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集市嬗变

中国是世界上三个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东亚的轴心,不仅很早就形成“北粟黍、南稻米”的种植业的主业格局,而且较早建立了以狗、猪、鸡和水牛为主要畜种的副业体系,兼之养蚕基础上的缫丝业最早在中国出现,华夏文明从而以成熟而丰富的面貌展现在世界各文明古国面前。农业的繁荣发展和产品的丰足富余,促成了氏族部落的物物交换。

史书记载,舜曾“贩于顿丘”,这意味着最初的交易由部落首领操控。从字面去考量,商业一词或源于商代,但商之前就存在交易活动应无疑问。交易活动的场所是市,集市是北方的统称,闽粤等地称作墟,川黔等地称作场,赣地则称作圩。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小农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由于不能自给自足,为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农户间需要进行交换和买卖粮食、蔬菜、牲畜和手工制品,集市作为一种农村简单贸易组织形式应运而生。集市这种贸易形式应不晚于商周,《易·系辞》即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种简单的交易活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需求,《管子·乘马》曰:“方六里为之曝,五曝命之日部,五部命之日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交易的发展带动了贩运业务,《尚书·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史记·货殖列传》更进一步指出:“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古代集市

商周之际,集市贸易十分发达,《战国策·见田仪于梁南章》载:“梁之东地,尚方五百余里,而与梁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大县十七,小县有市者三十有余。”与此同时,诸侯国采取了一定的管理措施,专业性市场逐渐发端,《周礼·司市》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秦汉出现国家大一统后,车同轨,书同文,货币和度量衡有了统一标准,集市这种形式得到了空前发展,《潜夫论》曾曰:“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一度形成了长安、洛阳、临淄、宛、邯郸、成都等六大都会,以及粮食、竹木、铜铁、牛马等三十多个商业行业。与此同时,定期集市逐步由城市向农村扩入寻常百姓家。

魏晋南北朝时,集市贸易在动荡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倡导商业及市面的繁荣,曹操就积极鼓励发展手工业,在他的推动下,“十二镊续机”迅速普及,襄邑锦绣、清河缣总、朝歌缪绮、上党麻布等商品涌入市面。《三国志·魏书·杨俊传》还记载:“黄初三年(222),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商业中心内批发零售俱全、行业分市摆布的局面。洛阳城“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围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退酩、治筋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洲别有阜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户,阁道交通,迭相临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草市这种新式集市。在交通要道和渡口,草市逐渐成为交易集散地,如《水经注》记载:“视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与此相适应,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南齐书》卷五十载:“(南齐萧)宝食逃亡三日,戎服诣草市尉。”

唐代时,长安、洛阳成为大型货易市场,泉州等沿海港口外货市场也次第涌现。以长安为例,在皇城南朱雀门外设东市和西市。市场为有围墙的正方形,经营同一种商品为一行,“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唐宋之际,商业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集市大量涌现,小商品充盈其间,形成“三百六十行”,不但出现谷市、丝市、猪市、药市等专业性市场,而且牙行、货栈、票号、钱庄以及会馆、公所等走上历史舞台。值得注意的是,市民阶层休闲娱乐的固定场所——瓦肆在宋代大量出现。《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随着明清之际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负有展销之责的集市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许檀在《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统计,明代全国主要省区合计集市数量在1万个上下,清中叶11个省区集市合计已有18000余个,清末则超过3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