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农历八月三日,郑东城虽已颇具规模,拥有木材6000担,铁矿2700担,石料6500担,军队扩充至800余人,城池占地也达五百亩。然而,看似欣欣向荣的背后,一场危机正悄然降临……
随着城中人口不断增多,粮食短缺的问题愈发严重。尽管之前有所储备,但在接连数月的消耗下,粮食已所剩不多。这天,不知从何处传出粮食即将断绝的消息,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起初,只是一些百姓在街头巷尾低声议论,担忧未来的生计。但很快,这股不安的情绪便如星火燎原般蔓延开来。
午后,一群情绪激动的百姓手持棍棒农具,聚集在城主府前,要求官府给出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人群中不断有人高呼:“我们要吃饭!”“不能让我们饿死!”场面逐渐失控,一些激进的民众开始冲击甚至破坏城主府的大门,局势变得万分危急。
正在府中商议事务的你和刘志听闻骚乱,立刻赶到府前。看着眼前群情激愤的百姓,你心中明白,此时任何强硬的手段都只会让矛盾更加激化。你示意刘志稳住军队,不要轻举妄动,随后大步走上前,站在一处高台之上,大声说道:“乡亲们,大家先冷静一下!我知道大家为粮食的事着急,我比大家更急!郑东城是我们共同的家,我怎么会眼睁睁看着大家挨饿!”
百姓们见你出面,情绪稍有缓和,但仍有人喊道:“说得好听,现在粮食没了,你拿什么给我们吃?”你深吸一口气,大声回应:“大家放心,我们已经有了应对之策。这些日子,我们辛苦积攒的物资,除了粮食,其他都较为充足。我们可以用木材、铁矿和石料与周边郡县换取粮食。而且,咱们城中这么多青壮年,大家齐心协力,开垦更多的荒地,种植粮食,只要大家相信我,郑东城一定能度过难关!”
为了让百姓彻底安心,你紧接着宣布了一系列安抚政策。首先,重新规划粮食分配制度,按照人口数量和劳动贡献,公平合理地分配现有粮食,确保每家每户都能有基本的口粮。同时,鼓励百姓开展副业,利用城中现有的资源,如编织木材制品、打造简单铁具等,拿到周边集市上去售卖,以增加收入购买粮食。
见百姓还一头雾水,你就立刻吩咐刘志领军到各边集市郡城商议交换粮食,谈判持续到月上中天。群内群众蜷缩在廊柱下打盹,恍惚间听见算盘珠子噼啪作响。等他被推醒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汉中太守布满血丝的眼里闪着光:“成了!这次就这么定了。“
刘志回到城中就开设建造粥场,两天后,城中东南、西北两角升起袅袅炊烟。群众站在粥场前,看着热腾腾的小米粥灌进粗陶碗,流民们枯槁的脸上终于有了血色。他突然想起谈判那晚,白发老者展开医书时,泛黄的纸页间飘落的,正是去年春天的槐花。
对于愿意参与荒地开垦的百姓,给予丰厚的奖励。开垦出的土地,一部分归公用于种植集体粮食,另一部分则分给开垦者,作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收获的粮食除了上缴少量赋税,其余皆归自己所有。此外,还组织军队帮助百姓修建灌溉设施,提高土地的产量。
你还亲自带领城中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深入百姓家中,倾听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刘志则一边集结军队维持城中秩序一边召集部分军队到汉中郡城城主府提出交换粮食,城内刘志还防止有人趁机捣乱,同时组织士兵帮助百姓搬运物资、搭建临时住所等。
在你的努力下,百姓们逐渐冷静下来,慢慢地接受了这些政策。一场即将爆发的危机得以平息,郑东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百姓们纷纷响应号召,投入到开垦荒地、发展副业的工作中。
每日清晨,城中的青壮年们便扛着农具,在士兵的带领下前往城外开垦荒地。妇女和老人们则在家中编织、打造器具。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照顾家中的牲畜。整个郑东城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地逐渐被开垦成肥沃的农田,灌溉设施也陆续完工。新种植的粮食作物在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副业产品也通过与周边郡县的贸易,换回了不少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郑东城的粮食短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
经过这场风波,郑东城的百姓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大家众志成城,一心为了郑东城的发展和收复九州的大业努力。你站在城楼上,望着城中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
暴乱结束的二十三天后,刘志立刻展开了一次人口调查,发现现今已有5000余人居住此城,其中已经有七成居民脱离饥荒,5000居民其中包括200余名孩童,其八成都是到了上学的年纪。
趁着夜色刘志决定到你的家居邀你商议此事。到帐中,乌儿的鸣叫响彻全城,你不禁抬头望向天空,心中默念:孩子们不读书咋行。你转头望了望刘志:“好!明天就召集五十工兵开设两所学堂,预计三天建成,分别开到城西北和城东南。学费八文钱一天,并聘请教书姥爷,一天二十文工钱,明天就粘贴纸张,刘伍长你看如何?”
刘志满意的点了点头:“我赞同将军的说法,明天我就召集五十工兵开始建造。”
虽然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艰辛,但你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郑东城作为你收复九州的起点,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而你,也将带领着这里的百姓和军队,向着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目标不断迈进,书写属于你们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