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区域物流市场的主要特征

受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特征影响,中国物流市场的区域性发展特征十分显著。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区域物流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趋于加快。面对全球复苏乏力的国际环境,四大自贸区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成为东部地区国际物流发展的新引擎。此外,中西部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呈现建设加速与功能多元化特征,东北地区在粮食物流方面的发展优势也逐渐凸显。

一、区域物流一体化逐步推进

首先,区域流通网络基本形成,流通大通道趋于形成。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骨干流通网络的基础初步形成,但还不健全;流通网络东西部节点密度差距过大,城市之间的流通设施缺乏统筹协调,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流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流通效率的提高。[103]基于此,我国于2015年正式颁布《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确定了我国“三纵五横”的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体系,明确划分国家级、区域级和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将形成东线沿海、中线京港澳、西线呼昆三条南北向流通大通道和西北北部、陇海兰新沿线、长江沿线、沪昆沿线、珠江西江五条东西向流通大通道。随着该布局规划的实施推进,我国区域流通与物流网络一体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其次,部分重点区域物流市场协同发展态势明显。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一体化进程加快。京津冀地区开通了全国铁路首列货物快运专列,京津冀货物快运以天津地区南仓站铁路枢纽为中心站,在京津冀区域的225个铁路车站和22个无轨火车站收货办理零散货物的快运业务,为零散货物和小批量货物提供综合物流服务。[104]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了“天津共识”,拟在市场转移对接、物流信息共享、电子商务发展等10个方面建立多层次对接机制。此外,三地提出将促进农产品市场产销衔接和保供互助,签订“冬储菜应急供给合作协议”,积极推进环京津冀鲜活农产品一小时物流圈建设。

最后,跨境物流通道加速建设,区域合作一体化前景广阔。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将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并辅以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最终形成辐射欧亚大陆的六大国际贸易流通通道。

二、自贸区成为东部地区国际物流发展的新引擎

新的全球化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是我国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关系我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构想,更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探索。

“十二五”期间,我国陆续批准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大自贸区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自贸区作为在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有效提升了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孵化新的国际贸易形式提供了有利环境与载体,已成为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与国际物流发展的新引擎。

首先,自贸区助力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随着自贸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良好的营商环境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支撑。如,2013年年底,上海自贸区启动全国首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平台,标志着借助自贸区平台的跨境电子商务在上海迈出实质性步伐。[105]2015年1-7月,上海海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进口模式业务发展迅速,成交订单量同比增长46.7倍,货值同比增长了109.2倍。[106]2016年年初,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在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启动,标志着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进入新阶段,也是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上海海关、上海国检等口岸监管部门也将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监管制度创新,在保税区域率先推出“直购进口提前申报”“低风险商品自动备案”“检验检疫负面清单管理”等一系列便利化改革举措,建立跨境电商进口和出口集中监管流程,形成了“一般进口、保税进口、一般出口”等业务运作模式,为区域跨境电商高效运作和多元发展营造便利化的制度环境。[107]再如,2015年天津作为第八个全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正式获批。天津自贸区三个片区都将在跨境电商业务模式中实现诸多突破,助力跨境电商发展。其中,天津港东疆片区致力于打造跨境电商海港口岸,突出以海运为特征的保税备货模式;中心商务片区致力于建设集“海关、税务、外汇、检验检疫、电商、物流、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机场片区在航空物流上积极拓展相关业务,为天津市跨境电商发展做好基础。[108]

其次,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在四大自贸区全面启动。“平行进口”是指除总经销商以外,由其他进口商从产品原产地直接进口,进口渠道与国内授权经销渠道“平行”,因免去中间环节而实现更低进口产品价格。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4个自贸区累计认定的汽车平行进口试点企业数量已达78家,其中上海17家、广东14家、天津35家、福建12家。[109]2015年年底,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自贸区平行进口汽车3C认证改革试点措施公告》,从2016年1月1日起,将放宽对进口汽车原厂授权文件要求,放宽平行进口汽车数量限制,简化工厂检查要求,进一步优化自贸区平行进口汽车和汽车物流的发展环境。

再次,自贸区发展加速了上海等地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如,上海自贸区成立前,外商独资设立船舶管理公司在国内受限,自贸区“负面清单”以及服务业开放措施突破了限制,上海润元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海工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马士基船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3家外商独资船舶管理企业相继落户浦东,成为上海首批外资船管企业。[110]截至2015年年底已有全球九大船级社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20多家国内外知名航运经纪公司在上海注册运营,约1500家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经营单位在上海从事经营活动。[111]

三、中西部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提速

首先,国家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6号),全面部署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和创新升级。该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梯度转移、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实施《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大中城市设立综合保税区。

其次,随着中西部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的增加,保税服务功能呈现多样化态势。如2013年“陕西国际文化贸易基地”落户西安综合保税区,其主要以线上电商和线下体验平台为载体,进行文化艺术品拍卖、文物复仿制品交易等业务,同时进行文化融资租赁、专业保税仓储、创业孵化基地等延伸服务。这一平台致力于成为涵盖文化产品交易、文化产业发展咨询以及文化资金管理等业务的全产业链对外文化贸易基地。[112]再如,2015年,中西部首家国际保税金库在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内开库,开展贵金属、纸币、有价证券的运营、保管、储存和交易等业务,为中西部地区开展贵金属的保税交割、文化保税贸易等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13]

最后,无水港成为中西部发展保税物流的重要支点。加快发展无水港是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联动开放,提升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完善我国区域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如,2010年年底,广西出台了《关于建设“无水港”加快发展保税物流体系的意见》(桂政发〔2010〕68号),提出建成以南宁为中心,覆盖广西各主要产业城市和西南各重点城市的“无水港”网络,形成以北部湾港为龙头,以“无水港”为主要节点,以公铁枢纽、航空港、内河港、边境口岸、产业园区为主要端口,以保税物流业务为特色,以现代化信息平台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综合物流网络。

四、粮食物流成为东北地区现代物流重点发展方向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基地,承担着“北粮南运”的重要任务。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亿吨,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1.48亿吨,4省区粮食总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从2003年的17.7%提高到2015年的23.8%。[114]目前,我国粮食调出省(区)只有5个,东北地区占3个,东北的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115],每年需要外运的粮食大约有5700万吨。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该意见指出: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14亿元,支持东北地区新建64亿斤粮食标准化仓储设施和一批散粮物流设施;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维修改造200亿斤仓容危仓老库。改革创新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地方和社会建仓积极性,鼓励支持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储粮。同时,对吉林、黑龙江等仓容紧张地区,抓紧进行跨省移库腾仓。下一步全国新建1000亿斤仓容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争取用2-3年基本解决东北地区粮食仓储难问题。畅通“北粮南运”,加强运粮通道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粮食大型装车点建设,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和节点布局。

目前,东北粮食物流已经进入散粮运输专列时代。散粮专列是一种只能用来运输粮食的全程封闭式列车,具有散装、散运、散卸的特点,全程机械化程度高,省时、省事、省料,能有效避免传统粮食包装运输损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2014年年底,“北粮南运”铁路散粮运输专列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连接东北湖南两大粮食产销区的通道全面打通。[116]散粮运输专列开通后,初步规划年运量60万吨,每吨粮食减少的损耗和成本可以节约100元左右。[117]2015年4月,由吉林松原开往四川成都的“引粮入川”散粮专列也正式开通。

为支持东北地区散粮运输,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铁道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东北地区铁路散粮车入关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经贸〔2012〕4146号)。通知提出,国家将按照“市场运作、产销衔接、流向集中、流量稳定”的原则和经济合理的运输距离,合理规划布局,支持大型装(卸)车点建设和功能提升,加强铁路运输组织,培育和发展一批粮食物流运营商,逐步开通东北至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入关线路,大幅度提高东北地区铁路入关散粮运输比例,推进粮食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