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们常说“知人论世,知医论术”。认识刘民叔老先生,我们就先从他的医药之术说起。刘民叔用药,亦正亦奇,于无法中求法,于不治中求治,匠心独特,出人意料,不可方物;或温或寒,或补或攻,或寒温互用,或攻补兼施,或轻清或峻利,或平淡或剧毒,或剂量逾恒,信手拈来,像神龙见首不见尾,匪夷所思,已臻出神入化的境界。

徜徉于刘民叔的学术海洋中,我们才深刻懂得他的医案只是浮于表面的冰山,其精髓和内核隐含在广袤浩瀚的海面以下;纵观他的从医经历,我们得以窥探一代名医厚积薄发、杏林春满的成长之路。

刘民叔(1897—1960),名复,字民叔,四川成都人。少时跟随祖父、外祖父学医,深刻钻研国学和古中医学,少年时期的医学理论主要重视明清诸家时方运用(一变);青年时期从学于晚清经学家、蜀中大儒廖季平,在廖师的训诲下,至中年医学专宗岐黄《内经》、脏腑经络之说(二变);后长期侨居上海行医,致力于古中医学的复兴。刘民叔曾说:“逾五十而后始跳出《内经》圈子,直溯汉魏以前《汤液》古医,以为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皆臆说也,而《汤液》治病首重辨证,而证者实也。辨病证之经过,凭证候以用药,此即为我中医理论之最高境界,亦即为我中医朴素的唯物辩证所在。”(三变)

刘民叔行医40余载,精于内科,兼通妇科和儿科。他早年熟练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等经方治疗时疫杂症;治疗杂病时,刘民叔以虚实为纲,治实重在攻邪,熟练运用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补虚重在扶阳,常用大剂的姜、附、桂、硫黄等温阳之物;晚年探索以扶阳理论指导治疗肿胀、肿瘤等疑难重症。同时代医家章次公曾说:“刘民叔之治学,凡唐宋以还之书无不读,而独取乎神农、伊尹、仲景之书,力辟五行、经络、脏腑之说,以为神农、伊尹、仲景者,汤液派之大成。”其平生著有《鲁楼医案》《伊尹汤液经》《时疫解惑论》《肿胀编》《华阳医说》《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痿论释难》《神农古本草经》等著作。

民国以来,时局动乱。其时西医渐兴,而中医呈萎靡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中医大家逐渐转变思维,寻求突破,但事与愿违,舍本逐末,不但没能提高疗效,反而导致医不能愈病,药不能尽用,中医药的精髓几乎荡然无存。其时,刘民叔先生提倡讲学行道,以古中医为根本,创办了中国古医学会,力求振兴中医。他从文本入手,刊发《古医汤液丛书》,整理《神农古本草》作为丛书的首篇。由于《神农本草经》真本已佚,刘民叔除了考订原文之外,更附逸文,全书考异精微,引证翔实,是不可多得的中医学专著。

刘民叔遵从老师廖平遗风来治学古医经,认为中医学重在理论上的高屋建瓴,中医医师只有理论达到一定的高度,临床才能如鱼得水,正所谓“大匠诲人,予人以规矩,不予人以巧”。对于医学经籍,刘民叔博学众览,历历如数家珍,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他的研究与著述,搜罗宏博,选择谨严,一字一句,都有来历,其阐发古圣奥义,殆无余蕴,并且多有金针暗度之处。许多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疑难问题,经过他的释义而明晰透彻。

他对古医经《神农本草经》用心精研,推崇备至,认为《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众药,“重实用不尚玄理,重效能不务广博,用无不宏,效无不特,不比附阴阳八卦,不纠缠六气五行,无一溢言,无一冗字,为汤液学派格物致知之药经。医之始,始于药,大哉神农,医门元圣。其师廖平曰:‘阴阳五行,古为专家,乃治平学说。’自《难经》纠缠五行,以政治法,移之医学,此为大误。按《难经》为针灸家书,其尚五行,犹可说也。若汤液家,则断断乎不可撰用。兹读《神农古本草经》,固无五行学说,即伊尹《汤液》,仲景《伤寒》,杜度《药录》(杜度,仲景传人,作《药录》以补充《伤寒》,已失传),亦并无只字涉及,是可证古医两大学派,未能苟同焉!”“药不固执,但求其宜,合宜而用,即有特效,此之谓汤液法也。”此观点力宗简朴,可以说是汤液家法,正宗汤液学派必须经由古医经熏陶才能够取法乎上。

刘民叔之母亦出自医药世家,她天性严谨,精通医理,要求子孙不论是当官还是行医,都要以仁为本,奉公守德。1920年,成都流行瘟疫,百姓深受疾病折磨,当时医师多大量使用祛风解表方剂,疗效甚微。其母教导民叔:“千般疾病,不外寒热虚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辨证务求精审,用药切勿游移。你外祖曾经说附子治寒,石膏治热,柴胡治风,此三药,性强而有力。读仲景方,知其可重用,亦可久用,直至病愈乃止,非若余药之可暂而不可常,亦非平庸无力之药,可重用久用者所可比拟也!你所作《时疫解惑论》,竟能推重石膏,你外祖学有传人,当亦含笑于九泉。所不惬意者,厥为学力太稚,浸古不深,斯则望尔切实奋勉者也。”因此,刘民叔尝试运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时行瘟疫,屡获奇效。

1926年7月,其母临终之时,嘱咐民叔:“尔业医,其知医之为仁术乎?吾将逝矣,尔其勿忘三戒:戒摆架子,戒敲竹杠,戒恶作剧。犯之,便为大不孝。”刘民叔将母亲的教导谨记于心,作为自己恪守一生的从医准则。

刘民叔仁心仁术,德艺双馨。他曾说:“夫读万卷书,当行万里路,山海异候,五方异宜,乃能备悉其情。若足不出户,闭门著书,而谓能治异候异宜之疾,直是欺人语耳。此所以于民国十五年十月,背岷江,过三江,而来游申江之上也。苏浙闽粤,地卑近海,病风痹痿厥者綦众。无如近代医流,避难就易,崇尚叶、薛之时派,不研圣哲之经籍,持论模棱,处方清淡,凡遇枯、挛、擘、躄、弹曳、瘫痪,诸半死者,在医家则弃而不顾,在病家则委而不治,忍心伤仁,尚更有甚于此焉者乎?既目击,倍觉心伤。爰述大圣人之意,若能细心寻绎,虽未能尽起死人,肉白骨,而见病知源,十全其九,则必为可能者矣。”

近代名医章次公先生的老师章太炎与刘民叔同出自廖平门下,刘民叔是廖平晚年关门弟子。章次公与刘民叔相交深厚,经常互相切磋医理。章次公曾说:“民叔道兄,心折无已,令师廖井研医学上之成就与先师章太炎先生亦属一时瑜亮,台端及下走亦诚如庄子所谓空谷足音。”因师出同门,章次公与刘民叔不论是在中医理论还是在临床实践上都志同道合,二人互相成就,在医理上达到了知音般的默契。

刘民叔性情耿介,潜心医事,不谙流俗,不善逢迎。他擅长书法,少年时书法学乾隆宰相刘石庵,笔力刚劲,与其刚直不阿的性情相一致,晚年书法更趋清逸厚重。

刘民叔不仅是一代医学巨匠,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信手挥毫的诊籍脉案,洋洋洒洒,一字一句尽显大家风采。细细与《伤寒论》相比较,颇似汉晋文风。如:

庞某,女,62岁。1958年2月1日初诊。

寸口脉小而滑,小为气阻,滑为病实,津凝为饮,液结为痰,上焦拂郁失其开发之常。当以温药和之,忌生冷。

白附块三钱,生卷朴三钱,钟乳石五钱,款冬五钱,紫菀三钱,半夏五钱,陈皮三钱,茯苓五钱,葶苈五钱,杏仁三钱,苞米须一两,石龙芮一两。2剂。

其文风词法与《伤寒论》《汤液经》(简称《汤液》)如出一辙。

他有时寥寥几语,症状、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尽现无余。如:

案例一 许某,男,70岁。1959年9月28日。

古稀老翁,气血两枯,气升痰逆,两目无神,脉象漂浮,殊非佳候。法当补中培元,防其虚脱。

白附块三钱,人参须三钱,朱茯神三钱,枣仁三钱,麦冬四钱,五味三钱,潞党参五钱,黄芪五钱,甘草二钱,肉桂钱半,冬虫夏草二钱,桂圆、红枣各5枚。3剂。

案例二 张某,男,70岁。1959年10月3日初诊。

古稀老人,胃败呕吐纳消,均困津液,凝为痰饮。《经》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以利其小便。

带皮苓一两,老柚皮一两,砂仁四钱,半夏四钱,茅术四钱,生姜四钱,肉桂钱半,甘草钱半。2剂。

10月6日二诊:古稀老人,津不化气,反凝为饮;液不化血,而结为痰。服前方后,今日吐始止,法当再以温药和之。汪主恩老先生指教。

带皮苓一两,鲜生姜一两,砂仁四钱,半夏四钱,茅术四钱,肉桂二钱,柿蒂五钱,甘草二钱。2剂。

案例三 陈某,男,81岁。1959年10月31日。

脾阳式微,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不化气,停贮三焦,脘中胀满,腹中雷鸣,脉沉微弱,舌净无苔。法当温化。

白附块三钱,生苍术三钱,带皮苓五钱,筠姜一钱,厚朴一钱,吴茱萸一钱,肉桂一钱,台乌一钱,木香一钱,车前子三钱,龙须草三钱。2剂。

案例四 朱某,男,58岁。1959年12月14日初诊。

胃癌,11月16日剖腹探查。气阻于内,便结于下,神弱形羸,正虚邪实,攻补两难。法当安中疏养,望其安全出险。

白附块五钱,带皮苓五钱,两头尖五钱,旋覆花三钱,吴茱萸二钱,乌梅二钱,砂仁三钱,良姜二钱,甘草二钱,苍术三钱,柚皮四钱,苞米须一两,石龙芮一两。2剂。

12月15日二诊:据云医院剖腹探查为胃癌,服药后即作痛,旋即自止,此药与病争之故也。正虚邪实,宜与培元托化。

白附块五钱,甜苁蓉五钱,带皮苓五钱,筠姜一钱,当归五钱,丹参五钱,肉桂一钱,熟地五钱,甘草一钱,霞天胶三钱,石龙芮一两,苞米须一两。2剂。

12月17日三诊:服前方气渐通,痛渐缓,宜再温中疏养,望其克奏培元托化之功。

白附块五钱,带皮苓五钱,珠儿参五钱,当归五钱,熟地五钱,乌药三钱,肉桂一钱,筠姜一钱,甘草一钱,霞天胶五钱,石龙芮一两,苞米须一两。2剂。

刘民叔病案这种言简意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研究。我们在整理编写刘民叔医案的过程中,根据其门诊病案的原始资料,曾尝试统一采用西医病名命名或者中医病名命名,却很难符合原意,故选择了中医证候命名和西医病名混杂的命名方法,还望后贤指正。

根据刘民叔门诊日志记载,其晚年所诊治的病证,基本上以晚期坏病、疑难杂症为主,症状错综复杂,病情变化多端,而刘民叔于不治中求治,于无法中求法,用药用方独具匠心,读者如不能领悟《神农本草经》的药性主治功能和《汤液经》《伤寒论》辨证用药的法则,则不能感悟刘民叔处方用药的精髓;如果读者仅从后世歌诀和现代教材中探寻其用药奥妙,恐怕更难得其要领;如果不深刻地研究刘民叔的学术思想,不去深层次地比较刘民叔与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学识与贡献,亦不能认识到刘民叔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卓越成就。

余大鹏 周 凤

2022年8月