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2018)
- 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 8144字
- 2025-03-22 18:05:41
2.2 指数研究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针对全球的发展问题而提出的。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经验的丰富,评价对象涵盖了全球、国家、企业等不同的类型与层面。国际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或指数日臻完善并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成为我们开展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20余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以及一些权威机构相继发布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指标体系。这些体系均立足于中国国情,站在宏观角度,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这些指标体系不仅可用于评估,还能反映国家政策要求和政策导向,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2.1 国际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与实践
(1)全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成为“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1992年12月,联合国大会批准成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由UNCSD负责审查《21世纪议程》的执行进展情况。(2)1996年,UNCSD结合《21世纪议程》内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框架。该指标框架在经济、社会、环境、机构四大系统和“驱使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础上,突出环境受到的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借鉴。
②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UNCSD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指标数目过多。因此,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了一套高度整合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造方法。SCOPE认为,环境必须和人类的活动相联系,提出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即“经济(包括经济增长、存款率、收支平衡、国家债务)—社会(包括失业指数、贫困指数、居住指数、人力资本投资)—环境(包括资源净消耗、混合污染、生态系统风险/生命支持、对人类福利影响)”指标体系。(3)
③世界银行
1995年9月,世界银行公布了其独立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产生和维持所持有财富的过程,综合了自然资本、生产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4组要素,计算出每个国家(地区)按时值美元折算的人均财富,用于判断各国(地区)的实际财富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随时间而发生的动态变化。该体系在确定国家发展战略时,以财富作为出发点,使财富的概念超越了货币和投资的范畴,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三维的方式展示了世界各国(地区)的真正财富。(4)
④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在2015年9月举行的历史性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议程》)。(5)该议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生效。《议程》内容及范围广泛,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以及与和平、正义和高效机构相关的重要方面。《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这17项目标包括:无贫穷,零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减少不平等,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议程》针对17项目标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这些目标述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需求,并强调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议程》还确认调动执行手段,包括财政资源、技术开发和转让及能力建设,以及伙伴关系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①美国
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PCSD)于1996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PCSD就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十个相互依存的、促进美国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健康与环境、经济繁荣、平等、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管理、公众参与、人口、国际责任、教育,(6)并就如何衡量每个目标的发展提出了相应指标。
②英国
1999年,英国政府发布《更好的生活质量: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5年,英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侧重国际和社会角度的全新综合性目标:让全世界的人民在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满足他们基本的需求并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7)在这个总目标下,分解了四个一般目标(健康的经济要有利于保护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有利于人类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合理地利用非再生资源;持续地利用再生资源;经济活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承载力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在一般目标下进一步分解出关键问题。
③德国
2017年1月11日,德国政府通过了《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8)的修订版。自2002年可持续发展战略首次推出以来,这是对该战略所作的最全面的发展。该战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争取代际公平、社会团结和生活质量以及承担起国际责任,因此,需要兼顾保持经济能力、保障自然生存基础和履行社会责任,使发展能够持久和稳固。
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即对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需要完成的任务、用于持续监测的指标、调控规则和机构建设作出规定。该战略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包括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效率和移动解决方案等领域,减少贫困、卫生保健、教育、性别平等、稳健的国家财政、公平分配和反腐败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36个发展领域的具体实施措施。在这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里,该战略又制定了63个关键指标,其中多数指标与量化目标相关联。德国联邦统计局每两年公布一次指标报告,战略报告则每四年更新一次。
(3)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①KLD指数
由独立调查和评级机构KLD公司(Kinder,Lydenberg and Domini & Co. Inc.)于1991年提出的KLD指数,(9)是目前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测评及研究工具。
该指标体系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3个方面设计了7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即社区、公司治理、多元化、员工关系、环境、人权、产品,各维度下再设置不同数目的二级指标。在具体评价时,剔除道德上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
KLD指数通过聘请领域内专家,用-1/0/1打分法,对被评价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和消极表现,以及公司正面因素或负面因素进行打分。符合指标正面因素项的得1分,符合负面因素项的得-1分,既无正面因素也无负面因素的得0分。企业各维度得分直接加总为企业社会责任总得分。这种打分避免了与企业直接接触和由具体数据核算引起的争议。
1991年以来,该指数每年定期发布,并根据国际社会关注点、经济发展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调整指标维度和具体指标,体现社会和环境绩效趋势,满足社会变革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诉求。1991—2000年,KLD指数评价范围包括标准普尔500指数与多明尼400社会指数范围内的所有公司。2003年至今,KLD指数将评价范围扩大到罗素1000指数与美国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3000的企业。
②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DJSI)(10)是1999年由美国道琼斯公司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权威机构RobecoSAM共同发起的、从投资角度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数。它是全球第一个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公司财务表现的指数,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专门追踪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表现的指数。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对企业进行评价,各维度下设数个指标,既有各行业通用的评价指标,也有与特定产业相关的指标,并根据行业特点赋予各指标相应权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分值按确定的权重和评分标准计算,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公司文件、公共信息、与公司直接联系4种方式,其中调查问卷是最主要的来源。
调查问卷每个问题分属相应的指标,有不同权重,不同问题选项被赋予不同的分值,最终得分是将问卷每个问题的得分乘以问题权重与问题所属指标权重并求和。
除此之外,道琼斯公司还通过外部审计等方式保证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的客观性和质量。
③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100强
加拿大的媒体和投资研究公司企业爵士(Corporate Knights)自2005年起研究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发布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100强年度排行榜。(11)该研究基于企业财务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公开数据,对全球大型、高市值上市公司,从可持续性信息披露、财务健康、产品分类和财务处罚4个方面筛选出评价对象,并对上榜公司数据进行直接验证。
该榜单设计了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员工管理3个方面以及21项关键绩效指标。其中,8个指标[支付税费比例、养老保险基金状况、供应商可持续性的分数(除金融服务机构之外)、女性高管、女性董事、可持续性与薪酬的联系、处罚扣除、清洁收入]对所有行业的企业都适用,其余13个指标(能源消耗率、温室气体排放率、水资源消耗率、废弃物产生率、VOC排放率、NOx排放率、SOx排放率、颗粒物排放率、创新能力、CEO与员工平均收入比、工伤、死亡率、员工离职率)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确定,每个行业对应的指标组有不同权重。企业对应的指标得分乘以指标权重之和即为总得分,以此排名。
④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 26000)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发布适用于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南标准,编号为ISO 26000。(12)
ISO 26000包含7个核心指标:公司治理、人权、劳动力、环境、公平管理运营、消费者、社区发展及参与。每个核心指标中包含4~7项因素,如人权风险情况、种族歧视、弱势群体、反腐败以及消费者数据和隐私保护等。ISO 26000具有鲜明的特点:用社会责任(SR)代替企业社会责任(CSR)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不是管理标准,不用于第三方认证;提供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的可操作性建议和工具;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和独特的开发流程;与多个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推广了社会责任实践。
⑤价值总览报告
2010年8月,英国威尔士亲王可持续性会计项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共同创建了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2013年12月,IIRC通过并发布了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称价值总览报告(Integrated Reporting,IR)。(13)
价值总览报告不仅整合并披露了公司财务信息与环境、生态保护、社会责任履行、公司治理等利益相关方关心的信息,还包括金融、制造、智力、人力、社会关系和自然6方面资本,以期综合反映企业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方法既可为投资者提供企业更多的非财务信息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评估信息,又能促进企业关注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
⑥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14)成立于1997年,由美国非营利环境经济组织(CERES)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起。2000年,GRI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1.0》,旨在完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实务。企业可以其为依据,公开披露在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实践成果。其中经济方面包含经济绩效、市场表现、间接经济影响力、采购行为等;环境方面包含物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排放、污水和废弃物、产品和服务、合规、交通运输、整体情况、供应商环境评估、环境问题申诉机制等;社会方面包含劳工实践和体面工作、人权、社会、产品责任等。2013年更新到第四版(G4),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写参考指南。
(4)国际研究理论总结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世界银行等机构,以经济、环境和社会为评价基本框架,分别提出了适用于各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等的指标体系以导向性目标为主,强调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国际责任,制定了适用于本国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
国际上现有指标体系,如KLD指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100强、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价值总览报告、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依据各自定位与功能,在评价维度、指标设置、评分方法、数据收集、计算方法等方面都不相同。其中,只有KLD指数是对跨行业、全品类企业进行全面考量,且评分方法更易于操作。
2.2.2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与实践
(1)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①中国21世纪议程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作出履行《21世纪议程》的承诺。1994年3月,中国发布全球第一个国家级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政策和措施。(15)
《中国21世纪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主要内容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行动。第二部分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和防灾减灾等。第三部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首要条件。第四部分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等。
表2-1 国际上主流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对比

续表

《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国情,兼顾了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2016年12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的要求,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16)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依据。《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以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为主,包括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评价结果、公众满意程度、生态环境事件5个方面,共23项考核目标。《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7个一级指标和56个二级指标。
③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2016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17)该指标体系分为:综合指标,包括资源利用和资源循环两大方面;专项指标,涵盖了资源产出效率指标、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指标和资源循环产业等11个具体指标;参考指标,包括废弃物末端处理处置,不作为评价指标。
④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为加快形成统一、系统的清洁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于2013年6月5日发布《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试行稿),(18)并于2014年9月和2016年4月,分别发布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计划第一批和第二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括生产工艺及装备指标、资源能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产品特征指标、清洁生产管理指标6项一级指标,每类指标又由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为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提供学术研究积累和决策支持,从199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纂和出版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年度报告》。(19)该报告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和重大前沿问题为主要内容,建立了“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5层指标体系。其中,总体层即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层包括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每一个系统对应若干状态层,每一个状态层对应若干变量,变量再进一步拆解形成要素群,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较强。该报告每年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对中国各省区市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进行评估,对资源环境综合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经过20年的不断调整与改进,该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已相对完善和稳定。
(3)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标体系
随着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深入,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我国学者从多角度、多指标探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例如,郭蕊(2006)(20)从社会环境、产业、技术、制度和财务5个方面入手,研究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了5个方面的整合状况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作用。何元斌(2009)(21)基于“宏观—产业—企业”3个层次的系统,建立了6个维度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设计了测评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魏巍(2016)(22)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和环境效益指标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计算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一些学者以特定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了单角度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例如,朱光曦(2008)(2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模型,对西部某上市公司进行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马小援(2010)(24)从宏观环境的可持续性、市场环境的可持续性、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的可持续性等4个层面入手,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环境评价体系,对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进行评价及分析。苏利平等(2018)(25)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能力6个方面,构建了稀土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5家稀土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李登伟等(2018)(26)从流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勘探环节、开发环节和生产环节)、财务评价指标、学习与创新评价指标和环保评价指标4个方面,构建了油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进行了评价及分析。
此外,2013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了《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27)该指标体系依据三重底线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编制而成,分为社会责任价值观与战略、社会责任推进管理、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及98个三级指标。从指标属性来看,分为底线类、关键类、基础类指标;从指标标准化处理技术要求看,分为定量连续指标、定量离散指标与定性指标。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依据该指标体系对会员单位开展了年度“中国工业企业履责星级评价”活动。
(4)国内研究理论总结
我国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反映了国家的政策要求或政策导向。评价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情况也应遵循相关要求,符合政策导向。其中,《中国21世纪议程》是制定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相对完善,且长期应用于中国的实际评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有关部门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体现了国家对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
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学术文献较少,尚无系统、全面且应用于实际评价的指标体系。大部分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虽然基本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竞争力等因素,但指标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参考价值有限。
2.2.3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启示
基于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我们从3个方面开展企业角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评价维度包含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3个方面
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虽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与构建角度,但本质上是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为核心要素。可持续发展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因此,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也必然要综合考量这三类要素。
(2)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还应纳入企业竞争力这一关键要素
现有评价体系,如KLD指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100强等,不仅涵盖了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还增加了公司治理、产品、创新能力等与企业竞争力相关的指标,以评价企业生存、成长和永续发展的能力。这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各具特色,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应立足中国国情,符合政策导向,能够体现中国企业特点
我国目前没有系统、全面且实操性强的跨行业、全品类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而国际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符合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特点及信息披露机制。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以及《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体现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政策要求和导向,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开展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工作,要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主要成果和现有指标体系,更要符合中国国情,结合政府部门提出的相关考核目标,构建能够体现中国企业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引导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