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利维亚(第2版)
- 曾昭耀 宋霞 曹龙兴
- 19555字
- 2025-02-15 13:41:39
第三节 特色资源
玻利维亚虽然经济不很发达,居民生活水平不高,但山川秀丽,风景迷人,并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白雪皑皑的群峰,壮美俊逸的峡谷,莽莽苍苍的森林,一望无际的沃野,印第安人的小村庄,现代化的大都会,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矿业中心,世界上最高的滑雪跑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航运水道,地球上最多样的生态系统,令人遐思的名胜古迹,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所有这些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一 名胜古迹
(一)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长192千米,宽64千米,海拔3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可以通航的淡水湖。它是玻利维亚土著居民最心爱的故乡,是玻利维亚文化发源之地。玻利维亚土著居民始终相信,太阳就出生在这个湖中,湖中的太阳岛和月亮岛上居住着他们的民族之神。每当他们看到那清澈的湖水,蔚蓝的天空,安第斯山顶上皑皑白雪的时候,他们就会涌出一股柔和的感情。
的的喀喀湖中有太阳岛、月亮岛等36个小岛。太阳岛是玻利维亚的宗教圣地,因岛上土著居民建造的“太阳神庙”而得名。该岛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以前曾是安第斯山脉居民的祭祀中心。相传建造太阳神庙的地方就是印加王朝创始人芒科·卡帕克和玛玛·奥柳被太阳神派到人间来时首先着陆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开始繁衍子孙,逐步形成了印加民族。因此,土著居民把太阳岛视为圣地,常把带来的祭物放在一块叫作“的的喀喀”的巨石上。后来,这块巨石的名称就逐渐成了大湖的名称。现在,岛上的太阳神庙只留下了一些残迹,但古印加王的一座王宫还保存得相当完好。
在的的喀喀湖畔还有一处游人感兴趣的地方,这就是科帕卡巴纳神殿。该神殿建成于1640年,是艾马拉人供奉科帕卡巴纳圣母的地方。相传建造神殿的地方就是艾马拉人古老传说中显灵的地方,是“时机突然降临”的地方,时至今日,科帕卡巴纳神殿仍然是美洲土著居民祈祷、朝圣之处。
(二)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
在的的喀喀湖东南21千米处,是世界著名的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蒂亚瓦纳科文化大约出现于公元1世纪,是安第斯地区古文化的典型代表。据史家考证,“安第斯”一词原是居住在印加古都库斯科以东地区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在克丘亚语中就是“东方”的意思,后来人们就用它作为当地山脉的名称。安第斯古文化主要分布于南美洲西部与西北部,其中心地区在今秘鲁、玻利维亚一带,大约已有两万年的历史,蒂亚瓦纳科文化只不过是这种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个部分,当然也是最光辉灿烂的部分。
据记载,蒂亚瓦纳科是南美洲一个古代城邦国家的都城。在土著居民的词语里,“蒂亚瓦纳科”就是“创世中心”的意思。该都城东西宽2.8千米,南北长1.6千米,是按星座定位建造的,分为宗教区、宫殿区和居民区。蒂亚瓦纳科文化就是以这个城邦国家的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该文化从公元1世纪一直延续到12世纪,其最兴盛的时期是公元10世纪左右。公元1200年以后,由于尚未清楚的原因,该城突然遭到摧毁,一个兴旺繁荣的都市从此消失。现遗留下来的著名古迹有周长640米的阿卡帕纳七层金字塔遗址、迷人的卡拉萨萨亚神庙遗址、卡拉萨萨亚神庙北墙上的扩音石、举世闻名的太阳门、用巨石砌成的半地下式神庙及其巨石围墙上的大量头像、占地两公顷的普马·蓬库金字塔神庙遗址、用以加固巨石围墙的铜铸金属锔子、著名的“庞塞”石碑和帕查妈妈石碑、蒂亚瓦纳科令人惊叹的排水系统遗址等。所有这些,都是当今举世瞩目的历史遗迹,是玻利维亚古代文明高度发展的见证。
(三)塔克西印加之路
这是前殖民时期安第斯土著居民留下的道路建筑工程遗址,距拉巴斯城约40千米。该道路从拉巴斯附近往东北延伸,力图穿越东科迪勒拉山脉。该路用方形石头块铺成,有些路段宽达5米。为克服山坡崎岖不平的问题,该路采用了阶梯式的设计,使每一级道路都保持平坦。为使道路免受山洪的冲击,有些路面稍向悬崖倾斜,有些路段则修建了排水沟,证明古安第斯人道路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塔克西道路虽然不是玻利维亚唯一的古安第斯人道路遗址,但是玻利维亚甚至整个南美洲保存最好的道路遗址。
(四)塞罗里科矿山
“塞罗里科”是西班牙文“Cerro Rico”的音译,意即“富饶之山”,又称“波托西山”,是玻利维亚最早发现银矿的地方。该山从西班牙殖民统治初期开始就是今天玻利维亚这片土地白银财富的主要源泉。这座矿山虽然已有几个世纪开采的历史,但面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了解矿工的习俗和矿工们所熟悉的各种传说,特别是了解矿工们同古柯叶的不可分离的关系,矿工们同地母神帕查妈妈以及地狱之神蒂奥(Tío)之间的精神上的神秘联系。
(五)东科迪勒拉山脉
东科迪勒拉山脉是拉巴斯城东北的一座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长约160千米。整个山脉有600多个高度超过6000米的山峰,景色迷人,十分壮观,西班牙人称它为“雷亚尔”(Real)山脉,意即“王家山脉”,现在又称奥连特(东方)山脉。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游览著名的孔多利利国家公园,参加查卡尔塔亚山坡的滑雪运动,欣赏伊利亚姆普山脚索拉塔殖民城的美丽风景。
(六)永加斯
从东科迪勒拉山山脊到亚马孙热带平原的高温湿润地带,是一个特别的地区,人们称它为“永加斯地区”。这是广义的“永加斯”地区。本来意义的“永加斯”地区,仅指该地区中海拔600~2000米的地区,这里的特点是气候湿润,林木密集,永远是一片绿色。玻利维亚几个重要的农业城镇,如科罗伊科、丘鲁马尼、卡拉纳比、鲁雷纳巴克等,都坐落在这里,这是玻利维亚生产古柯、咖啡、木薯、辣椒和南瓜的地方,也是玻利维亚唯一的一个有大量非洲裔侨民的地区。
(七)乌尤尼盐沼
在玻利维亚西南部海拔3656米、寒风冷冽的高原上,有一片辽阔的、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的盐碱沼泽地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最大的盐沼——乌尤尼盐沼。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乌尤尼盐沼尽管位于玻利维亚最干旱的地区,荒凉贫瘠,但呈现出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的画面。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白雪皑皑的平原;周围的石头由一簇簇花一样的水藻化石形成,呈现出一片色彩斑斓的景象。盐沼周围有很多生产食盐的盐场,规模最大的有北部的萨利纳斯·德加尔西·门多萨盐场和南部的卡尔查盐场。盐沼东面有乌尤尼镇,海拔3665米,始建于1890年,是玻利维亚一个重要的铁路交叉点、矿业中心和地区商业中心。
(八)南利佩斯红绿湖
波托西省的南部是玻利维亚高原的最南端,是利佩斯山所在地。从乌尤尼盐沼往南,或者从玻利维亚东南角智利一侧的圣佩德罗德阿塔卡马镇进入玻利维亚后往北,都可以进入这个地区。这里是一个彩色的世界,到处都有被盐沼和活火山围绕的彩色湖泊,如白湖、红湖和绿湖。现在,整个地区都已被宣布为国家保护区,在这里可以看到小羊驼、美洲鸵鸟、兔鼠和频繁出现的火烈鸟。这里的红绿湖以及辽阔盐湖上的落日,因为景色奇特,最受游客的青睐。
(九)萨哈马峰和萨哈马国家公园
萨哈马峰是玻利维亚最高的火山山峰,海拔6542米,位于西科迪勒拉山脉玻、智两国边界附近的萨哈马国家公园,是高耸于周围一大群火山之中的一个已经熄灭的火山锥,锥顶完全被冰雪覆盖。山峰的东侧雨水较多,因而草木葱茏茂盛。山的北面、西面和南面分别有塔梅里皮、萨哈马和拉古纳斯3个村庄,从任何一个村庄都可以登上山峰,但因冰崖陡峭,比邻近的任何火山都更难攀登。山麓及其附近地区均为克纽阿林所覆盖。克纽阿林经济价值极高,20世纪初因广泛用于冶炼和铁路建设而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克纽阿林,政府设立了玻利维亚第一个国家公园——萨哈马国家公园。公园面积10万公顷,萨哈马国家公园是玻利维亚最重要的森林保护区之一。区内生活着金蜂鸟、美洲鸵鸟、犰狳、小羊驼、火烈鸟、银鸥、小水鸡、安第斯反嘴鹬等许多珍奇动物。秀丽的风景、天然的温泉、盐湖以及积雪火山脚下的羊驼、美洲鸵鸟等动物,千姿百态,萨哈马国家公园是玻利维亚重要的旅游胜地。
(十)波波湖
在奥鲁罗省的东部,有一片浅水洼地。这就是玻利维亚的第二大湖——波波湖。该湖宽32千米,长90千米,海拔3686米,水深仅2.4~3米,枯水季节面积2530平方千米。该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德萨瓜德罗河和马尔克斯河,但排水河只有一条,即拉卡哈韦拉河,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周期性的湖水泛滥的地理现象:每到雨季湖水水位高涨时,湖水即涌进湖西南80千米处的科伊帕萨盐沼。由于盐沼蒸发很快,水的含盐量很高,大量含盐量高的湖水渗进周围的土地,使湖畔地区形成一片盐沼,居民稀少。
(十一)奇帕亚人聚居地
奇帕亚是玻利维亚一个部族的名称,奇帕亚族居住在奥鲁罗省阿塔瓦尔帕州科伊帕萨盐沼北面的海拔3900米的高原上。原来主要靠渔猎和采集谋生,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渔猎资源日渐减少,才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把经济的重心转向农业,从而开始了这个部族的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但是它仍然是南美洲一个最古老的文化共同体。这个部族尽管历经艾马拉人的统治、印加人的统治和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但至今仍然保持着它文化的高度同一性。基层组织仍然是艾柳,艾柳由家庭组成,每个家庭4~6人。传统的首领制度和长老会制度依然有效。现在只是多了一个由玻利维亚中央政府派来的地方长官,负责公社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工作。奇帕亚人仍然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向部族成员进行传统教育,以保持部族的同一性。这个部族除了衣着、发式和圆形住所与众不同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始终能保持本部族语言的高度纯洁性和同一性。
(十二)印卡利亚赫塔城堡遗址
印卡利亚赫塔(Inkallajta)是印加帝国的一个边界哨所,距科恰班巴城约140千米。印加帝国扩张到东科迪勒拉山脉东部边缘的时候,曾遇到来自东南部热带平原地区的游牧、半游牧民族的反抗,特别是奇里瓜诺人的反抗。当时,这些游牧、半游牧民族分布在今天塔里哈省的东部、圣克鲁斯省东北部和丘基萨卡省东部一带,他们不断地对安第斯山区的民族进行野蛮入侵,并一步步推进到了丘基萨卡和科恰班巴中央谷地一带。为了阻止这些放荡不羁的奇里瓜诺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抢劫,印加人就在一些战略要地修建了一系列军事堡垒和哨所,叫作“普卡拉”(Pucaras)。现在,人们还可以看到这些建筑的不少遗址,其中最有特色、最有名的,就是科恰班巴省卡拉斯科州的印卡利亚赫塔城堡遗址。该城堡原来的名字已经湮灭,现在的名字是一个名叫伊萨克·诺比利奥的农庄主取的;按克丘亚语解释,就是“印加人的营房废墟”的意思。1913年该城堡遗址被一个名叫厄兰德·诺登斯乔尔德的科学家发现,随后即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为城堡保存得比较完好,建筑上很有特色:城堡的地基是一个大的平台;平台周围建有4~5米高的防卫墙;防卫墙上有壁龛和观察窗口;城堡院内有几所长方形的房子;场院的最高处孤立地竖立着一个岗楼。显然,这是一所相当完备的防御工事,代表了印加帝国军事建筑的发展水平。所以,近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印加遗址之一。
(十三)卡拉斯科国家公园
从科恰班巴往东,经过陡峭的高山、深邃的河谷和古代土著居民留下的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遗址印加查卡,就到了卡拉斯科国家公园。卡拉斯科国家公园创建于1991年,坐落在科恰班巴省的东部,面积62万公顷。地形崎岖多变,最高处海拔4717米,最低处只有海拔250米。气温冷热悬殊,西南山地寒冷,北部低地炎热,无数的河流从世界上最高的雾林流向广阔无垠的亚马孙河流域,这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一个生态系统区。这里生长着5000多种植物,包括200多种鲜艳美丽的兰花,10多种棕榈树和各种蕨类植物,还有800多种鸟类以及其他为数不少的极珍贵的动物。
(十四)“埃尔普恩特”丛林旅馆
“埃尔普恩特”丛林旅馆坐落在潮湿的、草木繁茂的热带丛林地带,位于卡拉斯科国家公园的边缘。漫步在这片40公顷被保护的热带雨林之中,游人可以自己探索通向清澈溪流和天然水池之路,同时欣赏几十种稀奇的小鸟、无数美丽的蝴蝶和闪烁发光的昆虫。丛林旅馆有12套舒适的卧室,每套都有浴室、餐厅和酒吧。这里还设有吊床,游人玩累了,可以躺在吊床上好好休息。
(十五)萨迈帕塔要塞
萨迈帕塔(Samaipata)是圣克鲁斯省佛罗里达州的首府,一个美丽的圣克鲁斯人的村庄。村庄的名称“萨迈帕塔”在克丘亚语中即“在高处休息一下,吃点东西”的意思。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行人打尖歇脚的地方。在没有修建科恰班巴—圣克鲁斯柏油公路之前,这里曾是赶着驮畜路经此地的人不能不休息的地方,因为从这里往前走不到几千米,就是人见人怕的“猴子坡”,那里的小路紧贴着悬崖,蜿蜒在密林覆盖的“隧道”之中,路面长年积水,略有小雨即成为一片烂泥潭。所以,在1952年以前,每到雨天,就有好几百个搞运输的人云集在这个村子里,得到村民的殷勤接待,他们有时一住就是好几个星期。柏油路修好之后,这个村子曾经一度衰落,成了一个贫穷的村子。但是不久,在离这个村子不到60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闻名于世的考古遗址——“萨迈帕塔要塞”,于是,这个村子又随之神奇地繁荣起来,成了世界旅游者都感兴趣的地方。
“萨迈帕塔要塞”是一个宏伟壮观的古露天神殿,位于圣克鲁斯城去往科恰班巴城的公路线上,离圣克鲁斯城约120千米。神殿建在一座1950米高的山峰之上。建造神殿的地方非常特别,它是在山顶上自西向东冒出的一块巨大的、石英砂质的、浅红色的石头。这块巨石长250米、宽60米,古土著艺术家在上面雕刻了石头阶梯、平台、壁龛、成双成对的基座以及很多动物,还有相互联系的水池和排水系统。他们仅仅依靠石头构成的高低差别,就建造了世界上最特别的一座神殿。西班牙征服者来到这里的时候,错误地将这个本来毫无危险的建筑看成是一个军事工程,因而给它取了一个不适当的名称——“要塞”(El Fuerte)。现在,这个面积约10公顷的考古遗址,不但是考古学家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成了一些神秘主义者冥想的对象,自然也是许多旅游者感兴趣的地方。
(十六)奇基塔尼亚耶稣会传教区
奇基塔尼亚是今天圣克鲁斯省奇基托斯州所属的一个地区,是奇基塔诺人生活的地方。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就是从这个地区开始征服上秘鲁的。这个地区被征服后,殖民者在这里建立了莫霍斯管区,接着又在这里建立了圣克鲁斯城。但是,由于这个城市离其他殖民城市太远,很不安全,殖民者不得不在1621年将圣克鲁斯城从这里西迁至今天的所在地。圣克鲁斯城迁走后,广阔的奇基托斯地区实际上是被抛弃了,任凭来自沼泽地区的部族和巴西的冒险家对这个地区的入侵和劫掠。到17世纪中叶,这种入侵和劫掠越来越严重,迫使西班牙统治者不得不加以防御,于是将奇基托斯地区重新管理起来,使之发挥防御敌人的作用。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耶稣会传教团的身上。从17世纪末期开始,耶稣会传教团陆陆续续在这里建立了很多土著居民“归化村”,将不信奉基督教的、分散的奇基托斯人聚集到一起,建立新的村庄,一方面向他们传教布道,迫使他们信奉基督教,另一方面在“归化村”建立各种工场或作坊,如木工作坊、铁工作坊、手工工艺作坊等,让土著居民在那里接受各种与公社需要有关的工艺培训和职业培训。土著居民不但在那里学到了耶稣会传教士所传授的各种工艺技术,而且也在实践中丰富了自己所掌握的工艺技术。他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建筑技术,特别是木工技术,利用当地的木材,在奇基塔尼亚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美丽的教堂和神殿,如建于1691年的圣哈维尔教堂、建于1709年的孔塞普西翁教堂、建于1748年的圣伊格纳西奥·德贝拉斯科教堂、建于1755年的圣安娜教堂、建于1721年的圣米格尔教堂等。这些木质结构的教堂大都富丽堂皇、精美绝伦,成为玻利维亚文化中一笔不朽的财富。现在,这些建筑已被联合国列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这里美丽的农村风光与玻利维亚的历史文化以及宗教艺术相结合的文化景观,是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难见得到的。
(十七)诺埃尔·肯普夫国家公园
诺埃尔·肯普夫国家公园创建于1976年,坐落在玻利维亚东部圣克鲁斯省东北部一块人迹罕至的土地上。生态科学家诺埃尔·肯普夫在这里考察的时候被毒品走私犯杀害,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位可敬的科学家。因交通不便,去这里旅游,一般要乘坐飞机。到了这个公园之后,沿玻利维亚和巴西的界河瓜波雷河顺流而下,一路上都是美不胜收的热带雨林风光、色彩缤纷的兰花和模样奇特的各种飞鸟,令人心旷神怡。该公园是玻利维亚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儿栖息着600多种飞禽,其数量超过了整个北美洲。生活在瓜波雷河的河獭估计有上千头之多,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财富。公园中高达60多米的大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由于大量垦荒者的迁入,乱砍滥伐现象和非法渔猎现象严重,公园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人为的破坏严重地损害了自然环境,近年来游客人数锐减,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河獭栖息地的瓜波雷河也面临河獭绝迹的灾难。为了拯救诺埃尔·肯普夫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的许多科学家在一些生态保护组织的赞助下,纷纷来到这里对公园里的美洲豹、貘、鹿、狼、蜘蛛、吼猴、龟类、鸟类以及濒危的河獭等动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建议将诺埃尔·肯普夫国家公园的面积增加两倍,使之成为南美洲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据玻利维亚旅游当局估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自然环境定能吸引四方来客,给全世界久居都市的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
(十八)切·格瓦拉英勇牺牲的地方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阿根廷人家庭。深切的人类同情心和热衷于冒险的浪漫天性促使他在学生时代就以打工的方式周游了几乎所有美洲国家。1954年,他还亲历了危地马拉人民抗击美国雇佣军的战斗,深刻意识到了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意义。随后,在旅居墨西哥期间,他遇到了正在秘密准备武装起义的古巴革命者菲德尔·卡斯特罗一行人,并加入了反对古巴独裁者的起义军。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切·格瓦拉担任古巴党政要职,并赴非洲参加过反殖斗争。到60年代,革命风云席卷整个世界,在振奋人心的大好形势下,格瓦拉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人应当是历史进程中的自觉因素,社会主义主要是精神和觉悟的产物,因此,他表示:“我们对没有共产主义道德的经济型社会主义不感兴趣。我们要为克服贫困而战,也要为克服异化而战。”他认为,已经取得革命胜利的国家存在两种危险,一是革命者满足于局部地区取得的胜利,放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最后败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强大体制;二是革命队伍内部滋生的官僚主义和意志衰退将导致未来的腐败。他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不仅是革命者的义务,而且是革命者的需要……古巴民族将为自己的革命先锋地位做出牺牲,革命领导人将为自己的表率身份做出牺牲。不久,切·格瓦拉果然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理想和诺言。1966年11月初,他秘密来到玻利维亚,组织了一支由古巴、秘鲁、玻利维亚等国52名革命者组成的游击队,在圣克鲁斯省的西部山地开辟了一个游击基地,再一次领导游击战争,试图在玻利维亚树立一个人民解放的榜样。1967年10月8日,他在玻利维亚圣克鲁斯省西部丘罗山谷的战斗中受伤被俘,次日被玻利维亚军人杀害于伊格拉镇附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几十年过去了,全世界向往公正和美好生活的人们仍在深切怀念他的牺牲精神和伟大人格。为了纪念他,这里的瓜拉尼印第安人在格瓦拉战斗过的地方开辟了一个名叫“格瓦拉之路”(Ruta de Che)的旅游项目,引导游人参观当年游击队活动的地区,特别是格瓦拉指挥战斗、受伤被捕的丘罗山谷和格瓦拉英勇就义的伊格拉镇附近的那所乡村小学。
(十九)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河流域是玻利维亚最吸引人的水域。游客们可以乘坐一种叫作“弗罗特尔”的小游艇在这里进行探险活动,寻找各种稀奇动物的行踪,体会同大自然密切接触、同这里的动植物密切接触的乐趣,还可以在河边景色宜人的地方或土著社区的边缘安营扎寨,欣赏亚马孙河流域的美丽夜景,访问当地的土著社区,同当地居民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近年来的社会变化,欣赏这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贝尼省首府特立尼达城西面约88千米处,还有一个以民间艺术而闻名遐迩的土著居民小镇,叫作“圣伊格拉西奥德莫霍斯”。这个镇现在已成为亚马孙地区的“民间艺术之都”,每到宗教节日,几十个土著部族的队伍都来这里举行古老的宗教仪式,游客们可以了解亚马孙人的宗教信仰和玻利维亚悠久的历史传统,尽情欣赏他们的民间艺术,体验土著音乐的欢快节奏,欣赏土著舞者色彩鲜艳的服装。
二 著名城市
在玻利维亚广袤的土地上,一座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城市镶嵌其间。它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乏开放的现代气息。
(一)和平之城拉巴斯
拉巴斯是玻利维亚中央政府所在地,地处西经68°09′、南纬16°30′,所在时区为西四区,和北京的时差为12个小时(即比北京时间晚12小时),海拔3640米,人口76.46万人(2012年),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行政首都。四周群山环抱,白雪皑皑的伊延普山和伊利马尼山像白玉天柱矗立在它的一旁。这里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为10℃,年平均降水量约550毫米。“拉巴斯”(La Paz)一词,西班牙语即“和平”之意,因纪念西班牙殖民帝国内战平定而得名。该城虽名曰“和平”,其实在历史上并不和平,位于波托西银矿与秘鲁总督区首府利马之间,为西班牙殖民者运输白银必经之地,常常成为权力之争的舞台,被称为“暴君的坟墓,胜利的祭坛”。20世纪以来,由于周围矿区的开发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这里交通便利,市内有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和固定路线出租汽车,市外有交通网连接奥鲁罗、贝尼、特立尼达、科恰班巴、圣克鲁斯等主要城市,有多条公路与秘鲁相连,有铁路经的的喀喀湖水路与秘鲁的普诺港相通,有铁路和公路通往智利的阿里卡港和安托法加斯塔港,还有一个国际机场。
拉巴斯城的建筑和布局很有特色。城市的中心是著名的穆里略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南美民族独立运动先驱者佩德罗·多明戈·穆里略的铜像。广场南侧矗立着拉巴斯圣母天主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7世纪波托西银矿开采兴盛时期,属希腊—罗马式建筑风格。每逢重要的宗教节日或星期天,教堂内灯火辉煌。许多虔诚的土著居民手持蜡烛,一踏上广场就开始低头祈祷。教堂旁边是一座别致的白色三层楼建筑,它就是玻利维亚的总统府克马多宫,宫前有头戴饰盔、身穿天蓝色上衣和红色长裤的卫兵守护。每天12点,游人可以在这里观赏由科罗拉多斯步兵营举行的总统卫队换防仪式。以穆里略广场为中心,城市建筑依地势高低分层。最高的山坡上大多是农村移民和土著居民居住区,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30%;中间是行政中心和商业区,有总统府、政府宫、大使馆、大学和商店;最低处是高级住宅区,那里的卡拉科托和佛罗里达街海拔3200米,气候温和,杨柳成荫,呈现一片绿色,同高处的赭灰色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如此,拉巴斯还有旧城与新城之分,圣弗朗西斯科广场以北为旧城区,那里的穆里略纪念馆、胡安·德巴尔加斯风俗博物馆、黄金博物馆、人种发展史和民间文化博物馆以及圣多明戈教堂是玻利维亚著名的建筑群。广场的东南方是新城区,是现代化的拉巴斯,这里车水马龙,摩天大楼、奇妙的喷泉、典雅的花园,无不可以与墨西哥城和加拉加斯城的繁华市区媲美。圣克鲁斯元帅大街及相连的普拉多大街,自西北向东南斜穿全城,路面宽阔,是全城的主要街道。街道西端的公园中耸立着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的纪念像;街道东端的棕榈丛中矗立着另一位解放者苏克雷的纪念像;中间是共和国纪念碑。纪念碑的基座为一个六边形石柱,基座上竖立着一尊半裸的女神像。女神像一手扶宝剑,一手持橄榄枝,是该城市的和平象征。城北的埃尔阿尔托(El Alto)是拉巴斯城的卫星城。从这里鸟瞰拉巴斯全城,你会看到:白天,东科迪勒拉山脉连绵雄伟的山峰和蜿蜒曲折的峡谷,千姿百态;晚上,市区的万家灯火与广袤无垠的夜空繁星交相辉映,妙不可言;山腰,简陋的土著民房排列在山坡上;山下,在拉巴斯的闹市区,人们熙来攘往。当地出产的土豆和酢浆草、的的喀喀湖的鲜鱼、从其他地区运来的蔬菜和水果、现代化的日用百货和家用电器等,应有尽有。特别是玻利维亚的手工编织艺术品,已有4000年的历史,精美绝伦,被誉为“世界纺织史上的奇迹”。在莱昂·德拉巴拉小巷不远处,还有一处被称为“中国市场”的集市,那里出售各种各样的餐具。
拉巴斯城不但风景引人入胜,更重要的还是它的文化价值。拉巴斯地区是古安第斯文化的发源地,是玻利维亚历史文化的中心。拉巴斯城的周围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如神秘的的的喀喀湖、世界著名的蒂亚瓦纳科文化、拉巴斯城的原址拉哈市、一水之隔的秘鲁库斯科和马丘皮克丘等。拉巴斯城内还有圣弗朗西斯科神殿和修道院、马克斯·德比利亚维德纪念馆、圣佩德罗教堂、圣多明戈教堂、卡尔门教堂等名胜古迹。
(二)历史名城苏克雷
苏克雷(Sucre)是玻利维亚的法定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丘基萨卡省首府。地处西经65°16′、南纬19°02′,所处时区为西四区,和北京时差为12个小时(即比北京时间晚12个小时),人口约30万人(2011年)。位于玻利维亚中南部地区的卡奇马约河谷地,海拔2790米。夏季平均气温为20℃~28℃,冬季平均气温为10℃~18℃。原为查尔卡斯的一个土著村落。1538年建城,先后用过“拉普拉塔”、“查尔卡斯”和“丘基萨卡”3个名称。殖民地时期曾是查尔卡斯主教管区首府和查尔卡斯检审庭所在地。1809年南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第一次起义就发生在这里。1825年玻利维亚独立后于1839年定其为共和国首都。翌年,为纪念玻利维亚解放者、共和国总统苏克雷元帅,更名为苏克雷城。1898年内战结束后,虽保留法定首都地位,但中央政府和议会均迁往新都拉巴斯。苏克雷城交通方便,有铁路通波托西、公路通科恰班巴、输油管道通卡米里油田,是苏克雷盆地农牧产品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并有石油提炼、冶金、纺织、水泥、卷烟、水果罐头等工业企业。苏克雷是一座繁华而高雅的城市。市中心在殖民地时期的建筑一律为白色,有“美洲白城”之称。权贵人物的住宅都十分讲究,会客室富丽堂皇,且追求艺术情调;房间里大都装饰有从法国进口的高大镜子,天花板下大都挂有名画或名贵的大壁毯。市内名胜古迹甚多,有南美最古老大学之一的玻利维亚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王家教廷大学,有许多殖民地时期的古老教堂,特别是17世纪的“大主教教堂”,有独立战争纪念碑、博物馆和独立宫。市区有景色奇异的7座小山,分别为“爱情之山”、“风之山”、“干旱之山”、“芦苇之山”、“废物之山”、“云雾之山”和“寒冷之山”,是苏克雷景观的一大特色。苏克雷完整地保留了古老城镇的特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文化遗产”城。
在苏克雷城东南64千米处,有一个著名的市场,叫塔拉布科市场(Tarabuco)。这个市场所在的塔拉布科镇是西班牙殖民统治者为供应波托西市场而于1580年建立的,现在已成为玻利维亚一个以印加时代传统音乐、服饰和舞蹈吸引世界游客的旅游中心。塔拉布科镇星期日的集市贸易非常有名,每到星期日,周围的土著农民都身着传统服装,去市场出售他们五彩缤纷的、设计独特的陶瓷产品和一种叫作“阿瓜约”(Aguayo)的纺织品。
(三)矿业古都波托西
波托西(Potosí)是南美洲地区的一个矿业古都,是玻利维亚西南地区重要的矿业城市,今波托西省首府。坐落在玻利维亚高原东部的波托西高地,位于西经65°45′、南纬19°35′,所处时区为西四区,和北京时差为12个小时(即比北京时间晚12个小时),海拔4200米,年平均气温10℃,冬季白天气温通常都在0℃以下。人口约24万人(2012年)。创建于西班牙人在波托西山发现银矿(1545年)之后的第二年,并很快以其富裕而闻名于世。城名“Potosí”源自克丘亚语的“potojchi”一词,意即“爆破”,因山内发出的隆隆响声而得名。波托西银矿的发现是近代世界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消息一传出,立即震惊世界,一向默默无闻的波托西顿时声名远扬,成千上万名逐利者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到17世纪中叶,波托西的银产量几乎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波托西也成了当时南美洲最大的城市。波托西的兴旺时代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后因银矿的枯竭而衰落。进入20世纪后,又因锡矿的兴起而复兴。现为玻利维亚最大的工矿业城市。工业有冶金、制革、制鞋、食品加工、家具、电器制造等。交通发达,有公路与国内各主要公路系统相连;有铁路东通苏克雷,西至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还有飞机场。尽管有洪水和偶尔发生的地震为患,但仍保留着殖民地时代城市的风貌:市中心是中央广场,广场周围是市政大厦、政府机关、造币厂、财政厅、天主教教堂、博物馆等;一条条狭窄的街道从中心广场向四周延伸;市内有著名的托马斯·弗里亚斯自治大学和里卡多·博尔克斯博物馆,有17~18世纪的王室钱币铸造厂和建立于1586年的圣胡安教堂。波托西城的名胜古迹和沧桑变化在拉美十分典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城。
(四)民间艺术之都奥鲁罗
奥鲁罗(Oruro)位于玻利维亚西部,是奥鲁罗省首府和主要铁路枢纽。该城坐落在玻利维亚高原东部,位于西经67°06′、南纬17°58′,所处时区为西四区,和北京的时差为12个小时(即比北京时间晚12个小时),海拔3706米,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为10℃。原为乌鲁族人聚居地,称“乌鲁鲁”(Ururu),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后,将其改称“圣米格尔”(San Miguel)。1595年5月发现金矿后,西班牙人于1606年在此建城,取名“奥地利的圣菲利佩国王镇”,以纪念国王菲利佩三世。玻利维亚独立后仍沿用乌鲁族人的称呼,改用现名。原以开采银矿著称,发展很快;后因银矿枯竭而衰落。进入20世纪后,随锡矿开采和铁路建设而重新繁荣。现有人口26.4万人(2012年),有一所大学和一所矿业学校,是玻利维亚锡工业中心,炼铁、冶金、食品加工、纤维和制鞋等工业较发达。奥鲁罗城的最大特点是交通发达,它是玻利维亚全国的交通枢纽,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交通中心。泛美高速公路也通过这里,使之同南美各国相连接。这里还有民航通拉巴斯。卡米里油田通往拉巴斯的输油管也经过这里。因交通发达,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奥鲁罗的另一个特点是这里的民间艺术十分有名,被称为“玻利维亚民间艺术之都”。这里的狂欢节享誉世界。狂欢节一年一度,是一种宗教节庆活动。矿工们因生活条件恶劣,无力抵御因恶劣劳动环境而带来的各种灾害(矿区爆炸、坑道塌顶、硅肺病等),因而矿工们就把求平安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神灵。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说矿井黑暗王国的统治者是一个名叫阿乌阿里的魔王和他漂亮而又阴险毒辣的妻子契娜·苏巴伊。矿区的一切灾难都是这个魔王和他的妻子带领他们的喽啰兴风作浪的结果。为了降伏作恶多端的魔王,每年复活节前的第40天,矿工们都要举行象征天使降伏魔王的宗教节日活动。届时,西部高原区、波托西、科尔克等各个矿区的矿工们都云集在奥鲁罗城。节前,城内大小商店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化装服饰琳琅满目。这些面具及服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造型千奇百怪,富有极大的艺术想象力。矿工们为了参加这一天的宗教节庆活动,常常不惜花费一年的积蓄来买一套自己理想的面具和服饰。节日那天,奥鲁罗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穿着奇装异服、戴着各种各样面具的矿工及其家属。他们聚集在广场上,为“天使与魔鬼”搏斗的表演助威。魔王被天使战败后,还有一段魔王妻子苏巴伊用她的美貌诱使小天使、企图负隅顽抗的片断。当苏巴伊的阴谋即将得逞的关键时刻,矿工的保护神坑道圣母降临人间显灵,挫败了邪恶,给饱受痛苦和生活折磨的矿工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安慰。奥鲁罗的狂欢节以其鲜艳的色彩、活泼的音乐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而闻名于世,每年年初(狂欢节每年2月举行)都会吸引很多国外游客来这里观光。
(五)幽雅之城科恰班巴
科恰班巴是玻利维亚的第三大城市,科恰班巴省首府。地处西经66° 17′、南纬17°42′,时区为西四区,和北京的时差为12个小时(即比北京时间晚12个小时)。“科恰班巴”一词源自克丘亚印第安语“Khocha Pampa”,意即“遍布小湖的平原”。位于东科迪勒拉山脉东侧的科恰班巴盆地罗查河畔,海拔2553米,以气候温和著称。前身为奥罗佩萨镇,1786年提升为市。现有人口63.05万人(2012年)。市内有圣西蒙大学、市立图书馆、博物馆和考古博物馆。圣西蒙大学收藏有古印加时代的象形文字手稿,考古博物馆藏有蒂亚瓦纳科时代和印加时代的珍贵文物。该城的科恰班巴大教堂、圣阿古斯丁教堂、圣胡安·德迪奥斯教堂、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圣多明戈教堂、圣特雷莎教堂等众多教堂均保留着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因地理上处于玻利维亚中心位置,这里交通便利,有航空、铁路、公路同首都拉巴斯相连,有公路同周围各省的首府相连,有铁路与西面的奥鲁罗、智利北部的安托法加斯塔港以及东面的阿基莱和圣克鲁斯相通,还有玻利维亚劳埃德航空公司的一个运营中心在这里经营省内外航空运输业务,是玻利维亚主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城市的周围是灌溉农业区,盛产粮食、土豆、咖啡、甘蔗、可可、烟草和水果,又邻近各矿业城镇,历来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有“玻利维亚粮仓”之称。主要工业有石油提炼、食品加工、纺织、建材、卷烟、轮胎、制鞋、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等,特别是奇恰酒酿造业很有名。因有输油管通卡米里油田和圣克鲁斯附近油田,这里的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到216万吨。这里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特别是城北海拔5180米的图纳里山,山巅白雪皑皑,景色壮观。近郊的圣萨瓦斯蒂安山谷,环境清静,风景优美;繁花碧树之间,有宏伟的独立英雄纪念碑,有建造于1910年的帕蒂尼奥大厦;附近有温泉浴场和游泳池,还有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是重要的旅游和休养胜地。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休憩于此。
(六)贸易重镇圣克鲁斯
圣克鲁斯是玻利维亚第二大城市,圣克鲁斯省首府。地处西经63° 14′、南纬17°45′,时区为西四区,和北京的时差为12个小时(即比北京时间晚12个小时),海拔480.06米,人口245.35万人(2012年),为玻利维亚人口最多的城市。位于玻利维亚辽阔东部低地的中央,气候温和,雨量丰富,适于种植水稻和甘蔗。自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南部油田开始大规模开发之后,农业迅速发展,主要农产品有甘蔗、稻米、咖啡、烟草等,工业主要有皮革制造、酿酒、食糖加工、石油精炼等,此外,水泥、卷烟和家具制造等工业也较发达。这里有大规模的天然气输送工程。交通发达,有公路通科恰班巴(1950年建成),再由科恰班巴通全国各省首府;铁路可达巴西的边境城市科隆巴(全长650千米),从科隆巴可通过巴西的交通系统直达大西洋港口;此外,这里还建有机场,是玻利维亚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因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圣克鲁斯成了附近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农产品的主要贸易中心,街道两旁各种贸易中心一个接一个,有甘蔗市场、稻米市场、可可市场、咖啡市场、烟草市场等,世界各国尤其是南美各国的商人云集于此,各种商品荟萃,交易活动热闹非凡,使该城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重镇。该市的建筑颇有特色,街道完全是西班牙风格的棋盘式街道,曲曲弯弯,别有情趣。城市的南面和北面都储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有输油管道通至锡卡西卡和亚力加,有天然气管道通至斯瓦拉港;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使这座贸易城更具生机与活力。总之,圣克鲁斯是玻利维亚发展最快的一个新兴经济中心,同时又保留了殖民地时期古老城市的特点,是旅游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 建筑艺术与传统工艺
玻利维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建筑艺术与传统工艺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现存众多宏伟壮观的历史建筑。
在古文明时期,玻利维亚境内的土著各族人民掌握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并留下了以巨石建筑和道路体系为代表的历史遗存。公元3~8世纪,艾马拉印第安人创造的蒂亚瓦纳科文化进入繁荣时期,其位于的的喀喀湖南岸的遗址气势宏大,占地420公顷,内有金字塔、神庙、石门、石碑等建筑。整个建筑群用砂石板和玄武岩石块建成,有些石块重达百吨。石块取自4~5公里远的采石场,加工成长方形,垒砌整齐,不用黏合物,而是用青铜钉和铗加以固定。著名的太阳门由一块高约3米、长宽各约4米的巨石雕凿而成,门楣上刻有精致浮雕。蒂亚瓦纳科帝国解体后,科利亚文化兴起,在建筑艺术方面也卓有建树,如用巨石砌成圆柱体或方形塔冢,石块之间衔接紧密,不用连接材料,现存有著名的西育斯塔尼遗址(位于秘鲁境内)。公元13世纪,印加帝国入主玻利维亚高原,建造了许多巨石城堡和神庙,其独特风格是将石头雕凿成多边形的石方,主要建筑遗址有伊斯坎瓦亚古城、印卡利亚赫塔城堡和萨迈帕塔要塞遗址。印加统治者征调劳役修建道路,还使用羊驼运载原料和设备。北起厄瓜多尔的印加王家大道横贯玻利维亚中部,向南到达阿根廷的图库曼,长约6000千米。道路沿途建有1000多座驿站,供信使歇脚,驿站之间相隔约一天的路程。印加的桥梁建造技术比较发达,遇峡谷还搭建索桥。索桥的长度能够达到60米,用由龙舌兰纤维制成的绳索加以固定。玻利维亚境内的印加道路遗址主要位于蒂亚瓦纳科和塔西克。
在殖民地时期,欧洲近代建筑思潮传入玻利维亚,并与本土元素相结合,留下了以宗教建筑为代表的艺术瑰宝。1550~1650年,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传入玻利维亚,当时的教堂用厚土坯砌墙并建扶壁,内庭院适于冥想。位于的的喀喀湖附近的科帕卡巴纳教堂是这一艺术风格的代表,其外部是白墙绿顶,饰有罗马拱和小穹顶,其内部是镀以黄金的华丽祭坛,安放着用纯银制成的圣母像。坐落于苏克雷城的自由宫是另一座代表性建筑,原为耶稣会传教士生活和学习场所,后来成为玻利维亚发表独立宣言和成立首届国民大会的圣地,外部建筑简单,但内部建有漂亮的庭院和设计匀称的内室。1600~1770年,玻利维亚盛行巴洛克建筑风格,代表性建筑是银都波托西的圣阿古斯丁教堂和圣洛伦索教堂,前者由长形正厅和高穹顶构成,内部和外部装饰都很华丽,后者有工艺复杂的圆柱,建筑正面有精致的装饰。1700年之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传入玻利维亚,影响了一大批建筑,如波托西和苏克雷两座中心城市的诸多教堂、波托西的王室钱币铸造厂,均以建筑宏伟和装饰华丽著称。在殖民地后期,玻利维亚涌现出了一批本土建筑师和工匠,他们参加重要建筑的修建和装饰,使当时的建筑呈现出“混合风格”(梅斯蒂索风格)。该建筑风格的特征是,建筑物的圆柱、外部装饰,罗马拱和内部自然光的使用均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大门和显著位置的窗户则装饰带有土著民族主题的精美石刻,如印加诸神、本地的动植物。拉巴斯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修建就体现了这种混合艺术的形成过程,即由西班牙人设计建造,但装饰细节由当地土著工匠完成。在玻利维亚独立后的19世纪,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各种建筑风格继续长期存在,并杂糅在一起。
进入20世纪,尤其是1950年之后,现代建筑在玻利维亚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玻利维亚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了以新材料和新结构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建筑的普及。在苏克雷、波托西和拉巴斯等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商业、居住、教育等用途的高楼拔地而起,建筑正面装饰玻璃,内部安装电气化设备,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设施也应运而生,使城市颇具现代气息,但历史建筑的空间也受到挤压。新兴城市的建筑物大都用现代建材按现代理念建造而成,如1956年成立的圣克鲁斯建筑师协会推动了这座东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该协会的成员大多留学欧美或其他拉美国家,具有现代建筑理念。他们在圣克鲁斯的公共工程,如道路铺设、街道拓宽、机场修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环线交通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未来规划中,使圣克鲁斯的交通布局趋于现代,还为玻利维亚建筑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卡洛斯·卡尔德隆是玻利维亚当代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建造了拉巴斯法语联盟学校、拉巴斯通信大厦、塔里哈大桥、儿童博物馆等建筑,强调原创精神而非技术手段在建筑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四 特色动植物
(一)特色动物
1.骆驼科动物
玻利维亚有4种只有南美洲安第斯国家才有的动物,这就是大羊驼(Llama)、羊驼(Alpaca)、小羊驼(Vicua)和原驼(Guanaco),统称为“骆驼科动物”。骆驼科动物最早起源于公元前7万年至公元前3.5万年时期的北美洲。随着冰冻的出现和北美草原环境的恶化,它们开始向南迁徙。到上新世和第三纪末,它们大规模向亚洲和南美洲迁徙。迁到亚洲的驼群逐渐形成了今天亚洲的骆驼科动物双峰驼和单峰驼;而通过中美洲地峡迁到南美洲的驼群,则到达了南美洲玻利维亚的塔里哈和阿根廷的北部。所以,玻利维亚的塔里哈地区和阿根廷的查帕德马拉尔地区就成了南美洲骆驼科动物的古生物中心和南美洲骆驼科动物的发源地。由于长期的进化,南美洲的骆驼科动物对于安第斯山脉高寒地区的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大羊驼是玻利维亚最主要的骆驼科动物,其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安第斯国家。大羊驼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多毛大羊驼,另一种是无毛大羊驼。在这两种深浅毛色的大羊驼之间,还有各种中间毛色的大羊驼。大羊驼虽然冠以一个“大”字,其实并不大,身高不足1米,体重最多110千克,酷似羊,且为反刍动物,因此,将它称作“骆马”显然不大合适。玻利维亚的羊驼主要有两种,一种叫苏里羊驼(Suri),一种叫瓦卡亚羊驼(Huacaya)。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形态和毛色,前者毛绺更长,形态干瘦,显得不如后者健壮。后者则驼毛更细,驼毛的纤维更短、更弯曲。
以上这两种羊驼因为肉、皮、毛、骨都可以利用,所以历来都是定居在安第斯高寒地区的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很早就成了印第安人的驯养动物;许多印第安人部落还把羊驼当成自己部族的图腾。与此大不相同的是小羊驼和原驼。这两种动物因为十分灵敏,且奔走速度极快,所以很难驯养。但是,因为小羊驼的毛皮非常珍贵,原驼的肉十分鲜美,它们都成了猎人们猎捕的对象。在玻利维亚的洛斯利佩斯地区和智利的科皮亚波地区,小羊驼现在已被视为一种新的、地区性的羊驼品种。小羊驼一般生活在南纬20°~南纬30°之间的地区,现在所存已经不多;尽管政府多方保护,数量也不过万余头。原驼在玻利维亚的遭遇更惨,目前只剩下几十头。
2.蛇
在安第斯山脉的各个支脉中,在玻利维亚湿热的热带平原上,在亚马孙河流域和拉普拉塔河流域地区,生活着各种各样的蛇。主要有两大类,即毒蛇和蟒蛇。毒蛇主要有4种,即约佩罗霍博博斯蛇、小尾眼镜蛇、响尾蛇和司命女神蛇4种。约佩罗霍博博斯蛇一般栖息在浅湖、湖边、湖中以及牧草丰盛的地方,有水生的习惯。此种蛇在玻利维亚大约有10个亚种,其中一种被称作“鹦鹉蛇”的毒蛇,呈绿色,多数时间生活在树上。其毒液主要由各种可破坏人体组织的酶组成,有破坏神经的作用,能杀死血液中的红细胞。
小尾眼镜蛇(Micrurus)被当地人称为“科拉莱斯”(Corales)。这种蛇很小,只有20厘米长,生活在科恰班巴市周围的一些小山里;在丘基萨卡中央谷地、亚马孙平原和查科平原也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这种蛇颜色鲜艳,有红的、黄的和黑的,皮上一般都有条状花纹。这种蛇看似温顺,很少咬人,常入户栖息,几乎像家养的一样,但毒性极大。因身体短小,如被这种蛇咬伤,伤口一般在脚趾或手上。毒液能破坏人的中枢神经和红细胞;中毒后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尿液顿呈红色,有一种血清注射液可解此毒。
响尾蛇(Crotalos)皮肤呈棕色,背部有黑色菱形花纹。一般生活在东科迪勒拉山脉东麓永加斯地区炎热的山谷地带、亚马孙盆地和拉普拉塔盆地。其特点是尾端有一个角质轮,运动时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打击声。这种声音可以使人在遭到攻击之前逃避。其毒液能破坏神经,摧毁红细胞,导致人体麻痹、眼皮下落和震颤,有一种抗蛇毒血清注射液可以解毒。
司命女神蛇(Lachetico)主要有两种,一种叫“普卡拉拉”(Pucarara),呈深棕色,背部有几何形花纹,生活在潘多省以及贝尼省北部和拉巴斯省北部潮湿的大森林中,身长可达4米,一旦攻击人,伤口都在高位,如胳膊上、脖子上和脸上,牧民都非常害怕这种蛇,因为即使骑在马上,也会被咬伤。另一种叫“带刺响尾蛇”(La cascabel de púa),尾端有一角质尖刺,其毒液极毒,与响尾蛇相似,没有专门的解毒剂可用,因此,被咬伤后必须用一种多效用的抗蛇毒血清注射液。
玻利维亚的蟒蛇又称王蛇,有好几种,如西库里蟒、耶尤蟒、阿马拉里蟒、索比蟒等。西库里蟒又称“森蚺”,是玻利维亚最大的一种蟒,身长10米,甚至更长;身体呈深棕色(东部地区还有一种黄色的),身上有黑色菱形花纹。在民间传说中,这种巨蟒被视为河流和湖泊的保护神,并被描绘成头部和背部之间长有鬃毛的一种怪物。这种巨蟒一般蜷曲于树枝之间或生活于河边和湖边的草木之中,喜攻击,习惯于水中生活。阿马拉里蟒又称“博耶蟒”,约5米长,身体呈棕灰色,身上有黑色菱形花纹。这种蟒喜欢吞食农田中的刺豚鼠等“强盗动物”,因此,许多农民都养殖这种蟒,让它来看守庄稼,使之免遭刺豚鼠等“强盗动物”的糟蹋。耶尤蟒长3米,有一身漂亮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索比蟒身长3米,生活于潮湿的大森林中,发红的皮肤上闪烁着各种美丽的颜色。背上有黑色的菱形花纹和斑点。
3.鱼
玻利维亚有3个界线明确的水系。一个是西南部的中央水系,一个是北部和东北部的亚马孙水系,还有一个是南部的拉普拉塔水系。每个水系都有品类丰富的渔业资源。
中央水系是一个湖沼盆地。在这个大盆地的的的喀喀湖、波波湖、德萨瓜德罗河、毛里河等河流和湖泊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如河鳟、苏切鱼、毛里鱼、伊斯佩鱼、乌曼托鱼、博加鱼、克利翁丘鱼、黑色卡拉切鱼等。当地渔民使用渔网就可以把这些鱼捕捞上来。的的喀喀湖的捕鱼季节是每年的11月10日至第二年的3月15日。该湖中最有名的鱼是一种类似鲑鱼的河鳟,从湖中捕得的最大的河鳟,重量可达17千克,长1.25米。
拉普拉塔水系主要有两条河,一条是皮科马约河,一条是巴拉圭河。皮科马约河的捕鱼业是玻利维亚最重要的商品渔业,全国鱼产品消费的大部分来自这条河。每年的4月至9月是这条河的捕鱼作业期。拉普拉塔水系最有名的鱼有鳐鱼、苏鲁比鲶鱼、尖吻鲭鱼、鲳鱼、金色棘鳍鱼、鲱鱼、鳗鲡、锯鱼和大帕库鱼。
但是,比较起来,渔产最多的还是亚马孙水系。这个水系的许多河流与海洋相连,是很多鱼类产卵的地方,因此,这里的鱼类要比封闭的的的喀喀湖水域丰富得多。据科学家初步调查,这个水系各大河流的鱼类品种极其丰富,马莫雷河有324种,马莫雷河流域有十分广阔的水域,以渔业资源丰富著称。其鱼类品种之多,在世界温带地区首屈一指。有趣的是,在它的324种鱼中,从重量来看,10~99克重的小鱼和不到10克重的小小鱼占总数的2/3;中等重量(100克至1000克)的鱼有41种,占总数的13%;最大的鱼只有15种。在41种中等重量的鱼中,只有一半具有商业价值,其余的鱼产量少,人们也不大喜欢吃。伊特内斯河有162种,贝尼—马德雷德迪奥斯河有99种。而且,这3条河的鱼类品种并不雷同。据皮尔逊1937年的调查研究,从贝尼河采集的163种鱼中,只有29%与马莫雷河相同。亚马孙河流域的鱼类主要有金色棘鳍鱼、大帕库鱼、锯鱼、阿苏莱霍鱼、苏鲁比鲶鱼、巴格雷鲇鱼等。有些鱼很奇特,譬如金色棘鳍鱼有一口锋利的牙齿,性好斗,搏斗时常跳出水面,金黄色的鱼鳞闪闪发光,只有用钢质的钓鱼线和装有勺形挡板的高强度鱼钩才能捕获。又譬如阿苏莱霍鱼以躯体庞大著称,最大的阿苏莱霍鱼有2米多长,重150千克。
(二)特色植物
玻利维亚因为有许多不同的生态区,故植物也多珍奇品种。原产于安第斯山区的马铃薯、玉米和块茎作物酢浆草(Oca),在玻利维亚就有非常多的品种。据统计,马铃薯和玉米各有200多个品种,酢浆草有100多个品种;其中很多品种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此外,玻利维亚还有很多珍奇少见的植物,最著名的有以下几种。
坎图塔花是生长在西部高原地区的一种美丽的花卉,帕图胡花是生长在东部亚马孙河流域大平原地区的一种美丽花卉,二者都天然地具有玻利维亚国旗的红、黄、绿三色,因此现在已先后被定为玻利维亚的国花。
普亚树,全称“普亚雷蒙迪”(Puya Raimondi),是一种凤梨科植物,高十几米,生长在拉巴斯西南干燥的科曼切采石场或石坑里。此树是大自然的一大奇迹。它从生长到完全成熟需100年,故称“世纪树”。成熟时开花,花柱矗立在该植物之上,高度几乎占全树的2/3,十分雄伟。开花之后即在缓慢地自我燃烧中衰萎下去,直至化为一堆灰烬。奇怪的是,此植物只生长在玻利维亚高原的一个确定的地方,并伫立在寒风凛冽的石堆之中。据推测,该植物生长之地可能有地下热流或某种火山因素。其他个别地方如科恰班巴省波霍附近的孔多华恰纳和玻利维亚南部通图皮萨的公路旁边也可以看到一些较小的普亚树。
托博罗切斯树(Toboroches)生长在塔里哈省查科地区的沙地上,是玻利维亚的又一生物奇迹。该树几乎没有一片树叶,却挂满了白色、玫瑰色等各种颜色的美丽花朵,故当地人又形象地称它为“醉棒树”(Palo Borracho)。
托托拉草(Totora),亦称“宽叶菖蒲”,是的的喀喀湖和波波湖浅水中的一种野生香蒲属植物。此草用途极广,是湖岸居民和湖中岛民用来制作船只和修建房子的常用材料;它的嫩苗和嫩叶还是湖区人民的日常食品。托托拉草草丛中各种水鸟所下的大量鸟蛋更是湖区居民的美味食品。由于湖区人民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托托拉草,所以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托托拉草,历史上的的喀喀湖区文明的兴盛几乎是不可能的。
昆诺阿藜是安第斯山区的一种谷类植物,亦称“印加小麦”、“昆诺阿谷”、“藜麦”或“昆诺阿粟”。茎硬且直,长满毛刺,果实为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最适宜人类食用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是近年来玻利维亚农产品中最受欢迎的出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