试过程中,陆言始终语气沉稳,观察入微,对每一场对话都展现出强大的掌控力与清晰的思路。

这种远超时代标准的专业素养,给所有应聘者留下了极其深刻且正面的印象。

在1995年,绝大多数人仍习惯于“包分配”的就业模式,对所谓“面试”既陌生又忐忑。

陆言这套流程规范、提问犀利、反馈精准的选拔方式,无异于一股清流,深深折服了在场的每一位求职者。

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能进入这样一家管理现代、重视能力的公司工作,将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不得不提一句:

在1995年5月1日,国内正式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此时还没有996007这些概念,大家普遍对“加班”抱有抵触情绪。

正因如此,那些通过初试、获得下一轮面试资格的38人,其反应才格外耐人寻味:

没有一人因被占用宝贵的周末时间而面露不快。

相反,他们个个神色振奋,跃跃欲试,眼中闪烁着被认可的喜悦。

此刻,他们心中只剩下一个炽热的共同期待——周日的最终考验,以及加入“元动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