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利维亚(第2版)
- 曾昭耀 宋霞 曹龙兴
- 15731字
- 2025-02-15 13:41:38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在玻利维亚,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并或多或少地以一种兴奋的情绪去履行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教义。玻利维亚的许多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宗教有关。今天,尽管一般说来宗教信仰已经明显地松懈下来,但宗教信念仍然在玻利维亚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思想深处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天主教
1.概况
玻利维亚2009年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宗教自由和根据其世界观的精神信仰自由;政府独立于宗教”。在国民的信仰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仍然是罗马天主教。据2013年的调查,玻利维亚大约有7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天主教在玻利维亚宗教界的统治地位是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在16世纪建立起来的。当时,来到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征服者和殖民者都是天主教的狂热信徒,他们严格遵守天主教信条,世代相传,并排斥一切异己,带有那个时代的极端严格和不宽容的特点。当时的西班牙传教士,都致力于向土著居民传播宗教和进行宗教教育,强迫他们放弃自己原来的宗教信仰,皈依天主教。譬如在18世纪70年代,天主教耶稣会就曾经在玻利维亚东部奇基托人和莫霍人聚居地区,建立了30多个所谓“天主教归化村”,集中向印第安人传播天主教。
玻利维亚独立战争爆发后,天主教虽然由于其坚持忠于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立场而遭到沉重打击(拉巴斯主教被处决,教会财产被没收,许多修道院被关闭),但天主教在信仰上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被动摇。尽管如此,耶稣会传教士先前在玻利维亚所建立的那些大规模的“天主教归化村”,并没有在共和国建立之后天主教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多大作用;在独立后的差不多一个世纪中,天主教只是在贝尼省的个别地区建立了几个传教中心。
玻利维亚的天主教同西班牙本土的或罗马的天主教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首先,玻利维亚的天主教是16世纪西班牙天主教与被征服时期上秘鲁本地宗教的混合物;玻利维亚的宗教表现出土洋结合的形式。其次,玻利维亚有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农民)表面上宣布信奉天主教,但实际信奉的还是他们的传统宗教。
从20世纪50年代起,天主教开始进行改革。这些改革都是由罗马教廷发出的指令推动的,是在“解放神学”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的。改革派主张举行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时都应使用当地的语言,宗教仪式应该从简,不要再使用传统的模拟像、祭坛和壁龛等。改革的目的是使天主教更加接近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2.天主教的活动
天主教传教士除了开展日常的宗教服务之外,最经常的工作就是向贫困民众提供“社会援助”,主要是向一些贫困社区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他们建立合作社和储蓄所,为贫困者开办诊所和建立家园,帮助偏僻地区的移民中心进行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等。由于参加宗教服务的教士人数不够(包括外籍教士),玻利维亚天主教传教士不得不求助在俗信徒一起参加服务。另外,天主教传教士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们除了开办正规学校之外,还组织一些宗教团体和世俗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办成人扫盲班,或提供无线广播课程。还有一些志愿团体,以流动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志愿者奔赴一些落后地区,帮助那里发展教育和文化。
3.天主教的组织系统
玻利维亚的天主教完全是按照罗马天主教教廷的规定建立的,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全国设苏克雷、拉巴斯、圣克鲁斯、科恰班巴4个大主教区,奥鲁罗、波托西、塔里哈3个主教区,潘多、雷耶斯、奎沃、奇基托斯、努夫洛德查韦斯、贝尼6个代牧区和科罗伊科、科罗科罗、艾基雷3个高级教士管辖区。大主教区是最高级别的管区,管辖本区内所有的各级教区组织。为了做好对信徒的宗教服务和精神引导工作,各大主教区、主教区、代牧区和高级教士管辖区都各有自己的小教区;玻利维亚有小教区400余个。教会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主教会议。教会出版自己的机关报《现状报》。
(二)基督教新教
玻利维亚有相当多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o)。信奉新教的人统称“福音派教徒”或“福音派新教会教徒”。据2013年的调查,玻利维亚大约有新教教徒170万人,占玻利维亚人口总数的17%。
福音派新教来到玻利维亚的时间较短,大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在玻利维亚传教。最初,他们是在玻利维亚推广《圣经》,自称是“宗教书刊散发人”。后来他们就成了“传教士”。他们大都是美国人,是被他们所属的美国教会派到玻利维亚来的;来的时候都带上了发展新教徒所需要的足够人力和财力。由于他们坚持不懈的活动,福音派教义的传播进展迅速,新教徒的数量不断增加。
福音派教会没有天主教那样统一的教义和统一的组织系统。由于对《圣经》原文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福音派教会在玻利维亚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派,其中相当一部分在玻利维亚扎下了根。这样的派别主要有浸礼派、卫理公会、基督复临派、路德派、救世军、神召会、自由兄弟会等。
浸礼派(Bautista) 浸礼派是最早在玻利维亚建立的新教教会之一。早在1898年,加拿大浸礼会传教士就来到玻利维亚,在安第斯地区传播教义,使得不少人皈依了浸礼派教会。后来又来了一批巴西牧师,他们在玻利维亚东部地区传播教义,也取得了同加拿大传教士同样的成功。到20世纪末期,这两个组织已经联合起来。在各新教教派中间,浸礼派大概是宣传工作做得最多的教会,他们在拉巴斯拥有一个无线电台,用当地的土语进行广播宣传,还设立了一个专门散发简报和小册子的机构。为了培养当地的牧师,他们还在科恰班巴建立了一个神学院。
卫理公会(Metodista) 全名“玻利维亚卫理宗福音派教会”,也是较早建立的新教教会。1901年,卫理公会的一名传教士首次来到玻利维亚,并着手建立卫理宗福音派教会。该教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教育,并开展农村医疗服务。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教会在玻利维亚发展较快。
基督复临派(Adventista) 又称“星期六基督复临派教会”,始建于1907年,教徒有6000多人,其规模与卫理公会不相上下。该派教会在玻利维亚各主要城市和村镇都有教堂和热情的教民。他们除提供医疗服务之外,还在拉巴斯创办了一所师范学校,专门为艾马拉人的孩子培养教师。基督复临派教会的最基本的特点是接受摩西律法,偏爱新约全书,因而遵守古老的以星期六为安息日的说教,正式使用“星期六”的补充命名,不参加全国福音基督徒联合会。
路德派(Luterana) 玻利维亚教徒最少的一个教派,只在拉巴斯、奥鲁罗和科恰班巴三个省得到传播,人数不超过1500人,教民多是德国籍侨民以及斯堪的纳维亚移民的后裔,大多居住在拉巴斯城。
救世军(El Ejército de Salvación)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玻利维亚,主要在人口最集中地区开展传教活动。该教的组织是军事化的,甚至服装也是统一的制服,男女都佩戴同样的军衔章。20世纪80年代以前,该教在玻利维亚有3个兵团,分别设在拉巴斯、科恰班巴和奥鲁罗三省;进入80年代以后,开始在圣克鲁斯省筹建第4兵团。该教在社会精神病患者和贫困人口中开展的工作非常出色。
神召会(Asamblea de Dios) 又称五旬节派教会或圣灵降临派教会(Pentecostales),有秘密社团的性质,信徒们都有狂热的信仰立场和一些奇怪的习惯。他们的牧师在训导工作中都使用一种强烈的论战语调,不大愿意接近其他教派,特别是不愿意接近天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较大发展,成了玻利维亚第三大新教组织,教徒人数估计在6000人以上,大多集中在拉巴斯和圣克鲁斯两省。
自由兄弟会(Hermanos Libres) 自由兄弟会是一个普及于玻利维亚全国的新教教派,主要在玻利维亚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一些非常落后的土著民族中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和开展传教工作。该教的一个突出的业绩是建立了一个圣经教育函授系统,并在贝尼省巴卡迭斯州创办了一所暑期语言学院。该学院工作非常出色,已编写出20多种以西班牙语注释的土著民族语言词语汇编。
此外,玻利维亚的新教组织还有贵格会、信义会、玻利维亚印第安人传教会等。为了协调各新教教派的传教工作和服务工作,玻利维亚还建立了一些跨教派的新教组织,如玻利维亚福音派全国协会、玻利维亚福音社会行动委员会、切帕雷工作队、玻利维亚识字会等。
(三)土著民族的宗教
印第安人虽然大多数正式受洗为天主教徒,但他们同时也信仰自己民族的传统宗教。譬如印加人崇拜最高神“维拉科查”(Viracocha)和太阳神“印蒂”(Lnti),前者为创造之神,创造了天地、日月、星辰以及人类;后者为印加人的家族之神,其偶像为一个被金色光环围绕着的人物形象,被视为印加人的始祖。这种宗教传统直到现在仍在许多克丘亚人和艾马拉人中保留下来。实际上,印第安人的信仰同耶稣本身毫无关系。他们认为,在人的肉体内有两个魂魄:人一旦死亡,第一个魂魄即飞向远方,进入天堂;而第二个魂魄则集合肉体的所有善恶因素,在死者生活的场所附近停留。在天堂里,人们没有苦恼,大家过着渔猎、采集水果等一成不变的幸福生活;但是,在到达这个天堂之前,魂魄必须经过一年左右的长期旅行。因此,人们常送给魂魄食物、酒、古柯、武器甚至家畜,供其旅途之用。留下不走的魂魄则因为生前的恩恩怨怨而成为生者的不祥之兆,因此,人们必须将死者的所有东西全部烧掉,断其停留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魂魄才会逐渐消失。他们也有创世说,但他们的创世说是同古印第安人流传下来的宗教传说结合在一起的。譬如他们相信,在开天辟地之时,天神“库努”被原始人的恶习激怒了,降祸于人类,把大地变成了沙漠,把居民变成了低贱动物。后来,另一个叫作“帕查卡马霍”的天神对人类动了怜悯之心,让他们获得了新生。但是,这些人不争气,没有多久又堕落了,再一次激怒了“库努”,于是,他用洪水和地震把大多数人消灭了。幸存的人很后悔,对天祷告,愿意悔过;结果,一轮红日从的的喀喀湖最大岛屿的一块名叫“尤蒂卡尔卡”的岩石后面升了起来,人类又获得了新生。为防止人类再堕落,一个名叫“蒂克西维拉科查”的先知为人类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并把金银财宝埋到了最荒僻的地方。但是,过了若干年,人类又忘记了先知的规定,再次作恶。于是,另一个叫作“图努帕”的先知就放了一把火,烧毁了房屋,烧死了许多人。人们被逼无奈,群起反抗,将“图努帕”打死,然后将他的尸体扔到湖上的一条小船上。这时,小船所在的湖边自动裂开,形成一条小溪。小船沿溪顺流而下,离开了的的喀喀湖。先知消失了,的的喀喀湖的湖水流入了波波湖。为了纪念先知,感谢太阳,这里的人们用长条石块砌起了名叫“普卡拉”和“卡查”的祭坛,年年在此举行庆典。这是印第安人所深信不疑的关于人类善恶斗争的传说。
玻利维亚土著居民的宗教属于一种原始的多神教,几乎每个印第安人家族都有自己的家神。他们所崇拜的家神或是森林中的某种动物,或是河流湖泊中的某种鱼。印第安人普遍崇拜大自然,他们相信大山是有生命的,他们把安第斯山脉上的崇山峻岭奉为崇拜的偶像,把伊利马尼山尊为“众山之王”,认为它是玻利维亚气候的控制者。艾马拉人相信地球上住着很多的自然神灵,如守护神、山精、湖灵、闪电神、风神、冰雹神等。莫维马人甚至还迷信一个名叫“卡尼瓦瓦基尔莫”的坏精灵。科尤瓦瓦人也有同样的迷信。印第安人还非常崇拜伊利马尼瀑布,常常带着薰香、美酒、羊驼胎儿、香烟、糖果、面包和古柯叶去祭祀伊利马尼瀑布,请求它给自己的田地供水。他们还认为萨哈马峰和安科乌马峰是兄弟,而的的喀喀湖则是安科乌马峰的妻子;认为人和太阳都是从这个湖中产生的。印第安人还崇拜自己的肉体,对剪下的指甲和头发特别注重保存,总是精心地收藏到一个墙洞中。他们认为,所有在世的人,死后都会再生,但将来灵魂从坟墓中离开再投世时,必须具有身体的各部分,包括头发和指甲。在玻利维亚最偏僻地区的一些非常落后的土著群体里,还残存有原始的偶像崇拜、图腾崇拜和萨满教(Shamanismo)信仰。在印第安各部落中,巫师可以随心所欲地臆造神灵。因此,有些部族(譬如帕卡瓜拉人)的宗教因这些巫师的臆想不同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别;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存在于人类之上的最高的生命,这个生命永远不会死;人之所以死,是因为他们中了邪;所以巫师在他们那里既是神父,又是医生。
对传统宗教信仰最为强烈的是瓜拉尼人和克丘亚人。在他们的信仰中,创造一切的造物主并不是西方人所说的那个上帝,而是的的喀喀湖中的太阳之子维拉科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最崇拜的是“命运和丰收之神”埃克科(Ekeko)和主宰耕种和收获的地母神“帕查妈妈”(Pachamama)。为了请求神灵恕罪,他们把山羊和羊驼的血洒在石头祭坛和木质十字架上。这种仪式在玻利维亚西南部卡兰加斯(Carangas)地区的山坡上极为常见。
总之,在玻利维亚土著居民的社会生活中,祖辈的传统信仰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宗教实际上是传统信仰同天主教信仰的一种混合物。
(四)其他宗教
同基督教各派教会一样,其他一些非基督教宗教的传教士也在玻利维亚开展传教活动。这些宗教主要有耶和华见证教、摩门教、门诺教、摩西教、伊斯兰教、神道教、佛教、巴哈伊教、诺斯替教等。
耶和华见证教(Testigos de Jehová)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玻利维亚传教,估计该教在玻利维亚有信徒上千人。
摩门教(Mormonismo)自称“最终圣徒教”(Santos de los últimos días),也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玻利维亚传教。摩门教徒只承认耶稣死后不久用英文在铜板上书写的《摩门记》,并坚决为这部书的真实性辩护。目前几乎所有各省首府和各州主要市镇都有他们的教堂。
门诺教(Menonitas)不仅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是一个秘传的保守组织,在玻利维亚的历史还不到半个世纪。首批教徒来自巴拉圭,后来又有一些教徒从墨西哥、加拿大和伯利兹来到玻利维亚。他们几乎全都定居在圣克鲁斯城附近的乡野,城里有他们的一家公共住所,该住所同时也是他们的宗教祈祷室和活动指导办公室。脱尘独居是他们的生活准则。他们常常穿着一种特制的衣服,三五成群,严肃而沉静地穿行于圣克鲁斯城的大街。他们虽以自己的勤劳献身农业,但拒绝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现在有教徒万余人。
摩西教(Mosaísmo)即犹太教,是1940年前后开始移居玻利维亚的以色列人的宗教。拉巴斯城有一个小小的犹太人社区和一个犹太教教堂。
伊斯兰教(Musulmana)信徒主要是定居玻利维亚的叙利亚人、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数量不多。
神道教和佛教(Shintoísta, Budista)在玻利维亚,日本的移民很多,仅在圣克鲁斯省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农业垦殖地就有日本移民8000~10000人,他们多数信奉神道教和佛教。
巴哈伊教(Fe Bahai)在玻利维亚的拉巴斯、科恰班巴和圣克鲁斯等城市,有一些外国移民信奉起源于伊朗的巴哈伊教(旧译“大同教”),但人数不多,大约只有1500人。
诺斯替教(Gnóstica)是一种融合多种信仰,把神学同哲学结合在一起的秘传宗教,强调只有领悟神秘的“诺斯”(即真知),灵魂才能得救。这种宗教只在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中有一些信徒。
(五)政教关系
在历史上,玻利维亚一直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宪法规定天主教是国家的国教,但也允许存在其他宗教信仰,并规定一切宗教平等,宗教活动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如公立学校只能开设宗教选修课,私立学校必须按官方的规定、计划和大纲来管理学校,宗教历史文物受国家保护,禁止出口,宗教组织如要集会游行必须先同有关当局商量,教会的《募捐资金报告》必须要办理公证,以保护教会免犯洗钱和接受毒品资金的错误,等等。政府设立外交及宗教部,由专门机构负责宗教方面的事务。2006年莫拉莱斯执政后,在政教关系上进行了改革,2009年玻利维亚新宪法废除了天主教的国教地位,实行政教分离制度,并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宗教自由和信仰自由。
二 节日
玻利维亚是一个节日众多的国家,各个种族的、各个地区的、带有各种宗教色彩和政治色彩的大大小小的节日不胜枚举,现按时间顺序将玻利维亚最主要的节日列举如下,并作简单介绍。
1月1日权威节(Fiesta de Autoridades)这是每年元旦玻利维亚安第斯地区的共同节日。这一天,该地区所有公社和艾柳都要举行祝贺和款待任期届满官员的仪式,把现金放在这些官员和他们夫人的衣服上,把面包圈放在他们的帽子上,把橡皮球项链挂在他们的脖子上,以表示当地农民对这些官员所做工作的认可。
1月6日主显节(Fiesta de Reyes)这是玻利维亚人纪念“东方三王”朝拜耶稣圣婴的节日,也是贝尼省巴利维安州国王村的保护神节。这一天,贝尼省的首府特立尼达市要举行盛大的民间艺术表演游行。在游行中,在一辆名叫“巴尔科”的“圣婴车”上,有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土著妇女装扮成正在照顾刚降生的耶稣圣婴,旁边有3个头戴五彩缤纷葫芦冠、打扮成“东方三王”的朝圣者相陪。围绕着“巴尔科”圣婴车,有一大帮黑人翩翩起舞,随车行进。这个仪式被称为“巴尔科的入场”。
2月10日奥鲁罗节 纪念1781年2月10日塞瓦斯蒂安·帕加多尔领导的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
3月23日阿瓦罗亚节 纪念1879年爱德华多·阿瓦罗亚抵抗智利,为保卫玻利维亚领土而牺牲。
圣周节(Semana Santa)是纪念耶稣蒙难的节日,一般在复活节前一周举行。各地庆祝的形式不一,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用树枝布置一个“耶稣蒙难处”,用农产品装饰一个供“耶稣蒙难日”游行队伍通过的拱门,表演各种宗教性的民间艺术等。在约塔拉地方,还要由卸任的政府官员表演把耶稣从十字架上解脱下来的一幕,他们把钉死耶稣的钉子都摆放在一个小花篮中,花篮由一个身着天使服装、取名“托科斯”的儿童端着。安第斯地区的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凯斯皮阿纳”习俗,即在“圣周节”期间,可以容许“偷盗”,因为“基督”已经死亡,他已经不可能看到和惩罚这种不幸的行为。
4月15日塔里哈节 纪念1817年玻利维亚游击队联合阿根廷第四军在拉塔布拉达打败保皇派军队。
5月1日劳动节 纪念美国芝加哥工人1886年5月1日英勇罢工并争得8小时工作制的胜利。
5月3日十字节(Fiesta de la Cruz)这是流行于玻利维亚全国的一个宗教节日。早在西班牙殖民者来到美洲以前,这个地区的古印第安人就有一个“十字节”,叫“查卡纳节”,但与西方的“十字节”完全不同,这是纪念标志收割季节开始的十字星座出现的节日。自西班牙殖民者征服这个地区之后,印第安“十字节”开始同西班牙“十字节”慢慢地调和起来,逐渐有纪念基督蒙难的意思。在一些艾马拉人公社里,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农产品和水果来供奉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在科帕卡巴纳的十字节期间,人们不仅礼拜十字架,还要跳“利菲斯舞”和“印加人的忧伤”(Duelo de los Incas)等舞蹈。
5月25日丘基萨卡节 纪念1809年5月25日苏克雷城首先发出要求自由的呼声。
6月4日苏克雷牺牲纪念日 纪念南美独立战争著名领袖、玻利维亚首任总统苏克雷1830年6月4日遇害身亡。
6月24日圣胡安节 纪念命运之神圣胡安。人们相信,水与火是决定农民命运的,因此,在节日的这天晚上,所有的家庭都要在自己的住所点燃篝火,相信圣胡安的火会清洗他们的土地,然后让土地长满牧草和鲜花。南美洲的6月尽管天气很冷,但很多地方都要进行玩水的游戏,相互泼水。在圣克鲁斯省的贝拉斯科甚至还要集体沐浴,沐浴之后要光着脚从燃烧着的炭火上走过去,同时还要表演“摇篮舞”、“托莫里奥舞”和“奥希里斯舞”。在有些地方,人们还选择在这一天理发,相信在这一天理发后,头发会长得更多、更漂亮。
6月29日圣佩德罗和圣巴勃罗节 这是一个敬奉保护神的节日。这一天,很多地方都要以专门的舞蹈来敬奉自己的保护神。如在阿查卡奇地区,有一种特别的舞蹈,一群“士兵”围着一个头戴巨大纪念面具的“著名舞者”跳舞。据传说,这个舞者注定是要带着这个地区所有的罪孽去见阎王的,因此,在节日前夕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地区的人一定要热情招待他,并整天用甜言蜜语哄着他,好让他尽职尽责地把所有的罪孽一个不漏地带走。
7月16日卡尔门节 这是拉巴斯城纪念军队保护神卡尔门圣母的节日,同时也是拉巴斯市民纪念1809年7月16日穆里略等先烈在拉巴斯城领导的南美洲第一次独立运动的节日。很多地方要上演各种各样的舞蹈和滑稽剧,特别是要表演从西班牙传入、目前尚残存在玻利维亚的中世纪骷髅舞《狂人帕利亚—帕利亚》。在苏克雷城,这一天还要举行“耶稣蒙难节”活动。
7月25日圣地亚哥节 这是一个礼拜土地圣徒圣地亚哥的节日,土著人则把这一天看作纪念闪电神“伊利亚帕”(Illapa)的节日。节日的突出特点是有许多的舞蹈队跳舞。特别是的的喀喀湖畔瓜基港的节日活动最引人注目。瓜基港附近的手艺人,特别是拉巴斯城的手艺人,都要来这里参加节日活动,他们来的时候带来许多舞蹈队,如魔鬼舞蹈队、黑人舞蹈队、“库利亚瓦斯”舞蹈队以及土著人的农民舞蹈队等。这一天还要举行纪念渡神“巴尔塞阿达”的仪式。
8月5日科帕卡巴纳圣母节(Virgen Copacabana)这是礼拜玻利维亚最著名神殿中的湖泊圣母——科帕卡巴纳圣母的节日。这个节日历史悠久,早在西班牙殖民者来到美洲之前,科帕卡巴纳神殿就是印加帝国塔万廷苏约的主要神圣之所。节日期间有许多民间艺术演出队参加活动,参加节日活动的不但有来自玻利维亚本国的朝圣者和许愿者,还有许多来自秘鲁的朝圣者和许愿者。
8月6日国庆节 纪念1825年8月6日玻利维亚正式宣布独立和建立玻利维亚共和国。
8月不幸者节(El Aciago)这是艾马拉人传统的民间节日,每年8月举行,一般要持续一个月。前半个月是祭祀地母神“帕查妈妈”的活动。人们要用美食来祭奠“帕查妈妈”;要在一些神圣的地方组织纪念“耶稣蒙难”的活动;还要进行集体斋戒,以表示对地母神的崇敬。后半个月则举行一系列仪式,以供奉人们心目中的恶魔。节日期间,大多数活动都是魔幻般的宗教仪式,各种经过专门训练的魔术师和巫师得以大显身手。
8月20日植树节 1939年,玻利维亚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每年8月20日为植树节。
9月圣罗克节(San Roque)这是塔里哈城传统的民间节日,于9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为期8天。节日的独特之处是有一大批三音管乐器吹奏者登台表演。另外,表演琼丘斯舞和体现野蛮部落遗风的杂技舞,也是节日的主要内容。
9月14日科恰班巴节 纪念埃斯特万·阿尔塞领导的第一次击败西班牙人的1810年革命。
9月24日圣克鲁斯节 纪念1810年9月24日圣克鲁斯参加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9月24日潘多节 纪念1938年布什总统(1937~1939年在任)决定建立潘多省。
10月罗萨里奥节 这是丘基萨卡省的传统民间节日,于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丘基萨卡省塔拉布科的纪念活动。在那里,有来自各地的土著居民参加,他们还举办斗牛活动。另外,传统金银器商业中心乌拉马的纪念活动也很重要,那里的舞者都戴着各种银饰,并有最大型的“西库斯”乐队伴奏。
11月1日、2日万圣节和亡灵节 这是天主教教徒纪念众神和祈祷亡灵的节日。印第安人也利用这个机会举行纪念哥伦布以前时代自己祖先的仪式,他们通常是在家里举行仪式,纪念他们所热爱的一些死者,并去墓地祭扫死者的坟墓。
11月10日波托西节 纪念1810年爱国者佩德罗·科斯塔斯领导的反对西班牙总督的起义。
11月18日贝尼节 纪念1842年巴利维安总统(1841~1847年在任)决定建立贝尼省。
12月24~25日圣诞节 这是玻利维亚最流行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各种各样的地方风采。譬如在丘基萨卡,流行着一整套很重要的圣诞歌曲,人们还表演克里奥尔人降生的故事。在塔里哈,则有一整套出名的圣诞舞蹈节目,如“发辫舞”“圣诞四对舞”等。在贝尼省,过去一般都要在12月28日演出滑稽剧《希律》,希律是传说中一个以杀害幼儿出名的犹太王。现在,这种滑稽剧已作为民间戏剧中的一种不良习俗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上演一种取名《小天使》的舞蹈。
三圣节(Trinidad)日期不定。节日期间一般都有大规模的民间艺术表演。在拉巴斯城的格兰波德尔区,参加演出的民间艺术团体达40多个。在贝尼省,三圣节还是该省首府特立尼达市的保护神节,因此,这里的三圣节以民众参与广泛著称,民众可以欣赏到许多重要的民间舞蹈节目,如《用砍刀开路者舞》《砍蔗工舞》等。
圣灵降临节(Pentecostés)纪念圣灵和地母神“帕查妈妈”的节日,日期不定,盛行于整个安第斯地区。纪念的方法一般是在住所点燃薰香植物巴西普罗蒂乌木和一种叫“科阿斯”(Koas)的神木,在矿山和田野宰杀大羊驼,以祭献地母神。在有些地方还要表演舞蹈节目。
圣体节(Corpus Christi)日期不定。节日期间人们都要穿戴最好的衣帽,售货摊都要用兰花装饰起来。科恰班巴省还保留着喝“奇恰酒”的习惯。
三 民俗
玻利维亚是世界上美洲土著居民占全国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土著居民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直到今天,土著各族都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他们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因此,尽管在首都苏克雷、拉巴斯等繁华地带到处是一片现代景象,但就全国而言,特别是在土著居民聚居地,民俗风情则显得古朴而神秘,富有民族特色的事物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
(一)特色活动
玻利维亚以农、矿立国,矿工的安全和农业的丰收对玻利维亚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然而在历史上,悲惨的矿难和天灾时有发生,因此,在玻利维亚土著居民的民俗中,祈求神灵保佑、战灾避难的各种特色活动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狂欢节(Carnaval)为了祈求矿工安全,玻利维亚每年四旬节开始前的几天(一般在3月底)都要举行规模宏大、隆重的狂欢节。因各地风土人情不同,狂欢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全国各地的狂欢节中,规模最大、组织得最好、最激动人心的要算奥鲁罗市的狂欢活动。奥鲁罗是一个矿城,居民很早以前便从事锡矿开采。那时坑道内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所以,矿工很早便信奉“坑道女神”,每年都要为“坑道女神”举行一次祭奠活动,以求得女神的保佑。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几乎把一年的积蓄全部花光,尽情地吃喝玩乐,以向“坑道女神”表示虔诚之心。最初(玻利维亚的第一次狂欢节举行于1789年),只有矿工参加,后来则打破行业界限,不分职业和年龄,人人都参加狂欢活动;但是,矿工仍是活动的主体。在狂欢节前的那个星期五,矿山要举行所谓“阿丘拉”(achura)仪式,由矿工代表向矿主介绍矿山最好的产品,然后,矿主将大量的饮料和糖果作为报酬散发给矿工。第二天上午8点,狂欢节正式开始,各色各样的民间艺术队伍,带着各自的用各种银器装饰起来的彩车,载歌载舞,一队接一队地沿着通往“坑道神庙”的大街行进。行进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艘彩船,船上装满了奉献给“坑道女神”的各种金银器具和五花八门的古钱币。以魔王为首的魔鬼队伍则跳着魔鬼舞紧随其后。他们个个头戴五颜六色、长着犄角、瞪着大眼和张着血盆大口的魔鬼面具。舞蹈最后以天使圣·米盖尔制伏魔鬼,正义战胜邪恶结束。魔鬼队伍后面是一只人工操纵的保护“坑道女神”的大神鹰。为了再现印加帝国征服各部落的历史画面,“印加人”头戴羽毛高冠,不断地表演战争舞和狩猎舞。最后,队伍缓步来到“坑道神庙”。这时,舞蹈队要表演令人伤心的民歌《终点》,以纪念矿工的保护神“坑道女神”。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为“坑道女神”守灵。第二天凌晨,所有的游行者又都要带着他们的乐队来到“坑道神庙”,举行黎明弥撒。接着是每个民间艺术团体的综合舞蹈表演。下午,狂欢节进入高潮,除了民间艺术队伍参加外,还有真正具有狂欢节特点的化装人群和滑稽丑角参加。他们身穿奇装异服、面涂古怪脸谱,表演各种滑稽动作。夹杂在青年人中间的白发老人,则以他们幽默的表情和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星期一开始狂欢节的告别弥撒。星期二是狂欢节的“奇阿利亚日”,举行播种赐福仪式(包括举行各种产品的竞赛活动),以作为狂欢节的结束。别具风采的奥鲁罗市狂欢节,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
阿拉西塔斯节(Fiesta de Alasitas)为了祈求农业丰收和经济繁荣,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每年都要在1月下旬过一个热热闹闹的阿拉西塔斯节。在艾马拉语中,“阿拉西塔斯”就是“采购”的意思,所以,“阿拉西塔斯节”也就是“采购节”,是拉巴斯最重要的手工艺品交易会,也是拉巴斯城市民纪念艾马拉民族保护神“埃凯科”(Ekeko)的节日。“埃凯科”神象征丰收、欢乐和繁荣。采购节每年1月24日开始,为期一周。在这一周中,拉巴斯各主要街道人山人海。街道两旁的货摊上摆满了精致玲珑的小物品,最吸引顾客的还是那些现代化的小商品,如微型小汽车、玩具小火车、模拟小别墅和一捆捆小钞票等。艾马拉人把从集市上采购来的小商品敬献给埃凯科神。敬奉的礼品不限种类,也不限数量,但敬献的方式颇为有趣。他们先做好上百个像火柴盒大小的小布袋,袋内装着买来的礼品,再用线绳或布条把小布袋穿在一起,挂在埃凯科神身上。神像身材矮胖,挺着大肚子,两手前伸,笑容可掬。在古印第安时代,这个神像是用金银铸成,或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现在则大多用陶土烧制而成,神像身上穿着艾马拉人的民族服装,头上戴着一顶用羽毛装饰的帽子。据说,向埃凯科神敬献什么,将来便会得到什么,敬献的礼品越多,得到的幸福也就越多。因此,善男信女争相敬献,这个象征“富足”的埃凯科神,全身挂满了人们认为一个家庭所必不可少的用品,或人们所渴望获得物品的象征品。除了向埃凯科神敬献礼品外,艾马拉族男女还发挥其能歌善舞的特长,在节日里尽情地欢跳各种民族舞蹈。
土豆开种节(Primera Siembra de la Papa)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玻利维亚农民每到土豆开种的时候(一般在每年的10月或11月上半月,具体时间视当年的气候而定)都要举行一个奇妙的、叫作“哈普奇里”(Japuchiri)的土豆开种仪式。“哈普奇里”是一个化身神鹰的人的名字,是开种仪式的主角。在开种的这一天,人们要把自己最满意的一对阉牛,用镜子(挂在牛的头顶上)、漂亮的驮鞍和彩色飘带装饰起来,牵到选定的地点。然后仪式开始。首先是这个名叫“哈普奇里”的人闪亮登场。他手里端着一碗汤药,妇女们在他身上洒满了一种用薰草制作的香水,表示土豆的病虫害已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接着是妇女们登场,她们开始用古柯叶“处理”准备播种的头几颗种子。“处理”程序结束后,“哈普奇里”就指定第一对阉牛开犁第一条垄沟。至此,播种正式开始。
(二)服饰
在服饰方面,玻利维亚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差别很大。在城市,虽然一般人平时着装随便,但在正式场合,很多人都穿西装。特别是妇女,每到这种时候,她们一般都很讲究,服饰大多色彩艳丽,打扮得花枝招展。拉巴斯的贵妇人尤其讲究,她们至少要穿一条浆洗过的刺绣裙子,外面再套一件色彩艳丽的丝绒衫或长袍,并有意露出美丽的裙子饰边,脚上还要穿法国式高跟鞋。丘基萨卡妇女甚至还按西班牙卡斯蒂利亚人的传统,喜欢穿巴黎式或伦敦式的服装,以显示她们的高雅风度。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的土著居民居住的地区,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克丘亚人一般仍保留着古代服饰的许多特色。男子穿短外衣,下穿长仅过膝的裤子,肩上披一件斗篷。短外衣和裤子都是用自家织成的毛料做成的。斗篷是用两块方形的、有鲜艳图案的厚羊毛料子做的,缝制的时候沿边缝并在中间留下一个空当;穿时利用这个空当将斗篷从头上套下,披在双肩,胸前后背各一半;天热时可以把斗篷撩起来,像围巾似的搭在肩上。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外衣、裙子和披肩。短外衣一般为白色,并用金属饰物装饰;裙子通常要穿好几条(有时甚至多达8条),一条比一条短,以使每一条裙子的彩边都可以显露出来;披肩用粗毛料做成,穿时在胸前用一个银制胸针别住,后背折叠成口袋状,可以用来背小孩或物品。克丘亚人大多赤足或穿凉鞋,只有在盛大节日的时候才有一些头面人物穿皮鞋。
艾马拉人的服装也相当传统。男子身穿一条长及踝骨的裤子和一件紧身短上衣,外罩一件斗篷,腰系一条宽大的腰带。妇女穿束腰紧身衣,腰上束一条宽而长的腰带,肩上披一条披巾,披巾一端束在头上,打成一个蝴蝶结;只有在节庆的时候,她们才穿上宽大多褶的长裙,披上色彩缤纷的披巾,戴上她们心爱的首饰。一般来说,艾马拉人的服装都是他们自己用由大羊驼毛或羊驼毛纺织的粗毛料缝制的;服装所用的料子、刺绣的颜色和图案,都是他们社会地位和部落的重要标志。虽然已有一些艾马拉人从市场购买工厂生产的布匹或成衣,但充其量也只是土洋结合,没法同城里人比。艾马拉人无论男女,皆穿凉鞋,鞋带系在脚脖上。有些地方只有男子穿凉鞋,女子则全年跣行,甚至在严寒时也如此。
除了克丘亚人和艾马拉人之外,玻利维亚还有很多更落后甚至非常落后的部落,他们的服饰就更简单和原始了。譬如奇里瓜诺人、托瓦人、乔罗蒂人、塔彼特人等,常用植物染料涂抹全身来打扮自己;塔彼特人甚至在自己的上嘴唇钻孔,穿进一根小木棒作为装饰品;伊托诺马族的小孩直到青春期才穿衣服;西里奥诺族的一些人不但终年不穿衣服,而且男女都爱剃光头,使外人很难分清对方的性别。
在玻利维亚土著民族的服饰中,最重要的是帽子。对于土著居民来说,戴帽子并不仅仅是为了御寒、防晒、好看,而且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系。他们认为,帽子是保护头部的,头又是人体最神圣的部位,是灵魂的庙宇;头如果被磕伤,人的魂魄也就被撞跑了。在有些地区,帽子被视为神圣的招魂工具。当一个人不小心磕伤了头,“撞跑了魂”,他们可以借助帽子,到出事地点招回撞跑的魂,让灵魂重新附体。帽子还被视为一个人的尊严,如果帽子被人摘掉,那就等于丧失了尊严,受到莫大的侮辱。所以,土著居民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不能不戴帽子。在玻利维亚,帽子的种类也很多,到处可以看到制作精美、图案复杂、色彩艳丽的机织帽子和手工编织的帽子。克丘亚人以戴长毛绒或天鹅绒制作的宽边浅顶帽作为最华丽的装束,帽子上常装饰有金银边和羽毛。艾马拉人夏天戴草帽,冬天戴毡帽,男子还要戴两层帽:里层是一种可以把两耳和后脑包起来的头饰,叫“戈罗”;外层则是戴在“戈罗”上面的宽檐帽,叫“欧贝洪”。在丘基萨卡省的塔拉布科地区,成年男子喜欢戴一种名叫“卡哈”的帽子,它的形状像西班牙军人的头盔;成年妇女则喜欢戴一种叫“帕恰”的帽子,这种帽子酷似拿破仑时期的椭圆帽。家里有丧事的人必须戴黑色的素雅帽;而在节日里,男女老幼则都戴贴花帽,即用花布剪成各种花朵、星状物贴到帽子上。总之,在玻利维亚,不论男女老少,亦不论晴天雨天,所有的人都有戴帽子的习惯。
(三)饮食
在玻利维亚的大城市,现在很多人已习惯吃西餐,主食有大米、玉米、小麦、木薯、甘薯等,副食有豆类、水果和肉类。山区和农村印第安人主副食原材料虽然与城市大致相同,但其做法、味道仍都是传统的。他们以玉米为主食,肉类不多见,但干鱼、鲜鱼、青蛙、昆虫是他们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安第斯山一带的土著居民还有咀嚼古柯叶的习俗。古柯叶能生津止渴,增强身体御寒和承受劳苦的能力。玻利维亚城市居民的饮料主要是红茶以及从西方引进的可乐,还有近年来大规模生产的啤酒;而农村居民的饮料则主要是古柯马黛茶(Mate de Coca)和各种各样的土酒。譬如卡里古埃奥人以喝烧酒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霍人爱喝一种自己酿造的发酵饮料;帕卡瓜拉人喜欢喝用玉米和木薯酿成的奇恰酒;西里奥诺人则是喝用水和从树上割下的蜂蜜搅拌、发酵而制成的一种类似甜酒的饮料。每次节庆活动,他们常常是以舞蹈开始,而以酩酊大醉结束。
玻利维亚也有一些有名的风味食品,如萨尔塔馅饼、里脊拼盘、辣鸡等。萨尔塔馅饼以肉末、鸡块、葡萄干、土豆块和油橄榄为原料,混合后在火炉上烤。烤好的馅饼质地松脆,十分可口。里脊拼盘的制作方法是将里脊肉油炸,再配上鸡块和炸香蕉。辣鸡的制作方法是将鸡块油炸,再配以炸葡萄干、辣椒及一种独特的、被称为“丘尼奥”(chuño)的配料。“丘尼奥”是克丘亚人的一种传统食品,用土豆粉做成,分黑白两种。黑“丘尼奥”的制作方法是将土豆放置在空旷的地上,白天洒上水,晚上冻结,冻透后在白天气温上升时用脚踏踩,使土豆分离出水分,做成一种糊状物,然后再将这种糊状物反复冻、晒几次,最后在冻态下保存。白“丘尼奥”的制作方法是将苦涩的土豆放入河水或湖水中浸泡数星期之后取出,用石器压榨,挤出水分,然后加以冷冻。“丘尼奥”通常做成糊状饮用,亦可做成各种饮料。干“丘尼奥”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四)住房
玻利维亚的城市建筑多是欧式的。每个城市大抵都有一个中心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教堂、政府机关、警察局、商业区等。首都苏克雷是一座极繁华和高雅的城市。科恰班巴以漂亮的建筑和秀丽的风光而被誉为“花园城市”。塔里哈的欧式建筑、茂密的森林和优美的风光在南美享有盛名,素有“玻利维亚花园”之美称。
同繁华市区建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印第安农民简陋的斗室或棚屋。艾马拉人过去世世代代都住在一种用黏土和石头砌成的、矮小的圆形建筑中;整个建筑只有一个门洞,形状类似碉堡,叫作“丘尔帕”(chulpa)。艾马拉人建造这种房子,既是用来抵御高原的恶劣天气,又是用作掩埋死人的墓室。今天在玻利维亚的高原上,仍可以见到不少这种房子的遗迹。莫霍人过着游移不定的生活,他们的房屋极其简陋,只不过是一些用以避雨的棚子而已。西里奥诺人的茅屋和草棚有的盖得很大,有的则很简单,只是用棕榈叶覆盖在一个用长短不齐的棍子搭成的架子上。现在,印第安人的住房条件虽然有一些改善,但因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差别极大,形式和规格也都不一样。但总的说来,玻利维亚农民的住房,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民的住房,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式样,也比较简陋;大体上是用砖块或石头砌成,用石板盖顶,有的用土坯垒成,盖上茅草;虽然比较结实,但离现代生活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五)婚姻
玻利维亚城市居民的婚丧嫁娶同欧美国家相似,是按天主教习俗进行的;而印第安人的婚丧嫁娶虽然也有遵从天主教习俗的,但基本上按传统方式进行。譬如塔彼特等部族的男女青年只要互相表示亲昵,便可结婚。表达爱情的最好方式是恋爱双方用手捂住对方的脸,这被认为是非常亲切的举止。寡妇若再婚,须把头发齐根剪掉,每天哭一个小时,直到头发重新长出来为止,否则就不能结婚。科恰班巴妇女谦恭、善良、正直和诚实,是典型的贤妻良母。通奸对该族来说是最严重的犯罪。莫霍人的婚姻由家庭包办,允许多妻,时有丈夫虐待妻子的事情发生。
艾马拉人和克丘亚人的婚姻同他们的手工业关系密切。这两个高原民族的印第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擅长纺织,他们织的布色泽艳丽、图案别致。姑娘为吸引小伙子的爱慕,常给自己织一件漂亮的衣服,以显示自己能干;小伙子则通常要织一条带子送给心上人作为报答。这时,姑娘可以为自己心爱的人织一个盛放古柯叶的口袋。在小伙子眼里,织布技艺高超的姑娘,必定会成为料理家务的能手,因此,这样的姑娘始终是小伙子追求的对象。艾马拉人实行严格的外婚制,任何人都不允许在母方氏族内结婚。也有的印第安部落按一种最原始的方式解决婚姻问题,即让年轻姑娘排成一行,由单身男子各自去挑选符合自己心意的人。结婚后,女人担负一切家务,还要纺织,男人则从事耕作和养殖。
(六)印第安人的丧葬
古代印第安人的丧葬习俗非常残酷,他们在埋葬因难产而死去的妇女时,还要把生下的孩子同死者一起埋葬;无用的老人也要由其子女弄死埋葬;孤儿也没有生存的权利,必须由其亲属弄死埋掉。显赫人物去世时,还要从其众多的妻子中挑选一位陪葬,以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不感到寂寞。在有些印第安人部落,譬如在艾马拉人那里,他们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存放在一个叫作“丘尔帕”的墓室里,人们要举行祭祀仪式。在一般情况下,这墓室同时就是家人的住房。如果是上层人物家庭,他们将祖先的木乃伊装进一个皮袋,用轿子抬着上街展示,以显其家族的荣耀。在有的印第安人部落,在将死人埋葬后,过一段时间还要将死者的遗骨挖出来磨成粉,掺进小麦面里做成一种饼子赠给亲友吃。现在,虽然这些习俗已经少见,并且在天主教影响所及的地区已按天主教的习俗处理丧葬事宜,但印第安人传统葬俗的影响仍随处可见,譬如莫霍人实行土葬,死者的财产由其亲属瓜分;艾马拉人的坟墓比较讲究;在有些印第安部落,人们还有服丧的习俗,时间至少为一年,女人服丧要将头发剪短,用宽布将头包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