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统考2011研]

A.顶部  

B.中部 

C.背部 

D.底部

【答案】D

【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2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   )。[统考2011研]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联觉

【答案】D

【解析】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被称为“联觉”。

 

3.视网膜中央凹的周边的视网膜(   )。[北京市2003研]

A.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高  

B.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

C.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高  

D.感受单位较小, 视敏度差

【答案】B

 

4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统考2009研]

A.16~20000Hz

B.50~5000Hz

C.300~5000Hz

D.1000~4000Hz

【答案】D

 

5.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   )。[北京市2003研]

A.细胞分工编码

B.调频式编码

C.级量反应式编码 

D.强度差编码

【答案】D

 

6.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北京市2003研]

A.疑核 

B.豆状核 

C.孤束 

D.橄榄核

【答案】C

 

7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头上,其中感受“酸”味主要是在舌头的(  )。

A.前部 

B.中部 

C.后部 

D.两边

【答案】D

【解析】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

 

8主观上的音调高低是由(  )所决定的。

A.声波频率 

B.振动时间

C.声音强度 

D.声音掩蔽

【答案】A

【解析】声波频率决定音调;振幅决定音响;波形决定音色。

9视觉的明适应是感受性(  )的过程。

A.提高 

B.降低 

C.提高和降低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10星期天母亲带2岁女儿到花园里认识自然环境,首先靠什么认知?(   )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记忆  

E.思维

【答案】A

【解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1119世纪中叶提出“神经特殊能”学说的是(   )。

A.缪勒 

B.赫尔姆霍茨 

C.费希纳 

D.艾宾浩斯

【答案】A

【解析】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他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二、多项选择题

1.视网膜上的(   )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级量反应。

A.神经节细胞 

B.视锥细胞 

C.双极细胞 

D.水平细胞

【答案】BCD

 

2.躯体浅感觉的上行通路是(   )。

A.脊髓丘脑前束 

B.脊髓丘系 

C.内侧丘系 

D.外侧丘系

【答案】AB

 

3.用正常人做被试, 研究言语思维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实验是(  )。

A.双重任务法 

B.速示试验 

C.双分离技术 

D.双耳分听实验

【答案】BD

 

4.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受损, 表现为(  )。

A.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B.深反射亢进

C.肌肉萎缩 

D.软瘫

【答案】ACD

 

5.与运动功能有关的脑结构是(   )。

A.小脑 

B.红核 

C.丘脑底核 

D.纹状体

【答案】ABCD

 

6声音的听觉属性有(  )。

A.音频

B.音调

C.音响

D.音色

【答案】BCD

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肤觉的有(   )。

A.痛觉 

B.温度觉 

C.触觉 

D.压觉

【答案】ABCD

【解析】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叫皮肤感觉,简称肤觉。它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和振动觉。

 

三、名词解释

1视觉搜索[浙江大学2006研]

答:视觉搜索是指视觉系统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四、简答题

1简述感觉对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有什么意义。[北京科技大学2006研]

答: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特点。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们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人是如何听到各种音高的?

答:音高(或音调)是人对声波频率的主观属性,它首先和声波频率有关。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对此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来加以说明。

(1)频率理论

由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着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由于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振动,但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因而这个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共鸣理论

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从而产生不同音调。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声音分析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由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们单独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总体来看,可以讲神经齐射理论看作是频率理论的延伸,将行波理论看作是位置理论的延伸。位置理论适合解释1000Hz以上的高频声音,频率理论适合解释频率5000Hz以下低频声音,神经齐射理论对于1000Hz—5000Hz的声音均可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