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曰。上说菩萨自寻病本以理处心。故能处疾不乱。今明为断众生病故推其病原。然后应其所宜耳。机神微动则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名为攀缘。攀缘取相是妄动之始病之根也。肇曰。攀缘谓妄想微动攀缘诸法也。妄想既缘则美恶已分。美恶既分则憎爱并炽。所以众结烦于内万疾生于外。自慈以往巧历不能记。本其所由微想而已。故曰攀缘为本。生曰。向言有之。今言始有也矣。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
肇曰。明攀缘之境也。三界外法无漏无为。其法无相。非是妄想所能攀缘。所能攀缘者三界而已耳。生曰。三界之法耳。非实理也。
云何断攀缘。
肇曰。既知其根。何由而断。
以无所得。
生曰。以无所得理断之也。
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肇曰。所以攀缘。意存有取。所以有取。意存有得。若能知法虚诳无取无得者。则攀缘自息矣。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
生曰。二见无所得也。
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肇曰。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得。生曰。二见本以得内外法为怀。智慧观之理无内外。然后二见不复得内外也。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
生曰。菩提以实济为道。菩萨若能如是。虽未得之便是有矣。
若不如是已所修治为无慧利。
肇曰。若能善调其心不怀异想。而永处生死断彼苦者。是菩萨菩提之道。若不能尔。其所修行内未足为有慧外未足为有利也。生曰。无慧利于物也。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
生曰。己及所亲皆无复怨也。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生曰。菩萨念众生如亲无异。若不除其老病死怨。便是己怨亦不除矣。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什曰。解病非真故能处之不乱也。言若以病为真有。则病不可除。众生无边病亦无尽。无尽之病其性实有云何可度。即时迷乱心生退转。若病非真易可除耳。悲心即生弘誓兼济也。生曰。又以此念起大悲心也。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者。言己已达也。众生病亦非真非有者。云彼不悟也。是欲教之令知此法也。然其起大悲之怀。已自备于前文。故今但明念而已矣。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什曰。谓未能深入实相。见有众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爱见大悲虚妄不净。有能令人起疲厌想故应舍离也。肇曰。若自调者应先观己病及众生病因缘所成虚假无实。宜以此心而起悲也。若此观未纯见众生爱之而起悲者名爱见悲也。此悲虽善而杂以爱见有心之境。未免于累故应舍之。生曰。作上二观起大悲之时。若于观中有爱念心。又见众生而欲拔济之者。为爱见大悲也。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
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
而起大悲。
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菩萨之法要除客尘而起大悲。若爱见未断则烦恼弥滋。故应舍之。生曰。爱见是惑想所起为客尘也。除之乃可以起大悲者矣。
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
什曰。若因爱生见悲者有疲厌也。
若能离此无有疲厌。
生曰。若以爱拔之增必舍焉。既见而无除。能尽化哉。
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
什曰。若能除爱见。即弃舍结业受法化生。自在无碍也。肇曰。夫有所见必有所滞。有所爱必有所憎。此有极之道。安能致无极之用。若能离此。则法身化生无在不在。生死无穷不觉为远。何有爱见之覆疲厌之劳乎。生曰。在在生者无疲厌故也。岂为爱见所覆然耶。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肇曰。爱见既除法身既立则所生无缚。亦能解彼缚也。生曰。大悲既不为爱见所覆而生者。不复于生缚也矣。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
肇曰。将因缚解释内调之义也。
贪着禅味是菩萨缚。
什曰。贪着禅味有二障。障涅槃及菩萨道也。肇曰。三界受生二乘取证皆由着禅味。所以为缚。生曰。贪报行禅则有味于行矣。既于行有味报必惑焉。夫惑报者缚在生矣。
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肇曰。自既离生方便为物而受生者则彼我无缚。所以为解也。生曰。欲济群生而生者为方便生也。以本不为己故报无惑焉。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肇曰。巧积众德谓之方便。直达法相谓之慧。二行俱备然后为解耳。若无方便而有慧未免于缚。若无慧而有方便亦未免于缚。生曰。复广缚解义也。方便凡有二种。一造行有功终致妙果。二以之为化使必成遂。慧亦二种。一为观理伏心。二为于观结尽。观理伏心者三乘所同偏执则缚在小也。若以为化方便用之则不缚矣。行功致果者。有结便受三界之报则缚在生也。若得结尽之慧则解矣。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什曰。观空不取。涉有不着。是名巧方便也。今明六生已还未能无碍。当其观空则无所取着。及其出观净国化人则生见取相心爱着。拙于涉动妙于静观。观空慧不取相。虽是方便而从慧受名。此中但取涉有不着为方便。故言无方便而有慧也。七住以上其心常定动静不异故言有方便慧也。肇曰。六住以下心未纯一。在有则舍空。在空则舍有。未能以平等真心有无俱涉。所以严土化人则杂以爱见。此非巧便修德之谓故无方便。而以三空自调故有慧也。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
生曰。观理伏心必恶生死。以为化方便造之而得耳。
是名有方便慧解。
肇曰。七住以上二行俱备。游历生死而不疲厌。所以为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什曰。七住以还又优劣不同也。此明新学不修正观不制烦恼。故言无慧也。而能修德回向仰求大果。故言有方便也。若能修四念处除四颠倒。是名离烦恼慧也。又善能回向心不退转。是能求方便也。六住以还虽通在缚境。若能具此二法则是缚中之解也。上说无相慧及涉有不着方便。是二门出世间法也。此说有相慧及能求方便。是二门世间法也。肇曰。不修空慧以除烦恼。是为慧也。而劝积众德有方便也。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生曰。虽以无结免缚于生。容可资以成小。故须言回向也。
是名有慧方便解。
肇曰。上有方便慧解。今有慧方便解。致解虽同而行有前后。始行者自有先以方便积德然后修空慧者。亦有先修空慧而后积德者。各随所宜其解不殊也。离烦恼即三空自调之所能。积德向菩提即严土化人之流也。前后异说互尽其美矣。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
肇曰。非真以下无缚之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