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复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名为慧。
什曰。上四句杂说世间出世间慧方便。今此四句偏明出世间慧方便。亦云。上统慧方便。此旨明处疾中用慧方便故能不灭身取证也。若以身为有病至则恼。若知身非实则处疾不乱。出世间慧亦有深浅。无常则空言初相。故先说无常。无常是出世间浅慧也。
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什曰。生死可厌而能不厌。善处崄难故名方便也。肇曰。大乘四非常观即平等真观故名为慧。以平等心而处世不倦故名方便。慰谕之说即其事也。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
什曰。离身则无病故不相离。又云。身病一相故不相离也。
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什曰。此明身病实相无有新故。说出世间深慧也。
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
生曰。虽云方便有慧。而方便中不复更有慧也。以方便造慧者。慧中又有方便也。是以明之而因广义焉。
是名方便。
什曰。不取可灭之相故能不灭。是方便力也。涉有应取相而不取相。不取相则理与有绝。而能涉有巧于难事。故名方便也。肇曰。新故之名出于先后。然离身无病。离病无身。众缘所成。谁后谁先。既无先后则无新故。新故既无即入实相。故名慧也。既有此慧而与彼同疾不取涅槃。谓之方便。自调初说即其事也。慰谕自调略为权智。权智此经之关要。故会言有之矣。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
生曰。观察得失亦调伏矣。
不住其中。
生曰。若欲除不调伏。必以调伏为怀。
亦复不住不调伏心。
肇曰。大乘之行无言无相。而调伏之言以形前文。今将明言外之旨。故二俱不住。二俱不住即寄言之本意寄言之本意。即调伏之至也。生曰。不以调伏为怀耳。非不调伏也。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肇曰。不调之称出自愚人。调伏之名出自声闻。大乘行者本无名相。欲言不调则同愚人。欲言调伏则同声闻。二者俱离乃应菩萨处中之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肇曰。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欲言住涅槃。而复不灭度。是以处中道而行者非在生死非住涅槃。
非凡夫行。
什曰。凡夫行者有三种。善不善无动行。无动行色无色界行也。上二界寿命劫数长久。外道以为有常。不动义也。佛亦因世所名而名之也。
非贤圣行。
什曰。谓行三脱而不证也。
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名者也。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无者。其唯大乘行乎。何则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万德斯行。万德斯行故虽无而有。无相无名故。虽有而无。然则言有不乖无。言无不乖有。是以此章或说有行或说无行。有无虽殊其致不异也。魔行四魔行也。久已超度而现降魔者示有所过耳。
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什曰。功行未足而求至足之果名非时求也。肇曰。一切智未成而中道求证名非时求也。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什曰。观无生是取证法。不入正位明不证也。肇曰。正位取证之位也。三乘同观无生。慧力弱者不能自出。慧力强者超而不证也。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肇曰。观缘起断邪见之道也。而能反同邪见者。岂二乘之所能乎。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
什曰。四摄法也。四摄是爱念众生法。今明爱而不着也。肇曰。四摄摄彼慈惠之极。视彼犹己而能无著也。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什曰。心识灭尽名为远离。远离即空义也。不依者明于空不取相也。肇曰。小离离愦闹。大离身心尽。菩萨虽乐大离而不依恃也。
虽行三界。
什曰。现生三界。
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什曰。处而不惑也。肇曰。三界即法性。处之何所坏焉。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
肇曰。行空欲以除有。而方殖有德也。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相欲除取众生相。而方度众生也。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作欲不造生死。而方现受身也。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起欲灭诸起心。而方起诸善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什曰。六度是自行法。自行既足然后化人。化人乃知众生心。今虽自行而已能知彼。复次第六度观法无相。不以无相为碍。亦能知众生心也。肇曰。六度无相行也。无相则无知而方遍知众生心行也。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肇曰。虽具六通而不为漏尽之行也。何者菩萨观漏即是无漏。故能永处生死与之同漏。岂以漏尽而自异于漏乎。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什曰。四无量行则应生四禅地。今偏言梵者。以众生宗事梵天举其宗也。亦四禅地通名梵耳。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
什曰。禅四禅也。定四空也。解脱八解脱也。三昧空无相无作也。
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肇曰。取其因而不取其果。可谓自在行乎。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什曰。虽观此四法。而不永灭而取证也。肇曰。小乘观身受心法离而取证。菩萨虽观此四不永离而取证也。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什曰。精进即四正勤也。不取故言离也。肇曰。小乘法行四正勤功就则舍入无为。菩萨虽同其行而不同其舍也。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什曰。虽现学神足实已神通自在也。肇曰。虽同小乘行如意足。而久得大乘自在神通。如意足神通之因也。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肇曰。小乘唯自修己根不善人根。菩萨虽同其自修而善知人根。令彼我俱顺也。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什曰。尽明现行浅法而内已实入深法也。肇曰。虽同声闻根力觉道。其所志求常在佛行也。
虽行止观。
什曰。初系心在缘名为止。止相应名为观也。
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观助涅槃之要法。菩萨因之而行。不顺之以堕涅槃也。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修无生灭无相行者本为灭相。而方以相好严身也。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行小乘威仪。而不舍大乘之法。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究竟净相理无形貌。而随彼所应现若干象也。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肇曰。空本无现而为彼现。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成佛转法轮入涅槃。而不永寂还入生死修菩萨法。如上所列。岂二乘之所能乎。独菩萨行耳。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